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曹魏雄風

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

漢末自董卓進京把持朝政之后,國內戰亂四起,天下豪杰割據爭雄,相互兼并。各地軍閥為了消滅敵人,鞏固自己的統治,除了使用軍事斗爭,還采取種種計謀策略,其中利用兒女或親屬聯姻來建立同盟、籠絡部下,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陳鵬《中國婚姻史稿》所言:“三國紛爭,結盟資援,羈降制敵,多用婚姻。”不過,將這種手段運用得最為廣泛熟練、發揮到極致者,則非曹操莫屬。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可以分為對外聯姻和對內聯姻兩類,下面予以詳述:

一、曹操的對外聯姻

(一)孫曹結姻

對外聯姻,是指與其他軍閥或政治集團通婚結好,這種手段出現于先秦的周代,像周王室與諸侯國的聯姻,各國諸侯之間的聯姻,都是促進政治同盟進一步鞏固發展的重要途徑。如《國語》記載臧文仲說:與四鄰國家建立相互援助,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系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秦漢時期,中國形成了統一的專制集權王朝,對外聯姻主要表現在與匈奴及西域各國的“和親”。漢末三國時期,由于國內處于群雄紛立的混亂狀態,各政治集團之間的通婚結盟屢見不鮮。例如呂布將女兒許配給袁術之子,以求其出兵援救;孫權把胞妹嫁與劉備,期望兩家同心抗曹;曹操在這方面的舉措始于與江東孫氏的結姻。

在迎接獻帝進入許都之后,曹操通過控制漢廷逐漸掌握了政治、軍事上的主動權。至建安三年(198),他接連打敗了張繡和呂布,統治了兗、豫、徐三州,準備和實力強勁的袁紹一爭高下。正在此時,江東的孫策派遣張纮為使者到許都來貢獻方物,并希望得到朝廷正式封賜的將軍稱號。曹操權衡利弊,認為自己暫時無力南征,決定采取遠交近攻的方針,答應孫策的要求,使之成為盟友。于是上表拜孫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并且以朝廷的名義頒下詔書,指使孫策去襲擊淮南袁術和荊州劉表,以消除后方的威脅。為了表示結好的誠意,曹操還提出要與江東孫氏通婚,把兄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小弟孫匡,又為次子曹彰迎娶孫賁的女兒,以此來維系曹孫兩家和好的局面。孫策在建安五年(200)春遭到暗殺后,曹操又及時承認其弟孫權的繼任,上表拜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駐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使雙方和平共處的結盟關系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從此時直到赤壁戰前、曹操消滅袁氏并打敗烏桓的八年里,江東孫氏集團都沒有乘虛進攻曹氏統治的淮南與廣陵;孫權還在建安八年(203)到十三年(208)間三次出兵江夏,擊敗并消滅了鎮守夏口的黃祖,成功地牽制了荊州的劉表,為曹操后方的安全保障貢獻了一份力量。

曹操與孫氏的聯姻,也在江東統治集團當中摻入了破壞安定的因素。例如赤壁之戰前夕,把女兒嫁給曹操次子曹彰的孫賁就企圖變節投靠。他見曹操攻占荊州,威震南方,因而心生畏懼,想把兒子送到曹操那里做人質。還是朱治聞訊后會見孫賁,對其詳述形勢,才打消了他提供人質的計劃。娶了曹操侄女的孫匡二十余歲早夭,他的兒子孫泰是曹氏的外孫,長成后出任長水校尉。嘉禾三年(234)孫權攻打合肥新城,守將滿寵招募壯士數十人,“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孫)權弟子孫泰。”孫泰死后,他的兒子孫秀曾任前將軍、夏口督,建衡二年(270)因為懷疑孫皓派人前來逮捕,在夜里率領妻子和親兵數百人渡江投奔晉朝,西晉任命孫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

