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5章 參玄悟法 先天筑基

張顯步入靜室,服下一劑五谷散,體內(nèi)瞬間流淌起一股暖流,些許饑餓感也瞬間消散。他端坐蒲團,凝神靜氣,不過盞茶功夫,便又睜開雙眼,只起手一翻,一枚玉簡便落在手中。

他看了一眼,識念傾注,開始研習起這門《太乙五相金書》來。

半個時辰后,張顯睜開雙眼,面露喜色。晌午在經(jīng)閣之內(nèi),他不過是匆匆覽閱,縱有所得,亦不多也。此刻他從頭至尾,揭了一遍,越發(fā)覺得這門玄功極為不凡。

按上所載:道自虛元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化五行,五行生復萬物昌。這本道書便是在闡述五行衍化生滅之道,按金書法訣,煉出五口五行精氣,化作五道五行神光,進可無堅不摧,無物不破,退有五行輪轉(zhuǎn),護持性命,可謂之攻守兼顧。

不過,這本金書卻只有金行神光的完整修持法門,火行神光只載述了最基本的導引之術(shù),至于剩下的五行之三,卻是一言半語都不曾提到。

張顯眼中隱閃微芒,這門玄功雖說五行有缺,但卻直指金丹,練出的金行神光也威猛霸道,酷烈絕倫,最關(guān)鍵的是,此法能淬煉元真,驅(qū)趕雜氣,將他算不上圓融為一的境界磨合鞏固。

他取出玉珠,意識下沉。隨著他的境界更上一層,里間也發(fā)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撐起的空間大了三倍有余,分身也更為凝實逼真,不再是一道霧氣籠聚,就連衣袍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

他未有絲毫耽擱,席地而坐,結(jié)出定印,然后默念法訣。

修煉此法第一步,便是凝出一口先天內(nèi)氣。這所謂的先天內(nèi)氣,乃是先天虛無之氣,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祖氣,人人有之,但卻渾渾淪淪,虛圓不測,無形無狀,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混雜著后天滓質(zhì),昧其靈光,若無法訣在身,如何能夠?qū)さ玫剑?

他定下心神,小心聚意,拋棄一切雜念,法訣運起撥動竅穴,勾連五臟,神庭隨之隱隱跳動,口中生津,慶云顯露。

如此過了兩日,他已尋到八十縷先天之氣。按金書所說,六十四縷先天之氣便可煉出一道先天真乙之氣,有了這真乙之氣,便可借助五行靈精,煉出五口五行精氣,繼而修出五行神光來。

到了這一步,張顯卻并未急切,他冥冥有感,若是將八十一縷先天之氣盡數(shù)找齊,修持出來的真乙之氣方才真正完滿,只是這最后一縷先天之氣,任由他反復探查,依舊不見其蹤。明明有道書法訣在手,按部就班下來,卻始終不見功成。

張顯停下修行,自玉中退了出來。他走出靜室,來到書房,反復查覽起道書,希望能找到解決之法,一來二去,倒真是讓他尋到一門可用之法來。

他來到院中,尋來一口大鼎,又吩咐下人送來薪炭,這些薪炭乃是山門靈木燒制而成,看去只是小小一堆,卻是足夠燃燒數(shù)個時辰了。

這口鼎三足兩耳,古樸自然,以往他只當作是擺設(shè),也沒多去查看,沒想到這時候卻是能夠派得上用場,上手拍了一拍,音質(zhì)沉悶,顯然是堅固異常,不過以他眼力卻看不出是用何等材質(zhì)鑄造。

不多時,鼎中清水開始沸騰,他又自房中取來諸多藥草靈液,逐一放入,直至鼎中變作赤色,好似火云沉聚,方才脫去衣物,一躍而入。

此法便是‘藥煉法’,乃是一門外藥滋補之法,放置的藥草非是溫補之藥,反而盡是些酷烈之物,依靠鼎火之力熬煮,便能將藥力攻入內(nèi)腑,再運功行氣,催煉雜質(zhì),去死腐而動生機,從雜氣中淬出先天之氣。

其實,《太乙五相金書》之中還記載了另一種相對穩(wěn)妥的辦法,便是讓上境修士在旁護持。但這對于張顯來說,卻是難上加難,除了李沖和外,他并不認識任何一位修道人,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鼎中熱力越來越重,他順其自然的搬運內(nèi)氣,內(nèi)氣轉(zhuǎn)動間,周身竅穴也微微跳動起來,絲絲外藥淌入其中,上沖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塞滿五臟,充斥六腑。

