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強大腦:記憶力提升寶典 正在橫掃全球的記憶法大全(新版)
- 斗南主編
- 3061字
- 2023-04-23 19:32:45
第三節 在學校的記憶

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使我們極大地改變了在學校學習的觀點。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運用到多種感官記憶。
在學校里,我們要完成多種學習目標,要解決多項議程,這常常都需要與自己的時間競賽。首先,有一些是你希望學到的知識,因為你對它們感到好奇,并且認為學習這個科目很有意義。其次,有一些是你的老師希望傳授給你的課程。再者,有一些是社會體制要求你掌握的知識,還有一些是父母期望你學習的課程。另外,一個學生必須知道自己將會被測試哪方面的知識或技能。一些測試是衡量知識水平的,另外一些測試很可能是檢測技能水平的。有些課程可能會讓你進行個案分析,其他的課程則需要你知道一些公式。有的測驗可以使你提高即興思考的能力和提升創造力,有的測試則可以指導你學習的方向。無論這些課程目標和檢測方法多么不同——無論是一篇短文考試、多項選擇、數學等式、口語表達,還是個案研究,它們在有些方面是相同的,即每一種考察方法都需要知識,而這些知識的學習都需要依靠你的記憶力。
研究人員根據在教學實驗上的發現提出,在學校的學習歸因于記憶的感覺本性。比如,有的學生采用“照片式”視覺記憶獲得知識,有的則通過聽覺記憶用心強記。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表明,記憶方法種類繁多,并且非常復雜。
“照片式”記憶:一個虛構的神話
科學研究表明感官記憶的確存在,但是它們是短期的,視覺記憶大約為1/4秒。另外由于生理特殊性,我們的眼睛只能保證在一個極小的角度內有較高的視覺敏銳度:2°—4°,即一個由4-5個字母組成的單詞大小。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對一頁書“拍照片”。
感官記憶也適用于記憶其他的信息,語義的、圖像的。比如說,圖像記憶就是借助事物形象(物體、動物或植物)來存儲信息的。這種記憶能夠以持久的方式存儲復雜的信息。美國科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對于2500張照片,被測試者在一個星期后重新觀看的時候,仍能夠辨認出其中的90%。但這種記憶并不是所謂的“照片式”記憶。當我們“真的確信”似乎在腦海中看到了課本中的一頁時,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準確的表述,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視覺組合圖像,而且我們無法指出一個確定的單詞在“這一頁”中的準確位置。
當比較在短時間內記憶一列字母或單詞的能力時,我們會發現聽一段文字比我們自己閱讀同樣的文字要記得更好。但是,一旦這個測試被延遲10多秒鐘,聽覺記憶相對視覺記憶的優勢(大約20%)就消失了,聽和讀的效果就相同了。無論是視覺的,還是聽覺的,事實上,信息很快就融合在一個更高級的符號編碼——短期記憶中了。
從短期記憶到專業記憶
短期記憶,又稱作運作記憶,這種記憶好比電腦的記憶,能夠暫時記住來自一個永久記憶介質(如硬盤)的信息,或者以鍵盤、掃描儀等形式輸入的信息,并將它們匯聚在一起或者分別進行不同的處理。一些研究人員甚至估計,短期記憶是一切邏輯推理的基礎。但這種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大約一次7個元素,也就是說我們在腦海中一次只能夠保存有限數量的信息。由于這種記憶很快就超負荷,對信息只能記住幾秒鐘,因此對那些重要信息有必要重復記憶。
非常幸運的是,短期記憶與不同的專業記憶是聯系在一起的,詞匯記憶使單詞以聲音和圖畫的形式被儲存起來,語義記憶保存著經過分類的概念以及圖像。這些專業記憶在運作時,短期記憶將參與信息的分組。如在學習烏鴉、金絲雀、鷹、喜鵲這些詞時,它們將與已經出現在語義記憶中的“鳥”類聯系起來,這樣通過類屬法我們將更容易記住這幾個詞。這種有效的學習機制正是基于對信息的有效組織。這也是通過概要、閱讀筆記或其他形式將所要學習的內容結構化,從而能夠更高效地掌握和記憶知識的原因。
課堂上閱讀第一
技術的進步并不總是能夠帶來更有良效的新教學工具,有時候還是需要使用一些老方法,而非不加分辨地將其取代。更好的解決辦法是把新的和舊的方法聯系在一起,各取所長。這是一個由心理學家阿蘭·里約希為首的法國研究小組對100多名學生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實驗的目的是比較不同學習方法的效率。
閱讀和電視錄像資料

語言和圖像(不可與聽覺與視覺混淆起來)構成了不同的記憶方式。事實上,一方面我們能夠分辨出3種信息類型——語言、語言和圖像、只有圖像;另一方面,我們也具有3種信息記憶方式——視覺的、聽覺的和視聽的(結合了前兩種方式)。這就有了7種可能的組合:視覺上,簡單的閱讀材料、課本或無聲電視紀錄片;聽覺上,口授課或有聲電視紀錄片;視聽上,借助圖像進行的口授課或帶字幕的電視紀錄片。在這個實驗中,被測試者觀看的電視紀錄片是關于不同主題的,比如阿基米德或人類的聽覺感知。
當用圖像表現一個熟悉的主題時很有教學價值,閱讀材料或參看課本也有助于獲得好的效果,而“無聲”電視紀片則沒有太高的價值。如何解釋這種區別?
正如其他研究表明的,圖像只有以語言的形式記錄在大腦中才是有效的記憶方式,即心理學家通常所說的“雙重編碼”(這一術語最早由加拿大心理學家艾倫·拜維奧提出)。事實上,“雙重編碼”的前提條件是閱讀或者利用教科書,通過調節學習節奏來掌握某些術語或專有名詞。而與閱讀不同,電視觀眾既不能調節圖像的速度,也不能進行退后操作。
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應該在圖像中伴隨字幕,更好的是讓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節奏,比如用電腦代替電視。
回憶的線索
任何學習都是為了能夠在今后重組所獲得的信息。然而,長期記憶中的大部分信息都不能存留在短期記憶里。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線索。例如,讓一組人學習20個詞,在回憶的時候提供類屬(比如“鳥”“魚”“作家”)將有助于最大數量的重組出所學過的詞。這樣的線索在不同形態下都有效,在教學方面,線索常以關鍵詞或提示圖的形式出現。
存在這樣一個特殊情況,線索即詞匯或圖像本身,也就是所謂的重新辨認。重新辨認的成功率是驚人的,被測試者能夠準確辨認出所學信息的70%—90%。在教育學上的應用表現為多項選擇調查表,被測試者被要求從幾個備選答案中選出正確的答案。
圖表勝于冗長的講述
圖表是學習和重組復雜信息的一種極好的方法。它的優點在于,能在表述的同時進行組織。圖表的形式非常廣泛,有曲線圖、流程圖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地圖。
阿蘭·里約希研究組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學生分3場次學習一段10分鐘的電視資料片。該資料片節選自尼古拉·于洛的紀錄片《尼羅河源頭的秘密》,內容是關于尼羅河的水域系統。在影片最后,只向被測試者中的一半人展示了一個描繪尼羅河水域系統的圖示。之后,所有的人都參加了一個測試,用來證實學生掌握的知識分3個級別,從資料片的主題(級別1)到水域變化的細節(級別3)。結果,那些看了尼羅河水域系統圖示的學生取得了最好的成績,他們在一開始就成功地抓住了大主題,而那些沒有看圖示的學生都是逐步抓住主題的。

實驗證明,讓學生自己控制學習的節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程序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