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王胡

  • 揚名
  • 肉末大茄子
  • 3061字
  • 2023-04-27 12:00:00

拜師雖然從簡,但束脩不可免。

尤其是當楊明命人把束脩抬入書院之后,他認識了一樣新東西:書帶草。

就是他先前從書院小路經過時看到的那種草,其作用是代替繩子用于捆扎竹簡。

這并非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書院教學條件艱苦,買不起那么多繩子。

在不其山的第一天,楊明并沒有開始學鄭學,而是在一弟子的幫助下學習古文經。

鄭學兼采古、今文經,自然需要通曉兩家之學。

直到寅時,他才下山。

“要是無趣,你明日可以不用跟來。”下山路上,楊明向張遼說道。

明日他便要搬東西到書院,在附近結廬向學。

“不無趣,山上幽靜,我看兵書都能專心許多。”張遼笑著回道。

楊明見狀也未再言語。

不多久,他們回了不其縣。

正走著,前方巷子里忽然傳來一陣打鬧聲。

經過時,楊明轉頭看到是一群小孩正在踢打一個小孩。

那小孩蜷縮著身子,用雙手死死護住臉部。

“叫你偷!”踢打之中,有人喊道。

看樣子應當是被打的小孩偷了誰家的東西。

楊明本來不想管,卻看到張遼此時站在巷口,雙手握拳,面帶怒意。

“想去幫,便去幫,但要幫只許你一人去。”楊明給了張遼一個選擇。

張遼二話不說,直接沖了進去。

霎時間,巷內雞飛狗跳。

張遼學過武,剛開始占據上風。

但是對方人多,他很快被逼到角落。

就在這時,他發現不遠處有根木棍,心一橫,挨了兩拳一個翻身過去,然后抄起木棍就開始反打。

有了武器在手,他習武的優勢迅速發揮出來,那些小孩很快便被打得一哄而散。

楊明此時走了進去,張遼已把那小孩扶了起來。

也就是這時,楊明注意到被扶的小孩長相有些特別,看著像是胡人。

“你會漢語?”楊明開口問道。

小孩抬頭看了一眼楊明,點了點頭。

“你叫什么名字?”

“王胡。”

胡人中并沒有王姓,這么說來,他父親應當是漢人。

“你偷人東西?”

“我沒有!那是伏氏發的!”王胡情緒忽然有些激動。

“那他們為什么說你偷?”楊明追問道。

“他們……”王胡欲言又止。

“把你當胡人?”楊明問道。

王胡未說話,算是默認。

楊明從懷里拿出一些五銖錢:“去買些吃的吧。”

“你我不相識,我不能平白要你的東西。”出乎楊明的意料,王胡竟然還拒絕了他。

“那你就當是借的,以后有機會還。”楊明又遞了過去。

王胡猶豫少許,接了過去,接著躬身對楊明拱手行禮:“不知少君姓名,他日定當歸還。”

楊明暗自稱奇,這小孩還竟還懂禮數。

其實這點五銖錢對他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不過出于禮數,他還是告訴了對方自己的名字和住處。

王胡聞言,再次躬身致謝,然后一撅一拐地走了。

楊明望著其背影,撫頷笑了笑。

“走吧。”他接著說道。

他并沒有去問為什么張遼要救人,或許是張遼以前也被這樣欺負過,又或許是這樣誤會過別人,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張遼方才展現出了勇氣。

翌日,楊明準備帶著張遼再上不其山。

阿一此時主動要求一起上山。

“不許,我是去求學,不是去享受,而且你是女子,多有不便。”楊明拒絕。

“那婢子每日給你送飯上山。”阿一還有些執拗。

楊明正要開口。

“夫人要我照顧少君,若少君瘦了、病了,夫人必定拿我是問。”阿一馬上說道。

楊明一時間哭笑不得。

若是普通婢女,他哪需要在乎對方想法,漢代的婢女那都是明碼標價,與商品無異。

可偏偏是王異的貼身婢女,且這一路過來對他悉心照顧,無微不至。

他最后只能點頭,允許阿一送飯上山,當然也安排護衛在路上護她周全。

安排完,楊明便帶著張遼、阿一,以及一眾民夫上了不其山。

廬,在漢代便是房屋之意,如內宮中的宦官廬,侍中廬(又稱侍中寺)。

所以結廬不是蓋個茅草屋,而是建筑房舍之意。

袁紹在汝陽袁氏墓旁結廬六年之久,自然也不可能是茅草屋之類。

民夫們在忙著結廬,楊明則在書院之中繼續研習古文經。

幾日研習下來,他更深入知道為何古文經能在民間流行。

今文經,口述傳承,微言大義,大多是朝廷需要什么,就摘出一句,然后曲解其意,甚至杜撰一句,為其所用。

這無異于忽悠,但這等忽悠久了,誰都知道是假的。

只不過因為是官學,牽扯著世家利益,傳承已久,官員們都不愿去捅破那層窗戶紙。

而古文經則重訓詁,求本意。

先秦之文字、發音,和漢代皆有不同。

所以訓詁,就是以文字之形體與發音,解釋文字本意。

即為追求本意,自然無法曲解其意,也更容易為人接受。

而且今文經為官學已三百余年,世家大族皆習,又因察舉制,相互之間利益輸送,壟斷士人上升渠道。

那么自然的,站在對立面的古文經,便如同宦官之鴻都門學一樣,為打破壟斷之工具。

民間之士苦于無上升渠道,又多不愿與宦官合流,自然傾向古文經。

在知曉這些后,楊明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古文經就是世之良藥?