另外,這次聯姻為曹操對孫吳施展外交攻勢提供了很好的口實。赤壁之戰以后,曹操對待孫權和劉備的態度開始有了明顯的不同。曹劉之間勢同水火,絕無任何妥協與談判的可能,如諸葛亮所言之“漢、賊不兩立”。但曹操對孫權則施行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四越巢湖”,頻頻向其施加沉重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又修書示好,企圖分化孫劉兩家的結盟關系,與孫權暫時休戰并挑動他去進攻劉備,自己坐山觀虎斗。例如在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中,開篇便說:“離絕以來,于今三年,無一日而忘前好。亦猶姻媾之義,恩情已深。”指的就是曹操與孫匡、孫賁結親之事,是說自赤壁之戰雙方關系決裂后三年,即建安十六年(211),當時孫權割據江東,西連蜀漢,與劉備和親。因此曹操寫信給孫權,希望能和他再次結成同盟。由于具有此前的聯姻關系,曹操才在書信中對孫權說:“孤與將軍,恩如骨肉”;并提出他的要求,即重用對曹主和的張昭,反攻劉備。如果能夠做到,將代表朝廷授給孫權統治江南的權力和地位,并且封予高貴的官爵,想以此來拉攏這個對手。“若能內取子布(張昭表字),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但是沒有得到孫權的回應。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曹操進兵濡須口,受到吳軍的抵抗而陷于僵持。次年春天,孫權派遣都尉徐詳到曹操大營那里求和。曹操再次提出了與孫權結盟合作的要求,并且答應與孫氏集團重新聯姻。“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不過仍未獲得孫權的同意。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進攻襄陽獲勝,殲滅于禁率領的精銳七軍,曹操聽從了司馬懿與蔣濟的建議,認為關羽取勝,勢力有所擴張,肯定是孫權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以封給孫權江南的土地人口為誘餌,派遣使者說服孫權偷襲荊州,以解除襄樊的危局。關羽的勝利果然引起了孫權的忌憚,隨即向曹操表示愿意與劉備決裂,并進攻荊州。“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吳軍偷襲荊州獲勝,擒殺了關羽,這才使曹操多年來的外交努力獲得成功,從而擺脫了在多條戰線與孫、劉兩家交戰的困境。

(二)袁曹結姻

官渡戰敗以后,袁紹在與曹操的戰爭中處于被動局面。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發病吐血而死。謀臣審配、逢紀等違背眾人的意愿,擁立少子袁尚。其兄袁譚原任青州刺史,回到鄴城奔喪卻未能繼位,自己號稱車騎將軍,于是袁譚和袁尚開始產生隔閡。次年曹操北征冀州,袁尚和袁譚固守黃河北岸重鎮黎陽(今河南浚縣),雙方攻守自九月至明年二月,袁譚、袁尚敗退。曹操追擊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后作戰失利,郭嘉建議他收兵南下偽裝征伐荊州劉表,等待袁譚、袁尚內訌爆發,再乘機攻取冀州。他說:“袁紹喜愛這兩個兒子,不能決定立哪一個為繼承人。有郭圖、逢紀為他們充當謀臣,必定會互相爭斗,分裂為兩股勢力。如果受到急迫的攻擊就會聯合起來抵抗,要是形勢緩和就會產生競爭之心。不如我軍南向荊州,擺出征討劉表的姿態,等待他們出現變故然后再去進攻,就可以一舉平定河北。”

曹操采納其主張后回到許都,隨后南征荊州,而袁譚與袁尚果然舉兵互相攻殺。袁譚兵敗后退守平原(治今山東平原縣西南),被袁尚圍困,謀士郭圖勸說他向曹操求救,并認為曹操若來救援,必定先攻鄴城,迫使袁尚領兵回救,這樣可以率軍西進,趁機略取鄴城以北的郡縣;若是袁尚兵敗,則能夠收容其部下來抵抗曹操。而且曹兵遠道而來,糧餉不濟,難以持久戰斗,必然撤退。到了那個時候,趙國以北都歸己方所有,也足以和曹操對抗了。袁譚起初有所猶豫,后來戰斗不利,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救。據《三國志·辛毗傳》記載,曹操大軍此時駐扎在西平(今河南西平縣西),部下的將領聽說這件事以后都表示懷疑,使曹操救援袁譚的計劃發生動搖,他準備繼續進攻劉表,坐觀袁氏兄弟的內亂升級。辛毗得知后再次求見曹操,對其詳細分析了形勢:

其一,袁氏兄弟經過這番爭斗都已精疲力盡。袁譚坐困平原自不待言,而袁尚看到袁譚兵力削弱卻無法消滅,是因為自己也力量衰竭了。

其二,冀州近年遭受災荒戰亂,國力衰弊,已經不堪一擊。袁氏集團對外作戰連連失敗,內部的謀臣也被殺害,兄弟相爭,國土一分為二,連年出兵征伐,盔甲都生了蟣虱,加上旱災、蝗災和并生的饑荒,國家沒有倉儲,行軍也得不到攜帶的糧餉,上有天災,下困人事,百姓們無論呆傻和聰明,都知道即將土崩瓦解,這正是老天滅亡袁尚的大好時機。

