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時間管理:如何科學有效培養孩子的自律
- 李少聰
- 1387字
- 2023-04-23 18:28:31
4 讓孩子觀察一天的24小時
太陽東升西落,一天就會過去,當孩子對一天有了認知,就可以引導其進一步認識一天的24小時。我們平常說的時間段分別是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凌晨。
一般來說,早晨主要是指從6點到上午9點;上午是指9點到11點;中午又被稱為正午,指11點到1點這段時間;下午則是指12點到太陽落山之時;而傍晚這段時間為5點30分到7點30分;至于晚上則從日落之后開始計算,一直到12點;凌晨則是夜里12點之后到早上6點。
雖然3、4歲的孩子能夠掌握基本的時間概念,但對時間的理解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表面階段。等孩子到了5、6歲時,雖然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定發展,但還是不夠精細。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一天的早中晚,逐步建立起晝夜更替的觀念,從而對時間的認知更為精準。
為了讓孩子對每一天的時間有所認識,建立起時間是如何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移動的,父母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描述在一天不同時間段所做的事情
每天早中晚都要做不同的事情,這也能夠幫助孩子正確區分早上、中午和夜晚。父母可以將一天中的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時間段與孩子的具體活動聯系起來,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對一天的每個部分都有一個形象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可以問孩子“你什么時候起床洗漱?”“在幼兒園里什么時候和朋友一起玩游戲?”“什么時候是午睡時間?”,等等。鼓勵孩子說一說他在一天的各個時段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多說幾次,孩子就會慢慢懂得早上、中午、晚上的概念了。
·利用時鐘觀察一天的時間走動
對于喜歡問時間的孩子,父母可以選擇用生動的方式來解釋鐘表。曉曉最近總問爸爸:“爸爸,現在是早上還是中午啊?”爸爸就會指著鬧鐘告訴她:“現在最短的那根針走到了12的位置,稍長一點的針也走到12的位置,說明現在是中午12點,我們就快要吃午飯了。”
在這種形象化的方式指導下,孩子能夠更真切地理解時間。比如早上6點,可以解釋為最短的針走到7的位置,稍長一點的針走到12的位置,正是我們該起床穿衣服的時間。而晚上8點可解釋為最短的針走到8的位置,稍長一點的針走到12的位置。此時外面的天已經黑了,是上床睡覺的時間了。
·觀察天空來確定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
一天的變化在天空上體現最為明顯,父母可以在早上讓孩子觀察從東方升起的太陽,中午觀察太陽的位置和早上有什么不同,傍晚再看太陽走到了哪里。晚上,太陽落山了,天變黑了,可以讓孩子觀察天上的星星,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它們的。
父母可以讓孩子將自己每個時間段吃的食物畫下來,并根據早中晚太陽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加以區別表示。通過這種方法,讓孩子理解早餐、午餐、晚餐分別在一天中的時間點。
·玩游戲猜早中晚
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活動卡片,上面是小朋友在各個時間段所做的事情。讓孩子按時間順序將活動卡片進行排序,如果活動是在早上進行,就把卡片放在清晨的位置。如果它在中午發生,就把卡片放在午間的位置,以此類推。父母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孩子對早中晚的認識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夠準確識別。如果哪部分還有欠缺,應該及時查缺補漏,讓孩子能夠分清早中晚各個時間段。
父母在教孩子如何認識早中晚的過程,也是孩子感知時間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感,讓孩子對時間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從而幫助孩子知道時間的寶貴,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做到珍惜時間,合理分配日常事務,將每一份光陰用到該做的事情上。讓孩子能夠做好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