這些藥氣勃勃而發(fā),似一條條炎龍火蟒,吞吐熱力,不斷灼烤著經(jīng)脈竅穴,只須臾間,張顯已是渾身通紅,頭冒白氣。但其氣機卻愈發(fā)凝練,原本浮躁的氣機,漸漸沉淀下去,如龜之藏,如蛇之蟄,如蟾之納息,綿綿續(xù)續(xù),自然旋轉(zhuǎn),照顧不離。

約莫兩個時辰,張顯自定中醒來,他眼中充斥著不加遮掩的喜色。這所謂的‘藥煉法’功效喜人,一番熬煉下來,果真讓他尋到了這最后一縷先天之氣,原來是藏在心竅之中。

心竅乃是竅中之竅,為胎息之根,呼吸之祖,藏在本源真息之內(nèi),若以內(nèi)視行氣之法來尋,無論如何也尋不到。

他微微一笑,躍出大鼎,鼎中赤液早已清澈透明,不見絲毫異常。至此,他已將八十一縷先天之氣完全找出,到了修持金書之時了。

張顯步入靜室,默默坐有片刻,將自身氣機心神都是調(diào)和運順之后,便不再遲疑,把心念拿定,神念隨之注入玉中,《太乙五相金書》之上記載的法門立時逐字逐句的在腦中顯現(xiàn)。

金書分作上下兩卷,上卷對應(yīng)著開光境界,下卷則是靈真境。而每卷又分作三層,修至六層,便到了金丹門檻,這上卷第一層便是凝煉先天真乙之氣。

玉中分身往地下一坐,擺了個五心朝天的姿勢,便開始默默運轉(zhuǎn)金書上的心法。

按照法訣所述,先天之氣本源同一,但因分散在周身各處,沾染了不少外氣,而凝煉先天真乙之氣便是要祛除雜氣,使其回本還源,便可自發(fā)聚結(jié),變作一道真乙之氣。

看去極為簡單,但其中困難卻遠超想象,修煉之人需將六十四縷先天之氣同時引動,配以不同的運轉(zhuǎn)法訣,榫卯一般,不可稍有差錯。至此,便要剔除雜氣,使其不可有一絲外氣沾染,這一過程要同步完成,有先有后便會導致外氣參雜。

張顯凝神屏息,努力控制,調(diào)運起早已尋到的八十一縷先天之氣,以念迫攝,挪轉(zhuǎn)起來。如此,勉強走過第一步,然而到了第二步時,其中一縷先天之氣竟不知為何不服管束,自行重回竅穴之中,他急忙起念控之,奈何全身氣機頓時為之大亂,胡亂竄向了身體各處。

他渾身猛得一震,霎時間意識分身退出玉中,再起念看時,發(fā)現(xiàn)分身已是竅穴破散,命已絕也,如果此刻是他真身修煉,恐怕也是一般下場。他搖了搖頭,平定心潮,再起念沉入玉中,重新修持起來。

不過,第二次依舊如此,行至第二步時,依舊有一縷先天之氣自行散去,分身結(jié)局也如開始一樣,如此試了七遍,用盡辦法,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一縷先天之氣自發(fā)潰散,依舊是一般結(jié)局。

張顯不由得陷入沉思,他起身踱步,思來想去。這金書之上并未記述會碰到這般困境,饒是玄門道書多有盤中打謎之事,但也決然不會一言不明,任由后人自行揣測。

倏爾,他卻是想到一點不同之處,書中所說的乃是引動六十四縷先天之氣,而他卻是籠聚了八十一縷,非有一縷遺漏在外。大道之數(shù)窮有五十,而自遁其一,乃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也。

莫非是自己力求圓滿,反而落入了下乘?

想到此處,張顯又重新盤坐,斂神定息,再入玉中。因是熟境,順路而歸,他輕而易舉地便邁過了第一步,至第二步時,果不其然,一縷先天之氣又騰騰而去,重回竅穴,但張顯卻視而不見,萬念引動,剔除雜氣。

隨其所作所為,八十縷先天之氣逐漸匯聚,外氣盡除,那一縷早先潰散的先天之氣竟又像是受到吸引一般,自發(fā)從竅穴之中引動,且無有一絲雜氣,自然而然,匯聚為一。

張顯眼中精光大閃,玉中分身訇然自散,他微微一笑,諸般門道已盡在心中,如今便可正身修持了。

他緊閉門戶,雖然他早在玉中摸熟了功法,但仍舊不敢掉以輕心,小心翼翼的引導著氣機在經(jīng)脈中行走。不過有了玉中經(jīng)驗,他毫不吃力,一柱香的功夫便將八十縷先天之氣聚在一起,隨著剩下那縷不出所料自行匯聚。

