- 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詞
- 思履主編
- 1177字
- 2023-05-08 19:46:45
劉禹錫
竹枝詞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①。
【注釋】
①儂(nónɡ):我。
【賞析】
《竹枝詞》是巴蜀民間歌謠的一種,又名《巴渝詞》,主要是歌詠地方風俗和男女戀情。當地民間唱《竹枝》歌時,常吹短笛伴奏,并伴以舞蹈,節奏鮮明歡快,歌聲激越清脆。
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在任期內,他依調填詞,寫了十來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本詞描寫一個女子在愛情上遭遇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聯想到自身的境遇,生發出對愛情的失望之情。整首詞充滿了民歌情調,真摯樸素,感人肺腑。
詞開首兩句描繪了一幅山水相依的風景:高山之上,桃花盛放,是那么嬌艷;山腳之下,滔滔江水拍打著山崖。一個“滿”字,形象地描摹了桃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但這樣的美景卻勾起了女子的痛苦回憶。
最后兩句借景抒情,連用兩個比喻:將紅花比作郎情,將流水比作哀愁。花紅易衰,與愛情的脆弱如出一轍;而流水滔滔不絕,恰似“剪不斷、理還亂”的憂愁。這兩句比喻形象、貼切地描繪出了失戀女子內心的痛苦。南唐后主李煜寫有《虞美人》,以流水喻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千古名句正是脫胎于“水流無限似儂愁”一句。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賞析】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詞牌名。原為唐代瀟湘間祭祀湘妃的神曲。《瀟湘神》共兩首,是作者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期間所作,抒寫的是他對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追懷之情,此處收錄的是第二首。
瀟湘神即湘妃。傳說舜南巡去世,葬于蒼梧,娥皇、女英追至此,望蒼梧而泣,淚灑竹上,留下痕跡斑斑,旋即溺于湘水,為湘水之神。作者貶謫楚地,對竹憑吊,心中滿是哀怨。
整首詞化用湘妃泣竹的歷史傳說,以空靈之筆,抒哀怨之情。歷史傳說與現實生活在詞中合為一體,作者的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也水乳交融,頗有“象外之致”“味外之味”。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首三句道出瀟湘二妃的典故:斑竹上淚痕點點,是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而落的淚。淚痕雖是二妃留下的,但我們讀來似乎感覺是詞人落下的。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這兩句與前面的“相思”相呼應,借二妃的典故來寫自己對故鄉的思念。遠謫江南的詞人十分思念故鄉,在那月明之夜,他多想聽一首契合他心情的《瑤瑟怨》呀!
這首詞風格清新,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民歌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