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解鎖大腦封印,讓思想澎湃起來
你的大腦似乎被封印了。看了許多圖書,學了很多知識,做了好多作業,你卻不會思考,不會解決問題——被人提問,大腦常常一片空白。其實答案的對或者錯,只是結果,而非過程,最重要的是怎么去進行思考,以及怎么去判斷是對還是錯。
本書唯一的目的,就是幫助你學會思考,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各種難題:如何才優秀拔尖的問題,怎樣才自信果敢的問題,解答不了壓軸題的問題,缺乏學習動力的問題,偏科的問題,沉湎游戲的問題,社交的問題……當你在不斷的追問、思考中解決困難之后,你會贊同劉未鵬在《暗時間》中闡釋的觀點:“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后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求解“1+2+3+…+100= ?”,如果不假思索,一個加一個硬算,一定會算到讓人崩潰。小高斯經過思考,找到了被后人傳頌數百年的“神操作”——組合計算:1+100=101,2+99=101,…,50+51=101,從1加到100有50組這樣的組合,所以50×101=5050。可這道題目,在更高年級同學的思維當中,就是一個普通的“常規操作”——等差數列求和:S=n(a1+an)/2=100×(1+100)/2=5050。
世界紛繁復雜,又自有其規律——有許多神奇的定律、法則、效應。
比如,“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必然會發生。東西總是在要用時找不到,不用時卻自動出現在你面前;考試時會的知識全沒考,考的內容全不會;帶傘總不下雨,沒帶傘就下雨……
特別是對復雜的系統而言,手段越高明,技術越先進,人員越眾多,出錯的概率越大。既然不論科技多發達,錯誤都會發生,那就微笑面對吧,重點在于你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不要試圖掩蓋它,因為那只會讓錯誤成為成功的絆腳石;而應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又如,“幸存者偏差”告訴我們,天才的成功經驗,看上去容易,聽起來簡單,想起來可行,可一實踐卻發現無處著力、無從下手。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比如遺傳基因、身心發育、興趣愛好、家庭狀況、成長環境等不相同。如果只是單純地依葫蘆畫瓢,那多半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既然走別人的路,到不了自己的遠方,不如用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社會學、經濟學中普遍適用的定律、法則和效應來指導自己的成長,規劃自己的路徑——這大抵會更靠譜一些,畢竟這些是經過科學嚴格驗證的,是普遍適用的,也是簡單易學的!
再如,“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成長路上的一丁點兒成功,比如每次比別人優秀一點兒,就可能讓你贏得更多的機會,而這種機會的疊加,最終將讓你脫穎而出。
1乘十次1,結果仍是“1”。你每天嚴格按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做得再完美,最終你所具備的也只是一個合格的同齡人應該具備的能力。0.9乘十次0.9,結果約是“0.35”。你每天只比老師的要求懈怠那么一點兒,損失卻在不知不覺中變大,競爭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削弱。1.1乘十次1.1,結果約是“2.59”。你每天比老師的要求,精進那么一點兒,自我要求再提升那么一點兒,最終將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方法可能有100萬種或更多,但法則只有幾個。掌握了法則的人,可以有效地選擇自己的方法,而忽視法則,只顧去嘗試各種方法的人,注定會遇到各種麻煩。”為此,本書精選81條世界公認的,與洞察力、夢想力、意志力、社交力、領導力等息息相關的定律、法則和效應,從其誕生的前因后果到思辨性的剖析討論,為你逐條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并引導你進行深度思考。這相當于給你81種解決問題的科學范式,給你81次改變自己的機會。
可閱讀只是獲得信息,并不意味著融會貫通。遇到問題,你還必須用本書告訴你的定律、法則、效應,結合你的生活經驗去深度思考,對信息進行推理、演算和加工,進而產生新的創見。這才是解鎖你大腦封印,讓思想澎湃起來的方法。
當你掌握這些“靠得住的定律、信得過的法則、行得通的效應”之后,便能有效搭建自己的知識圖譜,打造自己的思維范式。這對于你認識生活的本質、發現事物的規律、解決成長的煩惱,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你將來獲得各方面的成功,提供強有力的思維支撐。
從今天起,不再沉溺于“別人”怎樣,不再執著于成為更好的“別人”,而是思考“我”如何成長。當下,從“墨菲定律”出發,跨越“幸存者偏差”陷阱,在未來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吧!
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