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時間管理:如何科學有效培養孩子的自律
- 李少聰
- 1504字
- 2023-04-23 18:28:29
前言
每天早上起床要叫好幾遍,然后磨磨蹭蹭,上學遲到;
上課,不是東張西望,做小動作,就是發呆、神游;
明明放學就坐在書桌前,結果該睡覺了,作業還沒寫完;
要畫畫,找彩筆和素描紙就花了十幾分鐘;
……
孩子身上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不會管理時間導致的效率低下。2003年,斯蒂文·赫爾提出“時間商”的概念,時間商是一個人對待自己和別人時間的態度,以及使用時間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時間商就是時間管理的能力。
一般來說,知道如何管理時間的孩子,都有極強的自控能力。他們既能做到高效率學習,又會擁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尤其是以后步入社會,他們也會因為工作效率高,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如果不想讓孩子因為時間管理而輸給未來,父母就需要從小引導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事實上,在國外,大多數家庭在孩子4、5歲時就開始學習時間管理了。
時間既看不見,又摸不到,跟其他事物相比會有些抽象。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需要先培養孩子的時間感知力,讓孩子認識時間。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半到3歲,才開始產生時間觀念。等到6歲,大多數孩子依舊不會認識鐘表,無法感知具體的時間長度和概念。培養孩子的時間感知力,可以把抽象的時間變成具象的,或者讓孩子感受四季的變化,一天的日升日落等,讓孩子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去感知時間。
做事有條理是時間管理的一個重點。如果孩子沒有從小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長大后做事就會不分輕重緩急,大大小小的事糾纏在一起,一團亂麻。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習慣,最關鍵的就是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或者太慢,而直接包辦代替。比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房間,做事有計劃等。父母只需要在旁邊耐心給予鼓勵和引導,或者提供適當的幫助。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一定要忍著不要催促。著急的父母每天念叨最多的就是“趕緊起來,不然要遲到了!”“快點洗漱,馬上要睡覺了!”“別玩了,快過來吃飯”“快走!”結果是,父母的催促,只會給孩子帶來兩個后果:孩子只會記住父母的指令,按父母的想法和命令去行動,從而失去自己管理時間的機會和能力;孩子缺少自我認知,無法獨立自主。時間一長,就會對學習缺乏積極性,越來越拖拉。再多的催促,也不能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最好的辦法是放手,把時間管理的主動權歸還給孩子,讓孩子慢慢練習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管理時間的重點在于培養專注力。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的專注力正是被自己親手毀掉了。比如,孩子正在認真做游戲、畫畫、看書,或者觀察,父母一會兒詢問他渴不渴,一會兒又問他吃不吃水果……在這些打著關心名義的打擾下,孩子的專注力一點點被侵蝕。所以,當孩子正在投入地做一件事時,父母不要隨意參與和打擾。另外,還可以通過聽力訓練、誦讀訓練等方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精力管理,所謂“精力管理”,就是要求我們順應自然規律,減少負面情緒在體內的積壓,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從而保證身體和思維的活力。要讓孩子保持精力充沛,除了保障足夠高質量的睡眠,學會壓力管理減少情緒內耗,還要培養每天運動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父母還可以借用一些時間工具,如日程表、番茄鐘、時間銀行等,幫孩子學習時間管理,好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共從時間感知力、正確的時間觀、專注力訓練、精力管理等八個方面闡述了兒童時間管理這一主題。其中再現了大量的生活場景,并給出了精準分析,讓父母在感同身受的同時,豁然開朗、撥云見日。最后,給出的建議,皆從現實出發,具有極高的操作性和借鑒性。
學會時間管理的孩子不僅能夠高效學習,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也能夠平衡好課上和課外活動,讓學習娛樂兩不誤,擁有精彩高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