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糧倉外,劉文耀滿身血污地坐在地上,正啃著一塊烤至半熟的餅子,四周全是浴血奮戰了一夜的將士,雖然疲憊,但大勝之后,精神頭十足,各自三五一波地談論剛過去的大戰。
劉安急匆匆地走了過來,憤怒道:“大哥,他們也太不像話了,占住了整個紫禁城不說,還拉攏了不少咱們的人,據說已經在論功行賞了,這么大的事卻連聲招呼都不打,實在是太目中無人了。”
胡萬一聽,立馬從地上跳了起來,大罵道:“這群縮頭烏龜,都督領著咱們拼死拼活的,臨了倒讓他們撿了現成,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只要都督您一句話,我立馬就帶人去砍了這幫混蛋...”
其他健勇也一臉憤懣,紛紛圍了過來,摩拳擦掌,欲與對方爭個雌雄。
占住紫禁城的,正是吳三桂賬下謀士劉茂遐,與防守西直門的原大明寧夏總兵賀珍,昨夜,趁著劉文耀吸引住順軍主力,他們從后方突然發動,徹底擊潰了劉芳亮的防守,剩余順軍不足一千,從朝陽門奪路而逃。
劉文耀一方殺紅了眼,光顧著追敵了,沒留意其他,等到大局已定時,整個紫禁城已被捷足先登,順軍囤積的海量錢糧物資,也一同便宜了別人。
不過也不是一點收獲也沒,在追擊的過程中,無意間繳獲了崇禎帝的玉璽,算是意外之喜了。
劉文耀才不在乎紫禁城的歸屬,但順軍留下的錢糧物資卻不能不要,想要在這亂世立足,沒吃沒喝可不行。
而且自己奔波一夜,到頭來卻被別人摘了桃子,他也憋了一肚子的火,扔掉手中的干餅,朗聲道:“既然他們敢做初一,那就別怪我做十五,都跟我走,本都督帶你們去鬧餉。”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向紫禁城挺進,守門的士卒本想阻攔,可胡萬等人經過一夜血戰,早就去蕪存菁,有了精銳的模樣,尋常兵士哪里攔得住,光是一身血氣,就讓人退避三舍,再加上火炮頭前一架,更是無人敢擋。
皇極殿旁的一處偏殿內,大人物們齊聚一堂,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劉茂遐作為平西伯吳三桂的心腹謀士,又是此次起事的籌劃著,自然被人眾星捧月,坐在了首位,賀珍、楊士聰等文武位列其次,剩下的雜七雜八,什么人都有,不管是否參與,只要有點分量,見到日月輪換,都紛紛跳了出來。
“先生真乃大材啊,多少年都沒見過這樣的酣暢淋漓的大勝了,不想卻出自先生之手,實在是讓滿朝臣公汗顏,天佑我大明啊...”
“是啊,我大明不知何時,竟出了先生這樣堪比臥龍、鳳雛的人物,實在是可喜可賀,社稷之福...”
“看先生年紀不大,胸中竟有百萬雄兵...”
劉茂遐心中也有些自意,但他明白,花花轎子人抬人,是相互的,于是連連擺手,自謙道:“哪里哪里,全靠平西伯他老人家高瞻遠矚,以及在場諸位的齊心協力,我不過是動了動嘴,跑了跑腿,有些苦勞罷了,實在是當不起如此美譽。”
“當的當的,先生過謙了...”
“勝之不驕,果然名士作風,日后前途定不可限量,還煩請先生在平西伯他老人家面前多多美言...”
“這是自然,咱們還是先議定軍功吧,不可寒了將士們的心啊...”
就在一群人相互吹捧的時候,門外忽然一陣喧囂,劉文耀長驅直入,連守衛都來不及稟報,就已至殿前。
賀珍雙眼一瞪,向外怒喝道:“都干什么吃的,連個門都守不好,害我丟丑,看回頭怎么收拾你們。”
話音剛落,房門就被大力踹開,劉文耀龍行虎步,走了進來,張把頭提了根長棍緊隨其后,環視了眾人一圈,在其中發現許多熟面孔,陸黎竟然也在,昨夜炸城之后他就失去了蹤影,不曾想竟出現在了這里。
“你是何人,膽敢如此放肆,也不看看這是什么地方?”
京官多如狗,勛貴滿地爬,也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劉文耀,而認識的,像楊士聰等人,此刻都選擇了閉口不言。
劉文耀環并沒有回答,而是轉向了楊士聰等,笑道:“原來楊大人在這呢,讓我和將士們白擔心一場,還以為您老殉國了呢,一夜不見,又意氣風發了許多啊。”
劉茂遐見劉文耀氣度不凡,又和楊士聰等認識,猜出了他的身份,連忙上前一拱手道:“原來是劉都督,我等都知都督一夜奔勞,所以才沒去叨擾,禮數不周,請勿見怪,快請上坐,我們正待議定軍功,都督也一并來參詳參詳。”
“議定軍功?先帝已仙去,新帝未立,報給何人?別說那些虛的了,劉某就想問問繳獲的順軍錢糧物資怎么分配,我的將士們提著腦袋拼殺一夜,不能沒點表示吧?”
見對方這么不給面子,劉茂遐臉色瞬間變得難看,而且劉文耀的話也正說中了他心中的隱秘,有了錢糧就能掌握一只屬于自己的強隊,有了強軍,那誰還會甘心只做一個幕僚謀士,裂土封王也不是不能想,就算是重歸平西伯門下,腰桿子也能硬朗幾分,說話更有底氣。
“繳獲暫且不能動,闖賊雖然暫且退去,但難保不會去而復返,眼下最主要的是齊心協力,守住京師,以待平西伯的大軍,而且昨夜出力的人很多,需要慢慢議定個章程出來,急不得。”
呵呵,平西伯吳三桂...
劉文耀冷笑道:“對,不說我還忘了,你怎么就確定吳三桂一定能擊敗李自成帶領的順軍主力,要是萬一不成,等他們回返,咱們死守著京師,豈不是成了甕中之鱉。”
聞言,眾人都齊刷刷地看向了劉茂遐,京師大戰的前提,是建立在吳三桂能擊敗順軍主力的基礎上的,雖然之前已分析的透徹,但現在仍然想聽。
劉茂遐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封吳三桂的親筆書信,揚聲道:“平西伯他老人家早有定計,已借的滿清韃兵二十萬,助我大明驅除反賊,雖說事成之后,需以關外之土及重金酬謝,但也是無奈之舉,兩邦永交兄弟之好,互通貿易往來,現在闖賊前有幾十萬大軍封堵,后路又被截,豈有不敗的道理。”
“沒錯,韃兵的實力,咱們可是有目共睹,定能一舉破賊。”
“平西伯他老人家高瞻遠矚,遠非吾輩所能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