其三,劉表的統治相當穩固。荊州獲得豐收,百姓都很安樂,他的政權沒有可乘消滅的機會。對劉表發起進攻會遇到頑強的抵抗,不見得具有勝算。

其四,袁氏兄弟是曹操最重要的敵人,四方的賊寇,沒有比河北勢力更大的,消滅了他們可以壯大隊伍,并且震懾全國。

辛毗的分析打動了曹操,接下來他召開會議商定此事。曹操準備答應袁譚的要求,向群臣征求意見。眾人大多認為劉表勢力更強,應該先征服他,袁譚、袁尚用不著擔心。荀攸則代表曹操抒發了他的意見,即劉表胸無大志,在天下大亂之際坐守江、漢之間,不會構成威脅,應該乘袁氏兄弟內亂之際率先殲滅這個首要勁敵,他們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擁有十萬軍隊,袁紹當年以寬厚得到眾人的擁護,假如他的兩個兒子能夠和睦相處,來守這份家業,那么天下的戰亂還不會平息。現在兄弟交惡,勢不兩全,如果其中一方吞并了另一方,力量得以集中,就難以消滅了。趁他們爆發戰亂而出兵攻取,天下就會平定,這個時機不可以失去。荀攸的話很有道理,這才說服了部下,確定了與袁譚聯合的戰略方針。

曹操領兵進入河北之后,主動向袁譚提出通婚。建安八年(203)十月,曹操再次到達黎陽,即為其子曹整娶袁譚之女為妻,曹袁雙方結成親家。但是曹操在背地里對部下說:我已經知道袁譚耍弄的小小伎倆,他想指使我去進攻袁尚,自己乘機擴張領土,發展武裝力量,等到袁尚被打敗時,袁譚的勢力強大起來,再來對付被戰爭削弱力量的我軍。這就是郭圖給袁譚的計策,已經被曹操識破,而且認為此計最終不會得逞。因為曹操打敗袁尚后,實力會得到擴充而不是削弱,袁譚將面對一個更為強大兇狠的敵人。

曹操這次與袁譚通婚,與上次和江東孫氏的結姻有所不同。曹孫兩家在政治上屬于盟友,雙方各娶一婦,各嫁一女,其通婚基本上是對等的。而此次袁譚受袁尚圍困,派辛毗來“乞降請救”,處于相當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提出娶袁譚之女為兒媳,實際上是讓袁譚把女兒送過來充當變相的人質。建安二年(197)張繡曾投降曹操,后又起兵反叛,使曹操吃了大虧。兵敗于宛城,自己中箭負傷,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后來總結教訓對部下說,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向張繡索取人質,所以導致了失敗,以后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這次曹操知道袁譚心懷不軌,但是為了穩定雙方的合作關系,共同消滅袁尚,他沒有要求袁譚把兒子送來做人質,而是采取了一種緩和的方式,以結婚通好的名義收納其女兒作兒媳,這樣在表面上顯得更為親情化,有利于穩住目前的局面,使袁譚不會再與袁尚重歸于好。

另外,對待袁譚的“乞降請救”,曹操也給予了較為寬厚的待遇。據《三國志》辛毗本傳記載,曹操“乃許譚平”,就是答應袁譚雙方媾和。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古代對投降一方有多種處置方法,包括遷徙邊遠地區、罰作奴隸,以及保留其社稷成為戰勝者的附庸,楚莊王對待投降的鄭國就是采取了后一種方式,“退三十里而許之平”,即在政治上保留其相對的獨立自主權,允許它與楚國媾和,承認并服從楚國的盟主地位。曹操對待袁譚也是這樣,雖然后者提出投降,卻沒有把他當作自己的下屬,而是作為消滅袁尚作戰的同盟者。袁譚仍然保留自己的軍隊與統治區域(青州),但是要在政治和軍事上服從曹操的領導安排,不得搶占冀州地盤與兼并袁尚的部眾。

事后局勢的發展不出曹操的預料,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攻破鄴城,并打敗了袁尚的援軍。袁譚在此期間乘機侵占冀州東北部地區的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郡,壯大了自己的勢力。袁尚兵敗后向北撤退時,袁譚又領兵進攻并打敗了袁尚,乘勢兼并了其部下。曹操于是指責袁譚違背了當初達成的協議,并在斷絕通婚、送還其女后向袁譚發起進攻。袁譚不敢據守平原,率眾撤退到南皮(今河北南皮縣)。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領兵圍攻南皮,從早上戰斗到中午,仍然勝負未分。曹操親自擊鼓助威,士卒振奮,當時就攻陷了敵陣。袁譚及其妻子被殺,曹操完全平定了冀州。

