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社會:我們的認識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 (法)帕斯卡爾·博耶
- 5204字
- 2023-04-25 18:30:23
咿呀學語、做好孩子和性成熟
信息探測的另一個規律是,生物體從環境中獲取的信息越多,它們的探測系統就越復雜。如果我們將物種按“復雜性”排序,從最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蟑螂、老鼠再到人類,就會發現隨著復雜性的提高,物種從環境中獲取的信息也越來越多,而其能力也越來越復雜。從環境中獲取更多的信息需要探測系統本身就包含更多信息。事實上,這是認知進化的一個經驗法則:那些能夠學習更多知識與經驗的生物,在最初掌握的知識也往往更多。(對于有一定年齡的計算機用戶來說,這應該很好理解。他們可以將他們現在所使用的計算機系統與20年前的系統進行比較。與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過去的計算機從數字環境中能“學到”的東西要少得多,也就是說,它們可以接收和處理的信息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比較少。這是因為舊式計算機所擁有的“先驗信息”更少,或者說,操作系統不夠復雜。)
總之,復雜生物體比簡單生物體能完成更多的學習行為。“學習”是一個籠統模糊的概念,具體描述是這樣的:生物體從環境中獲取一些外部信息,外部信息改變了它的內部狀態,而內部狀態反過來又影響到生物體對環境信息的探測。人類大部分行為都涉及大量學習,下面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學習如何塑造了人類幼兒的心靈。
咿呀學語
比起其他聲音,嬰兒從出生起(事實上在此之前一段時間就開始了)就會自發性地對人聲產生特別關注,而且他們能夠識別出媽媽說話聲的韻律和節奏,這一過程始于妊娠期最后幾個月。在生命最初的一段時間,他們更注意語言環境中那些重復出現的聲音,而將其他聲音當作噪聲予以忽略。這種選擇性注意會反映在咿呀學語中——咿呀學語指的是幼兒最開始嘗試動用聲帶、嘴巴和舌頭發出各種可能的聲音組合,之后他們逐漸將發聲限定在與母語相符的聲音范圍內。14對特定聲音的關注可以讓嬰兒識別出單詞之間的界限,其實這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語言通常是連續的。15總之,語言學習需要按步驟循序漸進實現——先將人聲從聲音環境中區分出來,再將重要人物的聲音從所有人聲中區分出來,之后將母語從各種“噪聲”中區分出來,之后再將不同單詞相互區分。很明顯,每一步的達成都必須依賴一些既有預期,例如幼兒要預期有一種聲音是人聲,這種聲音比其他聲音都更重要;他們還要預期人聲中包含著語言和其他聲音,而語言中包含著主要信息。16在每個階段,既有預期都幫助生物體適應聲音環境的某個特殊方面,而預期又會被獲取的信息所重塑。既有預期會使幼兒留心聲音中的某些特性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是有意義的,同時也會使他們無視某些無意義的特性差異——例如,他們會期待“ship”和“sheep”或“chip”和“cheap”在發音上的微弱區別代表著含義區別,而男性和女性在說“ship”這個詞時的發音區別則會被他們忽略。正是由于具備了關注某些聲音特性的心理系統,幼兒才可以從對話互動中逐漸習得母語。
做好孩子
孩子們也會學習某些“看不見”的東西——道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的差異不在于行為本身有任何特性差異。在特殊情況下,把錢給出去可能是犯罪行為,而打人則可能值得稱道。由于行為的道德價值是無法被直接觀察到的,人類不得不將道德特性“附著”在行為上,那么,發展中的心智如何才能學會以適當的方式做到這一點呢?
