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積極教育,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
到底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受益一生的心態?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通過“苦學”讓孩子增強學習技能,補習班、課外班輪流參加,“頭懸梁,錐刺股”不間斷學。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學習成績是提高了,其他方面卻問題頻出:在上學階段,由于一直處于高壓狀態,孩子很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厭學等負面情緒,和同學、老師、家人也時常發生矛盾;步入社會之后,面對從學校到職場的環境轉變,孩子找不準自己的角色定位,過去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不適用于職場,成人之間的社交規則也沒有掌握到位,因此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越來越多的事實和數據證明,僅僅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態和終身成長的能力。孩子的人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未來的社會也更需要具備多項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如果父母不早早引導孩子做好準備,那么孩子會很難應對未來的劇變。不僅如此,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每個人承受的壓力都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面對這樣的現狀,父母如果僅僅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從而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建設,很容易造成培養的失衡,甚至引發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人一定要具備積極的能力,在面對挫折、打擊、失敗、痛苦時,要能夠堅韌不拔,能夠扛得住,能夠受得了,能夠挺得過去。”我一直認為,孩子只有擁有了樂觀、陽光、向上的心態,才能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天賦優勢;孩子只有具備了與他人交流、交往和交換的能力,才能在適應社會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迎接光明美好的未來。
樊登讀書編著的這套書,就很好地立足當下,從孩子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出發,分享了父母如何從點滴小事做起,從生活細節入手,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和幸福能力。這與我所倡導的積極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教,從最通常的習慣性角度理解,側重于對孩子社會性的引導,也就是后天使然的主導意識,包括如何理解知識、獲取知識,如何建立經驗、評價經驗,如何建立非孤立的社會價值觀,等等。因為人的存在感中有一部分內容建立在與宇宙和社會的關系層面上,人存在于社會之中,所以我們需要社會的認可并被社會給予相應的存在位置,也要讓自己能夠適應并且積極地融入社會環境。
育,側重于對孩子天性與個性的引導,包括如何理解情緒、控制情緒,如何對待身體,如何喚起同理心,如何理解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等源自自我習性層面上的東西。當然,這也體現了與建立存在感有關的另一個領域:人與自己的關系。
大量的科學研究與教育研究已經證明,在0~6歲,也就是孩子處于早期發展的階段,考慮到大腦的發育,家長應該更多地呵護孩子的自然屬性,盡量避免將成年人的生存壓力與能力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隨著孩子的成長,以“先天自然”為主導的“育”,與以“后天使然”為主導的“教”在內容與投入上會發生一些改變。但無論是“教”還是“育”,都是向“理想的孩子”進發,都是為了孩子全面地成長。
理解教育,要考慮到人的自然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教育不是一條直達目標的直線,那樣的教育太缺乏彈性與柔性了。教育是一條隨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變化的動態的S曲線。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側重于性格與人格的培養,越小越要把“育”放在前面;在中小學階段要開始加強對孩子智力與學習技能的訓練,但是一定要以人格發展與積極天性為前提;高中時期與大學階段是孩子智力飛速發展后全面收割知識與經驗的最佳時期,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開始變得十分重要,這時“教”就顯得不可或缺,而且自律開始成為成材的關鍵要素。上大學之后,很多孩子的個性開始穩定,人生觀、價值觀也已經建立起來,那么終身學習就在事實上成為人生的重要任務,至于會到達什么樣的高度,更多的是依靠堅持不懈的精神、成長中的機遇或個人運氣。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能夠持續獲得成功的人,一定以自我驅動來主導其生命成長的過程。
我更主張教育是一條S曲線,反對不考慮實際情況,甚至扼殺孩子積極天性與美好心靈的功利主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堅定地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給年輕人從正確的事情中尋找樂趣。”中國近代的大文豪胡適也說過,“學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地方,但在學生時代的青年卻應該充分地利用學校的環境與設備把自己鑄造成個東西。”比爾·蓋茨也表示,“在學校里可能有贏家和輸家,在人生中卻還言之過早。學校可能會不斷給你機會找到正確答案,真實人生卻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可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頂尖人物,都提倡基于人性與人格光輝接受教育、進行學習。
無論是拔苗助長,還是縱容溺愛,從本質上都是錯誤的。從小就逼孩子學這學那、無所不用其極是錯誤的;從小放任孩子、任其隨心所欲也是錯誤的。一旦教育者對兒童的定位不準確,就會直接造成教育上的巨大鴻溝。
教育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通向終極幸福的動力源泉。在教育中,我們體驗著作為人類所特別的愛的流動、心靈的溫度、求知的堅韌與面對未知的勇敢。而既然是通往幸福,又何必非要以痛苦為根?
積極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出一個學習成績好到考入名校的孩子,也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快樂教育”或“心靈雞湯”。積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養孩子的韌性、抗壓力、同理心、審美能力等,通過挖掘孩子內心的善良天性、正向能量和優秀品德,從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培育,將這顆小小的種子培養成茁壯的參天大樹,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且有意義的人生。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靠的是面向共同命運的善意和互動。什么是共同命運?就是我們要為了共同的幸福和其他人合作、交往、交流。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技術交流、貨物交流、財富更替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很重要的密碼,這些密碼背后的核心就是人類關于幸福的體驗。
而積極的教育,是打開幸福密碼唯一的萬能鑰匙。
相信每一位看完這本書的父母都會有所啟發,在之后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能夠把眼界打開,動態、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從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到關注孩子的社會能力、自立能力等外在能力,幫助孩子建設一個健康的大腦、順利構建面對未來的勇氣和信心,活出獨特的自我,收獲真正的成功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