張顯心神陡然爬升,只見那一團無雜無垢的先天之氣,倏爾化作一點如露如電之陽,勃勃然,入玄門,透長谷,而直上泥丸,化為甘霖而降于五內(nèi),他之身軀,儼如水晶塔干,表里玲瓏,內(nèi)外洞徹,心華燦然,靈光顯現(xiàn)。

這一刻,他只覺萬籟俱靜,端拱默然,萬慮俱忘。所謂靈和寂照,虛空不住,由此進進不已,及其無上可上,通貫云漢,以高躋穹冥而俱合。他頂上冒出一團慶云,隱有五彩,卻一閃而過,繼而變作玄幽,茫茫渺渺,不可揣度。

張顯雙眸一睜,眼中射出兩道精光,整個靜室都閃了一閃。他長身而起,哈哈一笑,舉手投足,一切都不一樣了,自己仿佛換了一具身軀,神氣具足,以往之沉疴,盡數(shù)而散。

自此,他便算是一位真正的開光修士,壽愈三甲,超凡脫俗,算是半只腳踏入了修道之門。

他活動了一番手腳,走至院中,看了眼相隔數(shù)步的那尊大鼎,舉手一拍,掌心竟有光芒綻放,‘砰’的一聲,大鼎立時破裂開來。

這便是真正的開光之境,流淌于經(jīng)脈中的內(nèi)氣,能夠破體傷人,是人體小天地與外界大天地的初步交融,隨著修為愈發(fā)精進,威力也會更加宏大。他不過初入開光,使出三分勁力,便有這等效果,恐怕是比之那些大族精英,也不遑多讓。

張顯又拿出觀中賜下的佩劍,使起觀內(nèi)教授的《正清劍決》來。這劍訣不算高深劍法,觀內(nèi)所有弟子均曾修習,總共三十六式,由刺、擋、掃、劈等十三種基本招式組合變化而成。

以他如今修為,稍一出手,運氣催動間,只見劍光森然,舉重若輕,一刺一劈,居然帶出層層重影,往常極難使出的劍招,竟也能輕松施展,儼然是劍中好手。

……………………

道樸宗,太清小界,上極殿。

殿中瑞氣浮沉,清靈環(huán)繞,玉臺之上高坐四人,分別是當代掌門座下四名弟子,岑、狄、童、蘇四位元嬰真人。掌門真人領(lǐng)了正殿之位,又分設(shè)左右偏殿,令這四人共掌右殿,處理山門俗事。

四位真人身形模糊,好似水霧云霞,光影朦朧,如真似幻,顯然都是分光化身在此。

此時,居中而坐的岑真人眼眸下視,道:“董真人收徒法會在即,下院可是布置妥當?”

聞言,侍立殿下的李沖和邁步上前,躬身道:“稟恩師,弟子親自走了一遭,萬事俱備,只待東風。”

岑真人微微一笑,道:“甚好,董真人之事,關(guān)乎重大。掌門師尊親下法旨,萬萬不可有所閃失?!彼⑽⒁活D,見一旁童真人似有話說,便對李沖和擺了擺手,道:“沖和,你先下去吧。”

李沖和行了一禮,道:“是,恩師,弟子告退?!北憔従復顺龃蟮?。

童真人振了振袖,道:“大師兄,董真人有意收徒,本乃一件喜事,只是為何非要這般麻煩?我世家大族,多有少年俊杰,難不成都入不了其法眼?”

岑真人心中哂笑,他與這殿中幾人雖說師出同門,但到了他們這等高位,早就另有跟腳了。

原來,岑真人乃是掌門真人座下首徒,出身微末,拜師之時,掌門真人尚未發(fā)跡,二人感情甚篤。而狄、童、蘇三人,則是出身世家,乃是掌門真人被上任掌教收作弟子后,方才收入門下的。

彼輩自有家族牽扯,雖說不至于與敵視自家?guī)熥?,但許多事情關(guān)乎立場,卻也無可奈何。

聞言,狄真人皺了皺眉,道:“師弟何必如此輕佻,你我門下弟子,不也是親手挑選栽培的嗎?”

童真人不以為意,笑道:“師兄言之有理,師弟受教了。只是可惜,我家有一晚輩,丹道之學頗有稟賦,如今看來是無緣拜師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平罗县| 河北区| 天祝| 三门县| 赤城县| 岳阳市| 视频| 宿松县| 化州市| 乌什县| 孝义市| 双城市| 柘荣县| 怀化市| 万山特区| 松滋市| 沾化县| 鹤壁市| 高安市| 连山| 福贡县| 安图县| 阿尔山市| 土默特左旗| 额敏县| 镇康县| 梁平县| 定远县| 承德市| 成安县| 上高县| 鲁山县| 宜州市| 辽阳县| 天门市| 新乐市| 凤凰县| 河间市| 南丰县|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