也并不是。

所謂古文經就是追求經文本意,那么經文一定就是對的嗎?

或者即便經文是對的,就一定符合漢代社會嗎?

社會在前進,經文也有時代局限性。

經學之爭,說到底依然是政治之爭。

若今日大漢獨尊道家,那經學之爭,必然就會成為道法之爭。

因此對楊明而言,他只需知道鄭學有成為國學之潛力,然后可以利用它整合政治資源即可。

更深入的研究,于他而言并無用處。

不過,即便淺嘗輒止,也需學有所成,不然泛泛而談,自然誰也不會信你。

并且兼采之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古、今文經之爭自漢哀帝始也有近兩百年,自然也有不少人嘗試兼采,但無一成功。

這也讓楊明越發好奇,鄭玄是如何做到的。

在不其山求學的第八日,鄭玄終于準備要在書院進行授課。

楊明也即將迎來他學習鄭學的第一課。

此次授課是面向所有弟子。

與大儒而言,弟子均有入室弟子與普通弟子之分。

入室弟子不僅能時常得到與大儒私下交流、論經之機會。

例如古文經大儒、鄭玄之師馬融,只授課于入室弟子,然后再由入室弟子教授普通弟子。

鄭玄昔日便是因此求學三年不得見馬融一面。

也因此,鄭玄授課,大多面向所有弟子。

他授課時往往大門敞開,其內弟子滿座,門外窗外也都站滿弟子,場景頗為壯觀。

這一日,他從廬中出來,準備往書屋去。

時不時有弟子與他拱手行禮。

雖是初來求學,但當初田埂行師禮,他便成了鄭玄的入室弟子。

孫乾此時也回了不其山,見到楊明后與他并肩而行。

一番交流,楊明得知孫乾此前是去東萊黃縣救災。

“如今東萊先起了疫,北海怕也難以幸免。”孫乾滿是感慨。

東漢時尚無瘟疫一詞,疫便是瘟疫。

因餓死的尸體無人處理,就如楊明初來北海時所見那般,便會起疫。

楊明聞言也是一陣唏噓。

三國小冰河時期,這個前世他所研究過的內容。

它的伊始,還要追溯到王莽新政,那時氣候開始轉冷轉干燥,暴雨開始集中,水災、旱災、雪災、冰雹,接踵而至。

漢代以農耕為主,對頻繁的天災毫無抵抗之力,百姓無以為繼,便接連爆發了赤眉、綠林起義。

到東漢建國,這樣的氣候仍未得到緩解,尤其是進入桓帝之后,情況比昔日王莽新政時更為惡劣。

他穿越那么多年,每年也是天災不斷。

天災尚且如此,更別提有趙延之流的人禍,此時的百姓,最是困苦。

他們正說話間,前方忽然一陣吵鬧。

兩人循聲走了過去。

人群之中,有一小孩正被一弟子拎著手。

周圍弟子指指點點,他卻一直低著頭。

“何事喧嘩?”孫乾開口問道。

孫乾也是入室弟子,且求學多年,頗有威望。

他這一開口,眾人便安靜下來,讓出一條道來,馬上也有弟子上前匯報。

原來是這小孩想從山口混入書院,被守在那里的弟子逮個正著。

“這黃口小兒屢教不改,每次夫子授課,他都來義舍混吃食。”弟子氣憤道。

孫乾聞言教育道:“愛人者,人恒愛之,此為童子,與他吃食又如何?”

說完,他還不由嘆了口氣,當是又想到如今東萊之疫,不知有多少小孩像眼前童子一樣。

書院自是無力救助更多人,但也不至于連一童子都不能救。

“他是胡人。”那弟子開口回道。

孫乾愣了一下,周圍也是議論聲再起。

“我并非來此混吃,我為求學而來!”就在這時,那小孩終于抬起頭來,氣鼓鼓地說道。

楊明看到此人時卻愣了一下。

這不是那日張遼在巷子里救了的王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绥芬河市| 鄱阳县| 阿合奇县| 沙洋县| 临夏县| 镶黄旗| 三门峡市| 鸡泽县| 叙永县| 香港 | 银川市| 泗阳县| 临湘市| 芒康县| 朝阳市| 松江区| 新昌县| 武义县| 松江区| 大荔县| 灵台县| 谢通门县| 贺兰县| 浦北县| 周宁县| 寿光市| 巨鹿县| 华坪县| 淮滨县| 科技| 湛江市| 门源| 北碚区| 兴化市| 德州市| 金秀| 江阴市| 三亚市| 偏关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