一種很有吸引力的解釋是,孩子們可以觀察并體驗到那些不被認可行為的負面結果,例如懲罰,之后將這種負面特性推廣到許多其他行為中。但這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首先,即使是嬰兒也對反社會行為很敏感,在實驗中他們不喜歡那些會妨礙或傷害其他角色的木偶——這遠遠早于他們體驗到社會性懲罰的時間。17如果孩子是通過教導才得知何種行為為錯,之后再將是非觀泛化到各種行為,他們怎么會在很小時就表現出這種偏好?孩子們還會留意周圍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哪些行為會招致譴責,但是如果他們只觀察行為反應而不理解其中的潛在邏輯,這對于道德觀的塑造可能并不會起到什么作用。人們告訴你,在黑暗小巷里襲擊一位老太太并拿走她的錢包是不對的。好吧,但你怎么能斷定欺騙盲人也是錯誤的呢?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并不難——你只需要注意到,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都是利用了力量的不平等來剝削弱者。但要提煉出這種一般道德規律,兒童必須調用思維中一些既存的抽象概念,比如自由與強迫、交換與剝削。在一定程度上,兒童們其實正是這么做的——他們與生俱來的合作與公平意識幫助他們理解了抽象、無形的道德判斷原則。
我們的頭腦中具備道德學習系統,也就是從環境中獲取道德信息的探測器。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一些人已經被證明缺乏該系統。如果一個人符合“常識”理論所描述的發展路徑——通過泛化懲罰經驗來學習道德,也就是說,理解道德價值時只注重“后果”——他很可能會成為心理變態者。這類人能夠意識到何種行為會導致懲罰,但是他們會做的不是避免不道德行為,而是在讓自己獲利的同時盡量躲避懲罰。18他們的謀生之道就是利用他人,同時努力確保自己可以逃脫制裁。當然,這種特殊的綜合征目前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實證研究已發現了與之相關的特定大腦結構、激素水平或思維模式。19
因此,常識理論認為兒童僅僅通過在文化環境中觀察和概括就能逐漸實現道德理解,這一想法非常具有誤導性。只要我們稍微去考慮一些細節問題,包括兒童在環境中獲取了什么信息,如何獲取的,通過什么系統獲取的,就會發現該想法有太多漏洞需要去填補。
性成熟
年輕女孩如何“學會”性成熟?這看起來是個奇怪的問題,但生殖在某些方面確實涉及某種形式的學習。考慮一下這個事實:美國一些地區普遍存在青少年懷孕的情況,這與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較貧窮的年輕女性(收入在全美排后25%)相比富裕的年輕女性更有可能在20歲前懷孕。許多社會研究項目試圖解決這種被視為病態的現象,但實際上沒有效果。它們的前提假設可能有問題:與其設想的相反,青少年懷孕并不是因為無知,在現代城市環境中,年輕女性知道性與懷孕的關系。
那么,如果青少年懷孕并不是一種反常現象,它到底為什么會發生呢?大規模研究表明,許多環境因素導致了這種現象。其中一個令人驚訝的因素是,那些生父在童年期缺位的年輕女性(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更有可能過早發生性行為,也更有可能在很年輕時就懷孕。20父母離異以及離異時間對初潮(第一次來月經)過早、性活動開始過早和青少年懷孕等現象有很強預測作用。21而且在控制了社會經濟地位、種族或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后,這種預測效應依然存在。但是,童年期父親缺位,與很久之后的青春期性早熟之間到底有什么聯系呢?沒有證據表明這與缺乏權威管教(父親作為家庭秩序主導者)、經濟地位或地方規范(女孩模仿周圍的人)有關,這些因素都不能解釋為什么父親缺位會對女孩性早熟產生影響。
目前來說,訴諸學習機制的解釋相對更可信(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推測):成長期時父親缺位的經歷可能會給女孩造成一種暗示,即在她的生存環境中父親通常不會對他們的后代進行投資。對于她們來說,如果不太可能獲得高價值男性的持續投資,而自己的生活前景也不太可能改善,那么最有效的生殖策略就是將未來貼現,增加后代數量,盡可能早生育。22年輕女孩實施該策略的障礙也更少,因為在男性眼中她們正處于魅力的巔峰期,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促成了早早生育策略。結合這一解釋后許多現象都能說得通了,例如研究發現父親缺位的年輕女性會對嬰兒表現出更大興趣,即使是與其完全無關的嬰兒。當然,該解釋并非板上釘釘的結論,其邏輯因果鏈中還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此外,這類行為差異可能部分上源于基因差異,由于攜帶了相同基因,女兒才會有復制母親生殖策略的傾向(成為年輕的單身媽媽)。23
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需要有意識地做出任何決策,年輕女孩不會用進化邏輯來思考問題,不會根據潛在的成本和收益之比來對當地婚配市場上的男性進行評估。主導她們行為的是內在動機和偏好,其中包括自身性吸引力、浪漫愛情、對孩子的渴望、擁有孩子的滿足感等。她們頭腦中的一些無意識加工機制會“捕捉”到環境中與生殖相關的重要信息,之后幫助她們在幾種可用的生殖策略中選出最優策略。24
直覺推理系統
