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 張九辰
- 7342字
- 2023-04-21 19:07:31
第二節 九州
多數古代地理著作,是以描述某一地區自然與人文環境為主要內容,后人稱之為區域地理著作。對差異性的描述,是這類著作的主要特色。因為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著溫度、植被、水文、地形地貌等差異,此外,不同地域風俗文化也不相同。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人類逐漸發現了地區之間的差異。
從區域地理學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由于人類活動的持續變化和不斷影響,這門學科一直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也正是因為把人類作為地球知識整體的一個部分,這門學科才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只要一門學科能夠不斷發現新材料、提出新問題,它就具有生命力。問題的缺乏,往往預示著學科的衰亡。
區域本身是一種人為的土地劃界,既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各種要素的認識水平,也是歷史文化空間特點的地域反映。正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區域劃分才有了意義。在地理學發展史中,區域地理曾經是最古老的“核心部門”,并且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古希臘羅馬時期有著豐富的區域地理著作,這些著作從名稱上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地球”或“地理”為關鍵詞命名的著作,如《地球的描述》《地理學》《有人居住世界的地理學》《地理學導論》等;另一類是包含有區域地理知識的旅行記和歷史學著作,如《紅?!贰堵眯杏洝贰稓v史》《世界通史》等。中國古代不但有著豐富的區域地理著作,而且該類著述的創作一直延續了三千年,從未中斷。這里就跨越時段,梳理此類著作三千年來的發展脈絡。
劃分區域
區域的劃分,體現了早期人類對于地理要素分布差異的認識,這是早期地理學發展的重要標志。公元前8世紀前后,中國人與外界的交往逐步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地理知識的大量增加。隨著人類活動地域的擴大,關于區域的劃分與描述的著作開始出現。《山海經》和《尚書·禹貢》是目前所知最早進行區域劃分的著作,其中《禹貢》提出的九州區劃影響深遠,現在“九州”已經成為中國的別稱。
古籍中最早對所知區域進行系統描述的是《山海經》。關于此書的成書年代,學者之間觀點不一,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成書于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后經秦漢不斷補訂而成,非一時一人所著。從此書的寫作體例和思想框架來看,反映的是先秦時期的認知水平。
《山海經》流傳至今的抄本共十八卷,由《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海經》和《大荒經》三部分組成。此書最初有文有圖,文字只是圖的說明。由于書中記述了很多奇異古怪的事物,又被稱為奇書、怪書。歷史上對其評價分歧很大:《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數術略的刑法類;《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志》等把它列入史部地理類;《宋史·藝文志》則將其列入子部的五行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將其列入子部小說家類;魯迅(1881—1936)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經說它“蓋古之巫書”。直到1962年,在侯仁之主編的《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中,《山海經》的地理價值才得到充分的肯定。該書認為,《山經》是“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地理書籍”,“是我們祖先自古以來在生產斗爭中所獲得的全部地理知識的一個總結”。

《山經》所列山脈示意圖1
《山海經》描述的地域范圍十分遼闊,除了中國本土,還包括東亞其他區域、中亞等廣大地區。其中《山經》涉及的內容最為豐富,也是中國人最早嘗試將遼闊、紛繁的地域進行人為劃分的著作。它以山海地理為綱,將天下劃分為五個區域,各區均以山脈為坐標進行描述。書中以現在的山西省西南和河南省西部的地理狀況為“中山經”,再分其他四個區域的地理狀況為“東山經”“西山經”“南山經”和“北山經”。
《山海經》所述內容繁雜,對于遙遠地區的描述更因缺乏足夠的信息而摻雜了很多臆想的成分,這也是后人對它評價不一、認為它缺乏科學性的原因。但是對于時人熟悉的地理區域,該書的敘述還是詳實可信的。例如,在談到山脈時就詳細記述其位置、走向、距離、高度、坡度;談到河流時,則細述其發源地與流向,以及水流的季節變化等;談到動植物時,會描述其形態特征與醫療功效。
