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被圍
無論李煜多么溫順,趙匡胤還是決定對南唐下手,這是趙匡胤該做的事情。無論他看起來多么的仁義道德,他的戰略部署都不會因為李煜而溫和,或者因為自己的寬厚而停下腳步。當然,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多么暴力和血腥,只不過是趙匡胤說自己想念李煜了,需要他來開封陪伴自己。
李煜不敢去,他的親弟弟李從善曾帶著貢品朝拜了大宋天子,然后就這樣被扣押,一直未歸。李煜知道,他一旦過長江北上,就再也回不來了。于是他不斷地“病”倒。后來,趙匡胤的邀請越來越強勢,李煜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于是他告訴宋朝的使者——臣事大宋恭敬,原為保全祖宗社稷,如此逼迫,不如一死。他說著就在自己的朝堂之上朝著一個柱子撞去,但是大堂上的文武百官太多了,他距離柱子也太遠,因此,他還沒有撞到柱子上,就被攔下來,但是,這種姿態已經被大宋了解了。
趙匡胤很難猜中李煜的心思,一直以來都是委曲求全的李煜為什么突然就宣布抵抗了?對付南唐,他是需要像對付南漢一樣,大動干戈才能讓他投降;還是像吳越一樣,等他自動送上門?
其實,李煜也有自己的底線,三年來,他不是沒有機會,當宋朝繞過南唐攻打南漢的時候,他的水軍大將軍林肇仁曾經來找他,告訴他宋朝先滅后蜀,后滅南漢,往返數千里路,現如今去攻打他們兵力薄弱的淮南地段,一定能將失去的江北地區奪回來。李煜沒有反應,林肇仁進而說:“當我起兵后,你對外宣稱我已經叛變了,如果我能勝利,那么就是國家的勝利,如果我失敗了,就說我是叛軍,誅殺我的全族,這樣大宋也不會懷疑你了。”李煜思忖良久之后,還是寫下了給劉鋹的勸降書,林肇仁只能無奈離去。
后來盧絳又來了,他是南唐樞密院承旨兼沿江巡檢,他提出了聯合吳越,抗擊大宋的方案,他一樣得不到李煜的回答,他又向皇帝報告了自己的具體方法——放出假消息,說南唐的宣州、歙州等地叛亂,然后邀請吳越援兵,只要他們進入南唐,南唐就發兵截斷他們的后路,盧絳再領兵偷襲杭州,這樣必定能夠一舉殲滅吳越。
盧絳的話,換來的不過是李煜的神游仙境,他根本沒有聽。盧絳長嘆一聲也走了。最后來的是一個位低言輕的內史舍人,名為潘佑,他激憤上書,看到李煜的過分懦弱仁慈,他把國主比作了“夏桀、商紂、孫皓”,其實,很多臣子都在皇帝們面前說過前兩個昏君,但是第三個人的名字觸動了李煜敏感的神經,因為他是江南國主,是亡國之君,是一個降王。
李煜忍無可忍怒捕了潘佑,潘佑在獄中自殺了,潘佑的好友戶部侍郎李平也被株連,理由是潘佑所為都是李平挑唆,李煜在獄中賜死了李平。雖然這給李煜的名聲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但是,南唐的子民已經不會再震驚了,因為李煜一年前就賜死了林肇仁。那位忠心耿耿要保家衛國的將軍,因為趙匡胤的一個離間計謀而被殺害了。
現在,李煜終于要有動作了,他給吳越王錢俶寫了一封信,信中邀請吳越一同反抗宋朝,但結局和當初劉鋹給他寫信的結局一樣,錢俶把信也轉交給了趙匡胤。趙匡胤在公元974年通知吳越,要他們直接出兵配合宋軍攻打南唐,吳越全國沸騰了,朝廷卻是一片沉默。如果南唐滅亡了,那么誰來擋住宋軍。這位一向謹遵祖訓的國主很快做出決定,聽命宋朝,無條件支持,宰相沈虎子大怒,他責問皇帝,怎么能如此懦弱,錢俶于是撤了他的官職。他知道,如果聯合南唐,趙匡胤就會先打吳越,那時候南唐也不會出軍支援,最后只會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趙匡胤在攻打南唐之前,先跟李煜要了一戶樊姓的人家,然后以修葺天下方志為名,要了南唐諸州的州志,將南唐的山川地形、戶籍多寡都收入眼前,一目了然。然后才因為李煜的“倔強不朝”為名,進攻南唐。此次主帥是曹彬,先鋒是潘美。宋軍兵分五路,志在必得。
湖口的突破帶著戲劇性色彩,南唐軍本以為又是來長江邊上操練的宋軍,突然就打到了眼前,南唐的軍隊還為他們準備好了大量用來犒勞的物資和酒肉,以前宋軍都是拿了東西,吃了酒肉就回去了,沒想到這次是來攻城略地的。
水軍大將林肇仁已經被處死了,沒有人能擋住宋朝水軍的步伐了。李煜眼看著南唐四壁受敵,卻無能為力,這時候,曹彬的軍隊已經攻到了采石磯下。那群北方人在采石磯上修建了一座南唐人看起來非常不可靠的浮橋,然后就這么沖過了采石磯。選擇此地的就是那位樊姓人家中的一個落地舉人,那個舉人曾一度想要議論國事,希望李煜能勵精圖治,但總是失望而歸,最后隱居采石磯一帶,打魚為生,也為設計這浮橋埋下了伏筆。
戰爭是一種充滿了奇幻色彩的藝術,出手迅捷的潘美,加上冷靜穩重的曹彬,這對戰場上的好搭檔,讓北宋大軍迅速到了金陵城下。
另一方的李煜啟用了皇甫繼勛,據說,這位將軍在李煜的盛怒之下,被守城的官兵砍成了爛泥。他不僅不敢自己對敵,而且不讓那些已經準備好偷襲宋軍的士兵們出城。就這樣,金陵在宋軍的連綿攻勢中僵持了五個月。如果,趙匡胤派的主帥不是曹彬,而是其他任何一個主帥,這時候都會忍不住要攻城,但曹彬沒有,他容忍李煜派出的江南第一大辯才——徐鉉,兩次北上,到北宋去求和。這位江南才子站在大宋的朝堂上,質問江南何罪之有,惱羞成怒的趙匡胤終于撕下了自己的面具,吼出了一句傳世之言——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此時,南唐的十萬水軍敗下陣來,金陵孤城邊上演了一次決絕的偷襲,奈何宋軍早有準備,偷襲的軍隊最終全軍覆沒了,宋軍在尸體堆里,發現了很多將帥的符印,原來最后出戰做敢死隊的,都是將軍們自己。
這時曹彬開始裝病,他拖住了宋軍進城的腳步,此時金陵已經油盡燈枯了,曹彬和將士們約法三章——破城不妄殺一人。曹彬此時佯裝虛弱的背后,是趙匡胤賜予的天子之劍,猙獰地望著所有的部將。公元975年11月27日,一切都結束了。
南唐覆滅,宋軍的攻勢銳不可當,趙匡胤的用人藝術也算得上登峰造極:銳利如尖刀的潘美跨江大作戰,既要當先鋒,又要護住和主力軍隊之間聯系的生死浮橋,他的軍事才華和戰斗力顯現得淋漓盡致。而曹彬,這位看似毫無功勛、冷靜持重的主帥,在最后發揮了極大的穩定作用,攻城意味著人員的傷亡,意味著財產的破壞,而曹彬的冷靜換來了個相對完整的金陵。這對于渴望財富的趙匡胤來說,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