(三)漢曹結姻

漢獻帝與曹操名為君臣,實乃仇敵。獻帝自遷移到許都后即被嚴密監控,袁紹《檄州郡文》說曹操以精兵七百,圍守宮殿,對外稱作護衛,實際上是把漢獻帝拘禁起來。曹操自己擔任司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引起獻帝極度的不滿與憤恨,他為此授與國舅董承衣帶密詔,企圖誅殺曹操,并且聯絡了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建安五年(200)正月,董承等密謀泄露,被曹操戮滅三族。董承的女兒是漢獻帝的妃子“貴人”,曹操誅殺董承后又向獻帝索求董妃,要把她也殺掉。獻帝以董妃有孕為理由,接連向曹操懇求放過她,但是沒有成功。伏皇后自此心懷畏懼,寫密信給其父伏完,請求他密謀政變,殺死曹操,伏完卻不敢打開密信。后來伏完把此信交給了妻弟樊普,想請他幫助拿個主意,不料卻被樊普轉呈曹操,曹操得知這個陰謀后吃了一驚,于是在暗地里開始防備。

這兩次事件暴露了獻帝后宮會醞釀反曹陰謀,皇宮外面雖有曹兵把守,但是后宮外人不得擅入,是曹操監視的死角,需要加強對這一領域的控制。謀士荀彧為此提出建議,勸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此計正中曹操下懷,但卻假意推托說:“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如何配得上皇帝,我以微功被朝廷提拔為宰相,難道還要再依賴女寵嗎!”曹操對伏皇后密信事佯作不知,卻在建安十八年(213)七月逼迫獻帝同意將自己的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納為妃妾,聘禮是絹帛五萬匹,第二年她們被封為貴人。待曹女進入后宮,曹操才把伏皇后與伏完密謀誅曹之事揭發出來。并于十一月丁卯,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次年正月甲子,曹操又逼迫漢獻帝冊立他的女兒曹節為皇后。至此曹操完成了對獻帝后宮的全面監控。

有些人根據曹丕代漢時皇后曹節數次拒交璽綬一事,認為她和漢家是一條心,因此曹操并未達到用女兒監視獻帝的目的。筆者以為自從曹操三女被聘為后妃以來,獻帝后宮再也沒有出現過謀議政變的事件,不再是反曹勢力盤踞的巢穴,就這一點來看,應該說曹操已經達到了他的政治目的。至于曹節拒交璽綬之事只是表面現象,曹丕稱帝是大勢所趨,其姊妹理應知曉,不會反對。曹節應該知道王莽篡漢時王政君太后拒交傳國璽、從而博得青史留名的典故,所以她這樣做只是仿效先例的作秀而已,就和曹丕對臣下的勸進再三辭讓之事相似,并不見得是出自本心。就算是曹節不知道這段故事,深通文史的曹丕也會提醒她如何處置,以便取得良好的政治影響。

二、曹操的對內聯姻

對內聯姻是曹操對其部下文臣武將的聯姻,施行于他的統治集團內部,帶有恩寵和獎勵的含義,借助于這種手段將君臣關系親屬化,以此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曹操的對內聯姻可以根據對象的不同身份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與族親結姻

曹操雖然自稱是漢相國曹參的后代,實際為夏侯氏的后裔。其父曹嵩為宦官曹騰的養子,原來姓夏侯氏,是名將夏侯惇的叔父,曹操與夏侯惇本是堂兄弟。曹操自陳留起兵之后,夏侯惇、夏侯淵跟隨他轉戰四方,多立功勛。曹操為此將愛女清河公主嫁給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淵娶了曹操夫人的妹妹,夏侯淵的長子夏侯衡則娶了曹操兄弟海陽哀侯的女兒。夏侯淵的從子(堂侄)夏侯尚也跟隨曹操征戰,曾擔任軍司馬,他也娶了曹氏之女,但具體身份與名字不明。夏侯尚有一位心愛的侍妾,夏侯尚對她的寵幸超過了正妻曹氏,因此魏文帝私下派人把那位侍妾絞殺了。由此看來,夏侯尚的夫人與曹丕關系甚近,可能是兄妹或堂兄妹。如上所述,曹操與夏侯氏的聯姻實質上是宗族內部的通婚,可謂親上加親。如陳壽在《諸夏侯曹傳》評論所言:“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

