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蘇東坡(共兩冊)
- 王兆勝 王子罕
- 1686字
- 2023-04-06 15:52:28
父親的言傳身教
蘇軾的父親蘇洵,幾次趕考都考運不佳。
慶歷六年(1046),朝廷要破格選拔人才,專門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科舉考試。蘇洵對這次考試寄予厚望,風塵仆仆地趕過去,卻第三次名落孫山。
其實,蘇洵一直沒能金榜題名,跟他適應不了當時科舉考試的答題規范有很大關系。
宋朝早期,華美艷麗的文風非常流行??婆e考試很看重詩賦,要求考生的作品結構工整、聲律諧和;還要求考生死記硬背很多東西,卻不管到底實不實用。
蘇洵雖然才華橫溢,對現實也有很多思考,但是一考試就會被這許許多多的規范束縛手腳。他向來不喜歡堆砌辭藻,對空無一物的“花瓶”文章不屑一顧。而他文風質樸的答卷,在當時很難得到考官的青睞。
結果就是:十年苦讀,三次大考,仍然一無所獲。
過了沒多久,蘇洵的父親,也就是蘇軾的爺爺蘇序,偏偏在這個時候去世了。蘇洵回到家,心里滿是悲痛和失望。他拿出幾百篇之前寫好的文章,越看越難受——為了迎合應試而作文,走了太多冤枉路,到底值不值?
蘇洵索性把那些文章一把火全燒了,從頭再來。他下了決心,不再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而是要成為一個真正博學多識的人。
蘇洵取來諸子百家的文章,潛心鉆研。他發誓,在真正學有所成前,不再隨便寫文章了。就這樣,又過了七八年,蘇洵裝滿了一肚子的好文字,下筆如有神助,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充滿真知灼見。
蘇洵對科舉考試已經不抱希望,可他對兩個兒子依然滿懷期待,于是親自教導蘇軾和蘇轍念書。
那時,父親才給兩個兒子起了正式的名字。哥哥蘇軾,字子瞻;弟弟蘇轍,字子由。父親給兩個兒子取的名字,可是大有講究的,里面都是父親對他們的期望。
“軾”是車子前面的扶手。這個零件雖然好像沒太大用處,可如果沒了它,總覺得少了點兒什么。父親注意到,蘇軾這孩子不會察言觀色,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他希望兒子能像車子的扶手一樣,注意掩飾自己,不讓內心的想法和才華太過外露。
“轍”是馬車在地上軋出來的軌跡。人們駕車總是跟著前車留下的輪子印行駛,不管車子走得順不順利,功勞和過錯都是車子和車夫的,不會落到車轍的頭上。父親希望小兒子能像車轍一樣,低調為人、做事。這樣他就算不能大富大貴,也能免于災禍。
蘇洵喜歡倚靠在床上,聽兩個兒子誦讀經典。孩童的瑯瑯讀書聲,像是琴弦上流淌出來的美妙音符。父親一邊聽,一邊及時糾正兩個兒子的讀音錯誤。
父親教起書來非常嚴格。兩兄弟每天的功課,一定要按照事先制訂的計劃走,絕不能馬虎。有一次,已經到截止日期了,蘇軾還沒有讀完《春秋》。他像是咬了魚鉤的小魚一樣,慌得不行。
蘇洵很重視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悟性。
蘇軾十歲那年,寫出了人生中第一篇命題作文——《夏侯太初論》,就三國時期夏侯玄的一個故事展開議論。
夏侯玄靠著柱子寫書,外面風雨交加、電閃雷鳴。一道驚雷正好打到柱子上,柱子碎了,夏侯玄的衣服也被燒焦了,可他表情依然很淡定,不慌不忙寫著字。
少年蘇軾是這樣點評這個故事的:有些人,可以在打碎價值千金的玉璧時面不改色,卻會在一口鍋摔碎時驚叫起來;有些人,可以與猛虎搏斗,卻會被毒蟲嚇得大驚失色。
蘇洵很喜歡兒子的這篇作品。蘇軾長大后,又在《黠鼠賦》和《顏樂亭詩·并敘》兩篇文章里用到了這段文字,可見他自己對這幾句話也很得意。
蘇洵更重視培養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蘇軾兄弟也喜歡上了實用的文章,拒絕華而不實的文字。
蘇軾喜歡的文學家里,有漢代的賈誼和唐代的陸贄(zhì)。他們議論時政的文章,寫得酣暢淋漓又邏輯縝密,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另外,蘇軾也受到了孟子和韓愈很多作品的影響。他尤其喜歡讀《莊子》,從中得到了許多感悟,甚至經常因為讀得入迷,忘了吃飯睡覺。
當時,有一位名臣富弼,是促使遼國和宋朝停戰的大功臣。他寫了一篇《使北語錄》,認為兩國交戰,國家承受了所有的損失,而功勞全歸大臣了,所以,凡是勸君主開戰的臣子,都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著想。
蘇洵想考考兒子,就讓蘇軾舉個類似的例子。
蘇軾對答如流:“漢武帝想討伐匈奴,大臣嚴安上書勸阻他,認為這一路征戰,即便攻城略地、深入匈奴,大家交口稱贊,最終結果也是臣子們得到了好處,損失的卻是國家的利益。這也正是富弼先生的看法?!?/p>
蘇洵對兒子的回答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