組織人類行為的心理系統會從環境中獲取大量信息,其中也包括從與他人互動中及通過他人言行獲得信息,上述幾個學習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這種心理系統的特性。我將承載此類學習功能的一系列心理機制稱為直覺推理系統[intuitive inference systems,其他常見的術語是模塊(modules)和領域特定系統(domain-specific systems)]。25需要強調,這里所謂的“推理”僅僅意味著它們會根據規則來處理信息和生成信息。例如,要將聲音轉化為意義,我們首先要依賴一個“語音分析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接收連續的“聲音流”并將其轉化為由一個個詞語(注意,詞語的發聲其實是由人類所建構出來的)構成的“語音流”;之后還要再依賴一個“意義分析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識別出詞語的意義以及語言中包含的詞序、時態與介詞等抽象屬性,并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析語義,形成意義表征,也就是“到底說了什么”。
人類大腦中包含了大量這樣的系統,它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運算,例如探測他人的注視方向,評估他人的吸引力,解析句子,區分朋友和敵人,規避危險的病原體,按照物種和族群將動物分類,產生三維視覺感受,參與合作行動,預測物體運動軌跡,覺察大群體中的小群體,與后代建立情感紐帶,理解故事情節,猜測他人性格,評估使用暴力手段的成本收益比,了解哪些食物是安全的,通過社會互動推測權力支配關系,以及無數其他活動。各種各樣的推理系統組成了一個五彩斑斕、花樣繁多的神奇腦內世界,但它們也有一些重要的共同點。
首先,這些系統的運轉大多數情況下都處于意識范圍之外。在聽到一句話時,我們會在不到0.1秒的時間內從一個包含幾萬詞語的數據庫中檢索到每個單詞的含義,我們根本不可能察覺到自己到底是如何識別出話語中每個單詞的。同樣,當我們認定一個人富有魅力或者招人反感時,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頭腦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精確評估計算。我們不需要進行深思熟慮的推理,就會對嚴重違反我們道德規范感的行為感到厭惡,例如攻擊弱者和背叛朋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稱這些系統為“直覺”推理系統,似乎它們會直接將“惡心的食物”或“好朋友”這樣的結論打包拋出,但我們不會意識到得出這一結論的運算過程。我們向自己匯報的只是結論本身,當然,我們也可以對結論進行推測與解釋,表明自己為什么會得出這些結論,但直覺不需要這么做。
其次,每個直覺推理系統都是功能特定的。26如上文所述,童年期父親缺位與否會影響年輕女孩性成熟以及懷孕時間的早晚。這一過程涉及的心理系統對識別出語音中單詞的含義毫無幫助,而處理語義和時態變化的系統對道德發展大概也沒什么影響。不同系統是相對獨立的,這正對應了我們剛剛提到的另一個結論:沒有探測器就沒有信息,一個系統要將特定信息從環境中抽取出來,意味著它要放棄環境中的其他信息,或者說,只有忽略噪聲才能捕捉到目標信號。當然,被某個系統排斥的噪聲可能正是其他系統要探測的信號,例如,你的穿著不會影響我對你語言詞匯的理解,但會影響我對你社會身份和階層背景的評判。所以每個系統都必須聚焦于特定類型的信息。27
我們對操作計算機程序很熟悉,計算機程序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于人類心智系統,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性,即由具有專用功能的不同子程序組成。例如在一個文字處理程序中,計數系統會告訴你文檔中包含多少個字符,拼寫檢查系統會告訴你文本中出現的詞語是否符合詞匯庫中的標準拼法。但計數系統不會注意拼寫錯誤,拼寫檢查系統也不會統計文本長度。而這兩個系統都不能告訴你當下你使用的詞語是常用詞還是生僻詞。這些都屬于我們所說的領域特定計算,因為每個系統只具有有限功能,只處理特定類型的信息。
最后,一旦我們把這些系統視為人類的進化特征,或者說把它們看作可以提高個體適應性的信息獲取工具,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的運作模式、它們的關注對象以及它們會激發什么行為。這表明,要探索心智的認知結構、心智的不同部件以及各個部件間的關系,最佳途徑就是看看這些部件會與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遇到的哪些問題相匹配。這種將進化和心理系統聯系在一起的方式,正是進化心理學這一現代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起點。28用更精確的術語來表述:作為心理系統的主導者,那些能帶來更多收益或更少代價的基因變異更有可能通過生殖被復制。如果要了解心理功能的秘密以及它們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我們可以問問對于基因的遺傳復制來說這些心理功能可以做出什么貢獻,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逐漸闡明這一問題。
將心理推理系統視為一種適應機制只是起點。當我們能夠通過進化假說來預測直覺推理系統某些此前不為人知的特性,并且根據觀察或實驗證據來驗證這些預測時,進化假說才更為可信。推理系統種類繁多,相關研究項目也紛然雜陳,且常常看起來互不相干,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應該期望本書描述的新視角會產生一個關于人類社會的一般理論。但對于構建人類社會所涉及的人類心智,它確實可以帶來一系列更有效、合理、清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