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學習力
- 劉威
- 1868字
- 2023-04-14 17:26:06
第一章 換個視角看學習,成為學習高手
1 學習的4大常見誤區
提到學習誤區,我感觸良多,最深的體會可以用痛心疾首來形容。在我眼中,絕大多數孩子的天賦都堪稱優秀,都有成為棟梁的機會,可是部分父母的錯誤認知,卻成了阻止孩子學習成長的絆腳石。
梳理之后我發現,對孩子傷害最大的誤區,有以下幾個。
多學點總是好的
有句俗語叫:“藝多不壓身。”許多父母正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總希望孩子多學一點。我和很多父母有過溝通,他們的觀點基本一樣,都覺得多學點總是好的。孩子能多學知識當然是好事,問題在于,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即便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也很難把知識學完。
站在相對功利的角度來說,如果孩子學習就是為了參加中考、高考之類的選拔型考試,父母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對孩子的指導和訓練必須有明確的針對性。
諸多案例已經證明,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學了不少東西,花了很多錢,用了很多時間,到最后卻基本上留不下任何痕跡。把孩子拴在教室里,犧牲了玩耍和運動的時間,最后一無所獲,這樣做劃算嗎?
還有部分父母,給上中學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讓孩子整日生活在重壓之下。結果,孩子的成績還不一定好。父母之所以陷入這個誤區,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費效比,沒有思考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
在我看來,任何沒有目的的學習,都不過是在白費力氣。所以,在決定讓孩子學什么東西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為什么學,學了有什么用。如果父母只是為了跟風,別的孩子學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學什么,這對孩子的學習基本沒有幫助。甚至于,大部分人連心理安慰都得不到。
學習要靠老師教
部分父母覺得,孩子想有好成績,一定得有一個好老師。所以從孩子上學開始,就一直為孩子找最好的老師,并樂此不疲。對此,我不敢茍同。我始終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質上知識都是孩子自己想明白的,而不是老師教明白的。尤其在理科上,表現更為明顯。而且我也相信,文科學習早晚也要走這個方向。孩子想在學習上有飛躍,主要是靠自己學明白、悟明白,而不是靠老師教明白、講明白。
打個比方,老師就像駕校的教練一樣,能教孩子基本的駕駛技術,日常開車肯定沒問題。但是孩子想玩漂移、搞特技,那只能靠自己去鉆、去悟,教練教不出來。
遵循這個原則的最終目的,是讓教育真正回歸本質,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堅持。作為一個真心做教育的人,我從不會用商業模式去考量教育。我覺得,文化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讓孩子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其次才是傳授知識。我期待的教育目標,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操心是為了不操心,輔導是為了不輔導。
孩子一聽就懂的課是好課
在傳統的評判體系中,老師的課講得好不好,與其講課的細致度有著緊密的聯系,很多老師追求的是讓學生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老師講課,掰開揉碎,分析透徹;孩子聽課,拾人牙慧,不加思考。這種讓孩子一聽就懂的課,使孩子的閱讀能力、深層思維能力、歸納能力通通都沒得到鍛煉。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溺愛課”,反而會把孩子培養成學習上的“媽寶”。
就像很多父母覺得粥容易消化,對胃有好處,所以常常讓孩子多喝粥。可是,醫生的觀點是,總是喝粥并不好。第一個原因,粥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營養不夠;第二個原因,粥太好消化,這會讓孩子的消化能力一直得不到鍛煉。
學生聽“溺愛課”,就跟喝粥的道理一樣。不給頭腦一定的負荷,讓它得到鍛煉,它是不會越來越聰明的。我覺得,真正的好老師一定是善于“折磨”學生的,讓他們的大腦負荷保持在一個比較高但可接受的狀態,才會讓大腦得到鍛煉。
一個好老師,主要講原則、講原理、講方法,剩下的要讓學生自己去學、去悟,讓學生的大腦費點力氣去思考,他們才能慢慢擁有學習的能力。
永遠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的學習永遠是頭等大事。任何情況下,都會把學習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卻不自覺地忽視了孩子德育的培養和身體的鍛煉。
很多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離開了父母就完全沒法生活。他們在學習上的邏輯是通的,但是只顧學習,已經快學“傻”了。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說某個重點小學,學生午餐的時候吃蝦,竟然一大半孩子都不會剝。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卻一點兒不覺得意外。因為我讀小學的兒子之前也是這樣,我不把蝦剝好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吃。
這樣的孩子,如果不靠別人連吃飽肚子都難,還能指望他們長大之后做什么大事呢?
在現行的選拔模式下,孩子的智力因素并不具有決定性,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其實是非智力因素。像自信心、自控力這類意志品質方面的特質,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更有推動作用。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父母最重的擔。很多父母在學習的誤區不斷徘徊,荒廢了時間,更耽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