(二)與功臣、名士結姻

除了與族親結姻,曹操又頻頻和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結親,例如號稱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在曹操早年征戰時多次出謀劃策;獻帝徙居許都后,拜曹操為大將軍,荀彧則進為漢侍中,守尚書令。此后曹操在外征伐,荀彧往往留守后方,“常居中持重”,軍國大事二人經常一起商量。荀彧又先后推薦戲志才、郭嘉等謀士,成為曹操心腹,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曹操占領冀州之后,領兵北征袁尚,留荀彧兄長荀衍為監軍校尉、河北都督,負責鎮守新根據地鄴城。袁紹舊部高幹密謀襲擊鄴城,被荀衍發覺,將他的黨羽統統抓獲消滅,穩定了后方的統治。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北方,下令進行大規模的論功封賞。他對荀彧進行顯赫的表彰,稱其“忠正密謀,撫寧內外”,并且與其結為親家,把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長子荀惲。

還有曾任河南郡主簿的任峻,曹操在關東起兵后進入中牟縣界,當地的士人與民眾不知道應該以何種態度對待他。任峻和同事商議,率領全郡歸順曹操,他還帶來了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前來效力。這一舉措擴大了曹操軍隊的實力與統治范圍,曹操非常高興,上表給朝廷拜任峻為騎都尉,并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在曹操統一中原的作戰中,任峻經常在后方負責軍需補給工作。當時遇到旱災饑荒,糧食缺乏,曹操任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招募百姓在許都附近屯田,收獲糧食上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有力地支持了曹操的作戰。

曹操征服冀州后,為了籠絡人心,還與當地著名的門閥世族清河崔氏通婚。崔琰為河北名士,甚有聲望。袁紹死后,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爭奪權力,都想獲得崔琰的幫助。曹操攻陷鄴城后,自領冀州牧,任命崔琰為別駕從事,外出用兵時,曾讓崔琰輔佐世子曹丕鎮守鄴城,還為愛子曹植挑選了崔琰兄長的女兒為媳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愛惜青年才俊,愿意將他們招為乘龍快婿。如名士何晏,年少即以才秀知名,喜好鉆研老子、莊子的學說,寫了《道德論》及其他文章、詩賦,著述有數十篇,迎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又如劉先曾任漢朝尚書,后任魏國尚書令,他的外甥周不疑,“幼有異才,聰明敏達。”曹操也想把女兒嫁給他,但是周不疑不敢接受。另外,曹操聽說丁儀才能出眾,沒見過面就想把愛女清河公主嫁給他為妻,但被曹丕以丁儀眇一目為理由勸阻。《魏略》記載曹操后來與丁儀會面,見其談吐不凡而十分后悔,說:“丁儀是個很好的人才,即使雙眼全瞎了,都應當把女兒嫁給他,何況只是一只眼有毛病,是兒子讓我犯下這個錯誤。”

(三)與降將結姻

曹操集團中有些臣下原本屬于敵對陣營,后來帶領部屬歸順,也具有相當的勢力與影響,但是由于以前曾與曹操作戰而心懷忐忑。出于安撫降將、穩定統治的目的,曹操也和其中一些人結姻通好,借此打消他們的顧慮。例如前面說過的張繡,曾經在投降后反叛,致使曹操長子曹昂、從子曹安民與愛將典韋陣亡,曹操自己也中箭負傷,雙方結仇很深。官渡之戰前,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認為曹操是個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不會記恨私怨,會向四海宣示他的德行,于是率眾歸降。曹操聞訊大喜,張繡來到后,曹操拉住他的手,舉行了歡慶的酒宴,并為兒子曹均迎娶了張繡的女兒,拜張繡為揚武將軍,促使他為自己效忠竭力。后來在官渡之役中,張繡力戰有功,獲得了晉升。還有割據漢中的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他被曹操打敗,準備投降。部下閻圃說:“現在因為逼迫前往,得到的賞功必定很輕,不如逃跑到杜濩那里,依靠少數民族樸胡的力量和曹操對抗,然后再歸降,這樣得到的賞功必定很多。”張魯遵從其建議退走巴中,后來接受招降。曹操以客禮相待,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采邑萬戶。曹操又和張魯聯姻,為他的兒子曹宇迎娶張魯的女兒為媳,給予特殊的優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余論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曹操對政治婚姻的掌控運用是首屈一指的,其聯姻的階層高度與數量遠遠超過孫、劉兩家,從結果來看也是成效顯著。究其原因與特點大致如下:

