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說完,轉身正要離開偵探社,大門卻在此時毫無預兆的打開了,伴隨著沉重的呼吸聲,洛言的身影出現在了門口。
“不好意思,我來遲了”洛言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額頭上爬滿汗水,靠在門框上,一副虛脫的樣子。
“你是偵探助手是嗎?”馬曉燕看清來者的樣貌走上前去說道。
“嗯。”洛言頭暈目眩,瞇起眼費勁地辨認出眼前之人的容貌。
“什么問題?”馬曉燕被洛言的這幅模樣嚇了一跳問道。
“你女兒都要認罪了,還想要隱瞞那個和你女兒在一起的那個人嗎?”洛言咬著牙,眼神仿若箭矢般射出,輕易的洞察了馬曉燕心底的想法說道,“我已經調查出來了,那個人還活著吧。”
【難道陳曉……還活著的事情被……了】馬曉燕心中想著嘴上說著:“我聽不懂你的話……”
“剛才你們說的話,我都聽的一清二楚!”洛言聽見了想聽見的名字說道,“陳曉應該就是劉瑾的不在場證明人吧。”
從洛言口中馬曉燕聽見“陳曉”二字,牙齒不住地打了個冷顫:【他怎么會知道陳曉還活著!】
“陳曉是誰?”Rosie開口問道。
“我想就是陳婷的大兒子吧!”洛言一語道破真相,“那個在一年前就已經死去的男人。”
沈秋與馬曉燕的對話雖然簡短,但已經把破案所需的所要要素集齊,洛言張開口開始了自己的推理。
“首先陳思文手中的《五百教規》并不是所謂的宗教產物,而是異常的教育規則,陳思文和陳曉都是被這套教規給洗腦的可憐人。
一年前陳婷在和他丈夫的爭執中,失手將她丈夫失手殺害,恰巧被陳曉和陳思文兄妹兩所看見。
陳曉因為被教規洗腦,于是幫助陳婷處理尸體,自己出車禍詐死,其實是回到了家中隱居了起來
這就是為什么陳婷要請你們母女倆當傭人的原因,因為你們需要錢治病,不會背叛她,可以照顧隱居的陳曉。
同時陳思文因為那次目擊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陳婷便將教規更改,讓她沉浸在不存在的神魔之間,忘記痛苦的記憶。
而這也恰巧是案件的開端。
劉瑾因為輟學的自卑感,偷竊了陳思文千金大小姐的身份交友,并因此結識了顧云英。
劉瑾也沉醉在大小姐的身份中無法自拔,于是乎,劉瑾開始使用陳思文的東西,無意中翻閱了陳思文的《五百教規》
陳思文發現后就開始瘋狂針對劉瑾,因為那教規上有寫,不能讓其他人看到有關教會的東西。
所以劉瑾才不愿意繼續在陳思文家中幫傭,本來事情到這里已經結束了,但你沒有同意。”洛言指著馬曉燕說道。
“我沒有同意……”馬曉燕的大腦放空,的確她為了救下她丈夫,這么久以來都忽視了自己女兒的感受。
洛言沒有給馬曉燕思考的機會,繼續說道:“劉瑾被拒絕后,決定將顧云英邀請到陳思文家中,一方面想要維持自己的大小姐人設,另一方面,就算被陳思文發現,陳思文也只會生氣,被開除也算是如了她的心愿。
可陳思文看出了劉瑾的想法,采取了更為極端的方式,她沒有揭穿劉瑾偽裝的身份,還讓她家的司機強奸了顧云英。
顧云英被拍攝了視頻,自然不敢報警什么的。”
“你說的這些到底有什么證據啊!”馬曉燕近乎嘶吼般說道。
“沒有證據的話,我就不會這么說了。”洛言拿出手機瞧了一眼說道,“我今天看見了,顧云英一個人去醫院切除子宮。”
“切除子宮?!”馬曉燕露出木訥的表情問道,“她為什么要切除子宮,如果照你怎么說的話,她不應該是去墮胎什么的嗎!?”
“這種有預謀的行為肯定不會留下實質性的證據給顧云英。”洛言嚴肅地說道,“那個姚志衡肯定是帶了套,沒有在顧云英體內留下體液。
沒有留下體液,自然不會懷孕,她選擇了最為極端的方式,切除子宮。”
“你怎么確定的……”
“墮胎的時間是在胎兒發育三十五天后,顧云英經歷那件事到現在肯定沒有三十五天。”洛言說道,“而且只能停止妊娠才能切除子宮,顧云英既然能做手術,就說明了她肯定沒有懷孕。”
“那她為什么要切除子宮呢。”馬曉燕完全陷入了洛言的節奏中。
“不知道,可能是因為厭惡吧,那種痛苦無力的感覺,很少有人能走出來的。”洛言悲哀地說道,“后面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陳思文被咒殺而死。”
“咒殺?”
“這種事讓我來回答好了。”沈秋接過話茬說道:“當人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就會開始渴望通過其他行為改變現實,求神拜佛,祭鬼詛咒。”
沈秋舉例說道,“比如稻草人做替身啊,午夜咒殺之類的,當然這些事情都只能是自欺欺人罷了。
詛咒失敗的不會再相信詛咒,成功的人會更加相信詛咒,同時在自證預言之下,詛咒的成功率會比較高,因此才會有些有名的咒術流傳出來,
那些沒有出名的咒術,人們不會相信,自證預言的效果小,施展詛咒的人也變少,自然就流傳不下來了。”
沈秋的臉上流露出惋惜地表情說道:“我想那個詛咒卡片也是如此,只是一個絕望少女的無力詛咒罷了。”
“那陳思文怎么會從塔上跳下去,自證預言也不可能這么厲害吧。”Rosie不可思議地說道。
沈秋像是在對自己說般道:“也許是巧合,但也有可能人為,詛咒就是這樣的,在沒有解開最終面紗前,是沒有辦法確認是天災還是人禍的。”
沈靈雪認為沈秋說的一點也沒錯,上次她經歷的月牙女案件也是如此。
“不,自證預言的準確程度是不是由詛咒者決定的,而是被詛咒者決定的。”洛言鏗鏘有力的聲音響起,“這起案件中正好有個人對于教規有百分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