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陷阱的最初跡象是什么
在治療開始時,有這種模式的來訪者往往顯得很有動力,可靠而順從,而且非常合作。因此,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合作,而不是陷阱。這種陷阱通常只會隨著治療進程的推進而變得清晰可見。然而,如果我們對這種陷阱保持警惕,那么在治療的早期就有跡可循。
先前多種治療均無顯著效果。有這種模式的來訪者樂意尋求醫療或心理的支持,并享受有人照顧他們的感覺。因此,他們經常反復尋求心理治療。如果來訪者先前曾接受治療,且即便這些治療并未產生顯著的持續效果,但來訪者依然對之給予積極的評價,那么便可以說,這是該類陷阱的早期跡象之一。
過度贊美/理想化治療師。這些來訪者可能在治療開始時就開門見山,對治療師寄予厚望,這聽起來可能很討人喜歡,但客觀上不一定是正確和有道理的。“你是我最后的希望”或“別人向我強烈推薦你”是典型的開場白。這也意味著,這些來訪者在治療的初期可以讓治療師感到愉快。但如果治療師欣然接受奉承,那么她可能已經給這類陷阱留了一道門縫。
高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問題形成鮮明對比。此類來訪者往往具有非常強的社交能力。從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并不奇怪——那些能夠很好地建立和維持關系的人一方面可以忍受依賴性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和使用支持性關系。然而,對于治療師來說:一方面,來訪者與自己建立關系駕輕就熟;另一方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訪者向重要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放棄有害關系又是如此困難。
缺乏有效的治療進展與缺少對治療的持續熱情。這種模式通常只會在治療過程中變得更加清晰。來訪者沒有取得任何重大進展并進入瓶頸期。然而,來訪者喜歡接受治療,并且不想結束。當被問及治療進展時,他們還會表示,覺得會談非常有幫助,是絕對必要的。他們可能會盡量延長每次的談話時間,而治療師會發現很難按時結束談話。
(不同程度的隱蔽地)抵制澄清和揭露問題的干預措施。那些探究、分析或處理來訪者內心沖突的治療技術通常不起作用。那些有依賴關系的人雖然處于困難或痛苦中,但不愿就此被詳細詢問,即便詢問的必要性已經非常明顯,甚至來訪者自身都在對他們的關系進行喋喋不休的抱怨!例如,來訪者避免與有問題的相關人員開展澄清問題的對話,或者避免對相應的關系做出調整。如果來訪者在采用空椅子技術時與有問題的相關人員發生沖突,那么她會盡量避免沖突。與有問題的相關人員面質的想象從未付諸實現——來訪者總是在“躲避”,因為她“無法想象任何事情”,又或者她拒絕與相關人員進行面質。因為治療師運用治療技術失敗,所以這些來訪者往往會成為治療師的督導案例。
迫使治療師“心慈手軟”。當面對缺乏進展的來訪者時,治療師通常會因這些來訪者的反應而被迫讓步或“撤退”。來訪者采用的方法可能是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痛苦,或者哭泣、強調現有的心理壓力,或者使用貶低自己的方式(雖然貶低的內容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事實),以防止治療師進行進一步面質,從而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我能理解你對我不滿意,我就是個失敗者。你一定不想再看到我了,因為我不配得到任何東西。”
治療師在治療開始時所表達的樂觀態度也有助于來訪者動搖治療邊界:“你一開始說你一定可以幫我,現在你又說我對自己不夠嚴格。我這么需要你,難道你就不能幫幫我嗎?”
對于治療師而言,這種互動往往使其產生內疚和惱怒的混合情緒。感到內疚,是因為治療師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助來訪者;感到惱怒,是因為自己花費在治療上的時間毫無意義,而且來訪者不怎么合作。
小結
治療師經常可以通過下面這些特征識別這類陷阱:
?來訪者依賴治療師和心理治療,雖然這些對其并沒有幫助;
?治療師不敢提及治療的效果不夠好,因為怕傷害來訪者;
?治療師對治療感到惱怒,同時又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