其一,曹操是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功者,他較早地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朝廷的代表;在作戰中又是勝多敗少,相當順利地統一了中原和北方。這些使他對待各路軍閥以及自己的部下時占據著有利地位,因而在處理內外關系方面掌握著主動權,比較容易推行帶有政治色彩的聯姻。其結姻對象往往處于劣勢,受寵若驚,因此不愿或是不敢予以反對。

其二,曹操本人精力旺盛,又極為好色,妻妾成群,子女眾多。據統計,在他的妻妾中有姓氏者即達15人(無名姓者不計其數),《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她們共為曹操生育了25個兒子:即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曹鑠、曹沖、曹據、曹宇、曹林、曹袞、曹玹、曹峻、曹矩、曹幹、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曹操女兒的數量不詳,歷史記載其名與封號者有7人,為曹節、曹憲、曹華、清河公主、安陽公主、金鄉公主、臨汾公主,實際上肯定不止此數。再加上曹氏從親的女兒與曹操妻妾的姊妹,這構成了龐大的備選陣容。相形之下,孫權只有6個兒子,名為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亮;劉備僅有3個兒子:名為劉禪、劉永、劉理。曹操握有如此雄厚的子女親屬資源,可以供他多次選擇結姻對象,予以婚配,以充分滿足其政治上的需要。

其三,曹操推行的政治聯姻具有濃重的功利主義傾向。例如他和夏侯惇、夏侯淵本是同族近親,子女未出五服;而曹操為了鞏固其統治,竟然不惜破壞“同姓不婚”的傳統,與夏侯氏結親,這反映了他蔑視禮法的態度;與其《求賢令》中要求各地長官不要顧及名教聲望,舉用那些“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用人情況相同。

其四,曹操猜忌殘忍的性格也在政治聯姻中暴露出來。對于拒不服從者即懷疑他們抱有二心,恐怕這些人才為別人所利用,于是反目為仇,將其殺害。例如前述周不疑謝絕迎娶曹操之女,就引起了他的疑忌,要殺掉周不疑。曹丕進行勸阻,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所能駕馭的。”于是派遣刺客暗殺了他。

其五,曹操推行的政治聯姻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例如對其他軍閥的聯姻只是運用于征伐天下的初期,由于自己的勢力尚未強大與鞏固,因而需要與別的政治集團通婚結盟,以消滅主要的敵人。在他平定北方之后,對待各路割據力量就不再使用這種手段。曹操死后,魏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對待吳、蜀是恃強凌弱,不再需要聯姻外交。如曹丕羈縻孫權,就是發兵逼迫他交納太子孫登為人質,以此來保證對曹魏的服從,并且發話說:“登身朝到,夕召兵還。”另外,在統一中原、政權穩定之后,曹操志滿意得,肆意作為;自己的部下包括聯姻對象若是惹他不滿,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例如功勞卓著的荀彧,雖然與曹操是兒女親家,僅僅由于對曹操晉爵國公、使用“九錫”儀仗稍有非議,就被逼迫自殺。而兄女為曹操兒媳的崔琰,因為儀表堂堂,很有威望,得到朝野內外人士的尊敬,受到曹操的忌憚,因此以“腹誹心謗”的罪名下獄,并迫使他自盡。曹植所娶之崔氏女,由于身穿繡衣,在服飾方面違反了禁令,被曹操登臺望見,就下令讓她離婚還家,并予賜死。由此可見,曹操操縱的政治婚姻有些只是臨時利用,時過境遷之后,那些聯姻的對象失去或減弱了利用價值,便不再受其重視,刑戮誅殺如同對待陌路之人,根本不講什么親情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湖北省| 钟山县| 江达县| 定襄县| 南部县| 卓尼县| 彭水| 三都| 迁西县| 绍兴县| 泰兴市| 长治市| 贵南县| 崇州市| 方城县| 玉溪市| 崇义县| 佳木斯市| 辽中县| 财经| 古蔺县| 分宜县| 滦南县| 枝江市| 靖州| 延津县| 庆阳市| 贵溪市| 开远市| 鄂尔多斯市| 高要市| 虎林市| 濉溪县| 青州市| 甘谷县| 安阳市| 华容县| 柞水县| 托克逊县|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