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神農本草經》(新版)
- 常學輝編著
- 6字
- 2023-04-23 17:28:07
上品
植物篇
菖蒲 ?上品 植物篇
產地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成熟周期: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形態特征:根狀莖橫走,粗壯,稍扁。葉基生,葉片劍狀線形,葉基部成鞘狀,對這抱莖,中部以下漸尖,中助脈明顯,兩側均隆起,花藥淡黃色;子房長圓柱形。
功效:能除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

【原文】
【譯文】
菖蒲,味辛,性溫。主治風寒濕痹之癥;咳嗽逆氣,使心竅通暢,補益五臟,能夠通利九竅,使人耳聰目明,能使聲音發出來。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捷,增強記憶力,而且不迷糊,延年益壽。又稱為昌陽。產于溝渠、水塘等水草叢生處。
【釋名】
又名:昌陽、堯韭、水劍草。
李時珍說:菖蒲,是蒲類植物中生長昌盛的,所以叫菖蒲。又有《呂氏春秋》上說,冬至后五十七天,菖蒲開始生長,是百草中最先開始生長的,標志耕種的開始,則菖蒲、昌陽的意義在此。《典術》上說,堯帝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所以叫堯韭。方士隱稱它為水劍,是因它葉子的形狀。
【集解】
《日華諸家本草》載:菖蒲以生長在石澗中,堅小,一寸九節的為好。
蘇頌說:菖蒲春天生青葉,長一二尺,其葉中心有脊,形狀像劍。如今人們在五月初五收取。它的根盤曲有節,一根旁邊引出三四根,旁根的節更密,也有一寸十二個節的。菖蒲剛采時虛軟,曬干后才變得堅實。將其折斷,中心呈微紅色,嚼之辛香少滓。人們多將它種植在干燥的砂石中,臘月移栽更易成活,黔蜀蠻人常隨身帶著它,用來治突然心痛。菖蒲以生長在蠻谷中的尤其好。人們移栽的也能用,但干后辛香堅實比不上蠻谷中的。這都是醫方中所用的石菖蒲。
對癥下藥


李時珍說:菖蒲有五種,生長在池澤中,蒲葉肥,根長二三尺的是泥菖蒲,也叫白菖;生長在溪澗中,蒲葉瘦,根長二三尺的是水菖蒲,也叫溪蓀;生長在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根長一尺多的是石菖蒲;人們用砂石栽種一年的,到春天剪洗,越剪越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的,也是石菖蒲;經多次剪洗,根長二三分,葉長一寸多的,稱為錢蒲。服食入藥用的只有上面所說的兩種石菖蒲,其余的都不可用。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
菖蒲根
[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徐之才說:與秦皮、秦艽相使,惡地膽、麻黃。
[主治] 四肢濕痹不能屈伸,小兒溫瘧身熱不退,可用菖蒲煎湯洗浴。《名醫別錄》
治耳鳴、頭昏、淚下,殺諸蟲,療惡瘡疥瘙。(甄權)
將菖蒲根作末炒,趁熱外敷,能除風下氣,療男子腎病、女子血海冷敗,治健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日華諸家本草》
治痰蒙清竅引起的昏迷、癲癇,療崩漏,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能解巴豆、大戟毒。(李時珍)
[發明] 李時珍說:開國之初,周顛仙見太高祖皇帝經常嚼食菖蒲喝水,便問其中的原因。高祖皇帝說吃了不會有腹痛的毛病。這在高祖皇帝的御制碑中有記載。菖蒲性溫味辛,入手少陰、足厥陰經。心氣不足的人用它,是虛則補其母。肝苦急用辛來補治它就是了。
菖蒲葉
[主治] 洗疥瘡、大風疥。(李時珍)
【百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