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邊那抹微藍:我在哥大讀本科
- 謝舟遙
- 1897字
- 2023-04-17 17:35:45
序
2020年3月中旬,紐約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累計上百。隨后哥倫比亞大學關閉學校,正在讀大三的我被迫離開紐約,回到北京,以網課的形式遠程完成本科學業。
2021年的圣誕節,闊別紐約二十個月之后,我終于又回到了這里。此時,正值奧密克戎——新冠病毒的又一變種席卷紐約,引發新一輪的疫情,每日確診病例高達數萬。然而,紐約似乎并沒被疫情改變,時代廣場上的人潮如往日一般涌動,韓國城、中國城也都喧鬧如舊。唯一明顯的“疫情痕跡”是大部分餐廳在街道兩旁搭起的棚架——客人可以自行選擇在室內或室外就餐。

從繁華的下城搭出租車出發,穿過中城、上西區,來到安靜祥和的晨邊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如今已成為我母校的哥倫比亞大學就坐落于此。正值假期,校園里人跡寥寥。我慢慢地走著、看著,心仿佛放空了,腦海中卻浮現出一幅又一幅舊日圖景。
還記得五年前,2016年12月的那個早晨,收到錄取通知書后我和媽媽擁抱在一起的瞬間。也清晰地記得到哥大的第一晚,去宿舍放下行李后,在112街的君子食堂吃的那頓晚飯。同樣歷歷在目的,是上完第一節微積分課出來,誤走了教學樓的另一個出口,在雨中對著谷歌地圖認了半天方向的窘迫。
此刻,在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園里漫步,越來越多的回憶碎片紛至沓來。有一次,和一位清華畢業的微積分教授坐在他窄小的辦公室里,扯了好幾個小時的閑篇兒;另一次,凌晨一點和朋友們去學生餐廳吃炸雞、喝酒、暢聊人生,好像那一夜永遠都不會過完;還有一次,在那個初秋的傍晚,從東亞圖書館借了一本《北島詩集》,坐在散發著潮氣的大草坪上,借著旁邊路燈的光讀詩……
這本書取名為《晨邊那抹微藍》,記錄了我在哥大讀本科的四年里發生的有趣故事和此間的心路歷程。
那是2017年夏天的開學典禮,我坐在大草坪上臨時搭設的帳篷底下,聽文理學院院長瓦倫蒂尼(Dean Valentini)講述“新人思維”(beginner's mind)的理念。當天晚上,我把這個日后令我受用無窮的理念寫進了《2017級開學典禮》中。

隆冬時節,宿舍樓前,我最喜愛的那棵楓樹的葉子都掉光了,樹干卻依舊挺拔。每天晚上從圖書館回宿舍,我都會在那棵樹下坐一會兒,有時聽風聲,有時聽雪聲,有時戴著耳機聽肖邦和舒伯特的古典音樂。這些美好的場景,是《入侵》這首詩的靈感來源。
大二之后,我逐漸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來自學業,也來自對未來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周圍的環境也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讓我不斷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心里難過的時候,我會翻出一張空白的紙,然后開始寫、寫、寫。寫作不會讓壞情緒消失,但能轉移我的注意力,讓我漸漸進入另一個我能夠掌控的、虛構的世界。這本書中的很多詩,包括《魂靈》《陌生的自己》《信使》,都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完成的。
有時壓力雖大但也收獲滿滿。在哥大這所世界頂級學府里,我有幸跟隨各領域頂尖的教授學習:《多姿多彩的哥大課堂》中提到的維戈特教授、布萊爾教授和梅芙教授,帶領我進入科研領域的克里斯托夫斯基教授、盧教授和佩斯利教授,還有和藹可親、亦師亦友的霍茨曼教授……同時,在紐約這個偉大的城市,我享受著豐富的文化藝術的滋養,也在課余時間流連于博物館、藝術館和百老匯之間,比如《學在紐約》中提到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看展感受,還有《演員—觀眾》里描述的百老匯觀劇體驗。
2020年3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寧靜的校園生活。哥大關閉校園,轉為遠程授課,我從紐約飛回北京,在集中隔離的酒店里寫下了《疤痕》和《一個人》。之后,我在北京的家里以及哥大提供的共享學習空間里完成了大四的學業。在北京讀哥大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隔著半個地球,隔著十二小時的時差,隔著一塊薄薄的電腦屏幕,虛擬的課堂總給我一種不真切的夢境般的感受。春天來了,北京刮起了沙塵暴,我在共享學習空間寫下了《賽博朋克沙塵暴》,將我對網課生活的感受濃縮在短短的幾行詩句中。

那時,我在《我思念人聲鼎沸的哥大校園》里說,希望能在春暖花開時回到校園里。可惜疫情繼續肆虐,我未能如愿以償。2021年4月28日,哥倫比亞學院舉行了隆重的線上畢業典禮,我在北京的家里通過電視收看了直播。在典禮的最后環節,每一名畢業生的主頁依次出現在屏幕上,他們的名字被一個接一個地念出。當念到我的名字時,已是北京時間第二天的凌晨了。
我的大學本科旅程,就此正式告一段落。

本書所收錄的,便是我本科生涯的種種:有在校的學習和生活體驗,有假期的旅游見聞,也有日常的隨筆手記。除詩和散文以外,也收錄了一些我寫的歌(歌詞部分)。不論是什么體裁、何種格式,不變的是其中的每一篇文字所凝聚的情感,都是我在這四年里某個時刻的真實表達。
親愛的讀者,我邀請您翻開這本書,跟隨我一起走進晨邊的那抹微藍,體驗在哥大讀本科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