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鼎革
-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 2843字
- 2023-04-11 18:47:09
前言
明清鼎革(又稱明清易代),是指明朝滅亡、清朝勃興的歷史過程。時段上,明清鼎革可以以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為始,至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為止。在這近70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歷了明與后金(清)戰爭(1618—1644)、農民戰爭(1627—1658)、清與南明諸政權戰爭(1644—1662)、清與鄭成功勢力的戰爭和遷海(1661—1683)、三藩之亂(1673—1681)等一系列大規模暴力沖突,社會失序、人口銳減、生產凋敝,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對外貿易遭遇巨大萎縮。明清鼎革是文化落后的滿洲政權征服文化先進的明帝國,所以在易代過程中充滿了意識形態、民族認同、中華宗主國認同等的崩塌與重建,文化、制度、思想等陷入矛盾、沖突、混亂后,新的秩序逐步形成。
明清鼎革不僅是帝制中國最后一次改朝換代,而且是17世紀中葉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政治、軍事、社會和經濟事件之一,其影響不僅限于中國,亦波及整個東亞地區,改變了東亞的國際關系和政治格局,并進一步對17—18世紀的世界體系發揮深遠影響。明清鼎革的消息通過西方來華傳教士和商人傳至歐洲,引起歐洲政治、宗教、商業、文化各界的廣泛關注,進而導致歐洲對中國觀念以及中歐關系的變化。換言之,明清鼎革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更是一場區域政治變革事件,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全球性事件。正如趙軼峰寫道,明清鼎革“發生在中國卷入全球化加速發展100多年后的17世紀中葉,與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歐洲和美洲正在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局有重要關聯”(1)。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在其名著《洪業:清朝開國史》開篇即說:“1644年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勃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事件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2)百余年來,這一題目不斷吸引國內和國際學者的關注,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果我們把明清鼎革作為觀察的焦點,把不同空間尺度作為觀察焦點的不同焦距,則明清鼎革史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范式:
第一是國別史的范式,即在中國史的框架下研究明清鼎革。這是以往研究得最深入、成果最豐富的一類。例如謝國楨、陳綸緒、樊樹志等學者的晚明史研究,孫文良、李治亭等學者的明清戰爭史研究,顧誠、秦暉等學者的明末農民戰爭史研究,錢海岳、顧誠、司徒琳(Lynn A. Struve)等學者的南明史研究,孟森、魏斐德等學者的清史研究,以及大量的明遺民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對明亡緣由、鼎革過程和清興原因及其特征等,均做了大量闡釋。
第二是區域史的范式,包括對朝鮮等周邊國家卷入明清鼎革過程的研究,尤其是對明清鼎革在“儒家文化圈”范圍內的影響的研究。例如孫衛國對朝鮮王朝小中華意識的研究,牛軍凱對明清時期中越關系的研究,近年來孫文、楠木賢道等對鼎革期間中日關系的研究,以及韋祖輝對東渡日本的明遺民研究等。此范式突破了本國史研究框架,從雙邊關系的角度,在大量發掘周邊國家漢文文獻基礎上,重點探討周邊國家對明清鼎革的態度。這一范式之下仍存在不少可繼續探究的余地,例如明清鼎革時期中國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這一狀況對東亞海域周邊國家尤其是對東南亞區域產生了什么影響?盡管我們從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東南亞的貿易時代》中能夠了解一些端倪,但這一問題顯然需要從區域經濟史的角度做更深入的探討。
第三是全球史的范式,即在全球視野中考察明清鼎革。已有的研究主要通過全球氣候變化(小冰期)和白銀輸入減少兩方面,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這方面的研究由阿謝德(Samuel A. M. Adshead)、艾維四(William S. Atwell)等學者開啟,中國學界如李伯重等對這一研究范式做了進一步的深化。此范式大大拓展了明清鼎革史研究的視野,但仍留有很多研究空間。明清鼎革之際,尤其是清初遷海政策實施期間,中國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退出了已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國際貿易體系,作為被貢德·弗蘭克(Gunder Frank)稱為世界經濟重心的中國,這一退出對全球體系有怎樣的影響?17世紀80年代清朝開海、重返國際貿易體系后,又有怎樣的影響?其實魏斐德早已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認為“甚至還有可能的是,中國如此迅速地從1650年的全球危機中站起,為18世紀早期通過茶葉和絲綢貿易實現歐洲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契機”(3)。但自魏斐德提出這一看法以來,此問題仍未被系統研究。此外,明清鼎革的消息傳至歐洲后,在西歐引發了一系列關注和討論,甚至出現了許多以中國時事為背景或題材的文學作品。明清鼎革對歐洲的中國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仍是缺乏的。
焦距不同,觀察到的事物和結果也會不同。對明清鼎革的觀察,除了可以在空間尺度上調節焦距之外,還可以在時間尺度、社會尺度、文化尺度上調整焦距。因此,有必要使用“變焦鏡頭”對明清鼎革史做不斷的再研究。
有鑒于此,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于2018年11月24至25日主辦了題為“全球視野中的明清鼎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23位學者,在“全球視野下的明清鼎革”、“明清鼎革與邊疆”、“明清鼎革與周邊”、“明清鼎革與關內”、“明清鼎革與歐洲”、“明清鼎革與信息交流”、“明清鼎革的歷史記憶”七個主題下展開研討。本論文集就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成果。
會議結束兩年多來,與會學者們對會議論文做了仔細修訂乃至改寫,其中部分論文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大部分的論文則為本論文集首發。編輯過程中,為了使主題更為集中,我們將趙軼峰先生的論文排為首篇,因為該文對以往明清鼎革史研究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此次變革最深遠的影響在于中華文明聚合運動的基本完成;鼎革之后,中國帝制體系經歷又一輪強化,中國經濟發生了農商并為本業的一次持續繁榮”等甚有見地的觀點,起到了本文論集“導論”的作用。其余20篇論文則以“本土”、“區域”和“全球”三種焦距為標準分為三組,從三個不同空間尺度來呈現明清鼎革史。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第三組“全球視角”中諸篇論文的內容多與歐洲有關,但我們并非認為只要與歐洲有關即可稱之為“全球”。作為方法的全球史,是把研究對象放在全球范圍內考察,這一做法極大地拓展了研究視野。但用這一方法研究明清鼎革史尚屬起步階段,距離充分研究還有很長的距離。比如我們目前還不清楚明清鼎革對南亞和西亞是否有或有多少影響,更沒有探討過明清鼎革是否也與非洲歷史發生關聯。如果我們接受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并同意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所認為的亞洲(尤其是中國)是當時世界樞紐的觀點,那么這場發生于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理應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連鎖反應。這一連鎖反應包括17世紀中葉中國危機對世界貿易體系的沖擊,也包括清朝逐步恢復秩序、重返世界體系后對全球擺脫危機的作用。這些問題都有待研究。因此,我們希望這本論文集不僅是一次學術研討會的結果,而且能夠激發出更多從全球視野中研究明清鼎革史的成果。
最后,作為此次會議的召集者和本論文集的編者,我要對所有與會同仁和論文作者表達誠摯的謝意,也對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的支持表示感謝。
董少新
2021年3月26日
(1) 見本書第30頁。
(2) [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增訂版),陳蘇鎮、薄小瑩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第二版,第1頁。
(3) [美]魏斐德著,[美]梁禾主編:《講述中國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