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與機遇
- 蔡昉
- 1314字
- 2023-04-25 18:34:15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本書以中國面臨的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特別是即將進入的人口負增長時代為背景,結合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特色,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索中國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途中面臨的全新挑戰、預期完成的任務和實現的目標、發展模式和范式的轉變要求,以及與此相關的政策抉擇。
本書從中國經濟面臨的緊迫問題和特殊挑戰出發,分四個部分、用15章的篇幅闡釋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第一部分,著眼于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的深化,揭示這個人口轉變結果作為嶄新國情的性質、對于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意義,以及對未來經濟增長發起的挑戰。第二部分,在繼續關注經濟增長供給側挑戰的同時,特別突出人口轉變因素帶來的全新挑戰——迄今我們仍然準備不足的需求側沖擊,尤其是居民消費弱化對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制約。在這個部分還討論了三個分配領域的改革紅利。第三部分,重點論述了中國式福利國家建設這一主題,揭示這項制度建設任務的不可回避性和緊迫性。第四部分,從供需兩側的挑戰出發,結合現代化的目標和發展的任務,分析人口負增長時代的發展機遇。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傳統的理論認識和政策理念需要與時俱進,以往成功的做法也許不再奏效。著眼于未來,本書試圖澄清一些傳統的觀念,反思一些過往的經驗。本書的初衷和意圖也必然在寫作的構思、框架結構和行文風格上得到體現。本書包含的內容既是我從事中國經濟研究的理論成果,也力圖使其在政策上具有啟示意義。有鑒于此,我在寫作中更多地著墨于理論問題,也用了較大的篇幅進行國際比較。與此同時,我特別希望本書為更廣泛的讀者群理解中國經濟提供學理上和經驗上的幫助。因此,在保證結論準確、論證嚴謹和寫作規范的同時,我盡可能地減少使用生僻的專業術語,避免煩瑣的印證、晦澀的表達和過度的注釋。
鑒于本書需要體現學術性,為了恪守學術規范,在引證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時,我努力遵循這樣的原則:對于那些眾所周知的人物和作品點到為止,對于那些只在專業領域為人所知的作者及其成果,我則注釋得詳細一些,以便感興趣的讀者能夠深入查詢。對于書中引用和展示的數據,凡屬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涉及專門來源的內容,均按照一般規范進行注釋,而對于那些在媒體上廣為傳播及有公開權威出處的內容,我一般不再注釋。此類數據來源有兩個,分別是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和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
我在本書中表達的主要是自己作為經濟學家的觀點、論證和政策建議,均為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有些觀點和論證也分別通過發表論文、出版專著、會議發言和各種講演進行過傳播。在這里,我要對一貫支持和啟發我的同事和朋友們表示感謝,包括研究中的合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同事、經常在各種論壇中交流的學界同人、一起參與各類實際調研的同事,以及作為我的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的相關單位、市場主體和個人,還有出版社的編輯和媒體朋友。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經濟影響及政策研究”(批準號:72141310)的資助。當然,本書中存在的任何錯誤和不妥之處,責任都由我本人承擔。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