小貼士
《中山經》內容摘錄
“禹 曰:天 下 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蓋 其 余 小 山 甚眾,不足記云。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
現代學者雖然對于《山海經》的學術價值看法不一,但是其描述地理區域的方式是成功的。這種寫作體例對《禹貢》產生了影響?!队碡暋吠忻笥硭鳎笕藢ζ涑蓵甏嘤袪幷?,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其為成書于戰國中后期、設想天下統一以后的治國策略的著作??梢钥隙ㄋt于《山海經》,早于《漢書·地理志》。由于被看作大禹所作,《禹貢》一直被列為經書,為后世尊崇,這也是書中“九州”劃分影響深遠的原因之一。
《禹貢》繼承了《山經》的寫作體例,但是沒有像《山經》那樣以山系為綱,分區描述?!队碡暋犯鶕Φ乩韮热莸木C合分析進行區域劃分,這樣的寫作體例比起《山海經》羅列式的描述前進了一步。
《禹貢》不足1200字,卻描述了當時全國的地理情況。全書分為五個部分:九州、導山、導水、水功和五服。書中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州。書中對各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綜合性的描述,最后還提出了理想的行政區劃——“五服”。即以王都為中心,按照距離的遠近,以五百里為單位(即“一服”),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并規定了各服貢賦的繳納。但“五服說”反映的是一種政治理想,缺少地理依據,所以沒有“九州說”影響廣泛,當代學者也不把“五服”作為古代區域劃分的思想內容。

“九州”示意圖2
“九州”是先秦時期形成的重要地理概念。《漢書·地理志》認為是黃帝劃分了九州。先秦文獻中敘述“九州”概念的著作主要有《尚書·禹貢》《周禮·職方》《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覽》等。雖然不同著作對九州劃分稍有不同,但可以看出,“九州”已經是代表全國的區域概念。在眾多述及九州的古文獻中,以《禹貢》對九州表述最為明確和清晰。因此,后人提起“九州”,多以《禹貢》為依據。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編撰有大量圖志和郡國志書。這些著作對中國古代地理多有開創之功,《山海經》《禹貢》和《漢書·地理志》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稘h書·地理志》開創了正史地理志寫作的先河,同時也是正史中地理志書的范本。
方志傳統
對區域地理的描述,在古代主要存在于方志著作之中。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連續不斷的方志著作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古代區域地理的特色之一。此類著作有近萬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方志著作多稱為地記、地志、地譜等;隋唐至宋代,又稱為圖經、圖志或者圖記;宋代以后的歷史時期,才名為地方志或者方志。
古代的方志著作不但名目繁多,寫作形式和內容也有很大差異。不但不同的歷史時期各異,即便是在同一歷史時期,也有很多不同內容、形式和名稱的地方志書。但是縱觀整個歷史時期,它們也有共性,即都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圖記述不同地區的地理情況。因此,方志著作是中國古代區域地理成果的重要載體。
中國古代的方志著作都是按照一定的體例,綜合記述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山川物產、經濟文化、社會現狀等方面。對于此類著作的性質,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的觀點各異。《隋書·經籍志》將地方志列入地理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是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宋代以前的方志著作,內容上更像是綜合性的資料匯編,體例上更像是區域地理著作。宋代以后,地方志的編寫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史書的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寫作方式,都對宋代以后的方志著作產生了影響,因此,也有人把它歸入歷史類。
宋代以前的地方志書大多記載的是環境資料,不是對歷史的敘述,所以應該屬于區域地理著作。當然,中國的地理著作,與起源于西方、具有科學意義的近代區域地理學著作不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志傳統。
方志著作能夠在歷史上延續且長盛不衰,是因為它在描述的過程中,在關注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包含了各地的政治、經濟資料。李吉甫(758—814)在《元和郡縣志》中就強調了方志在輔佐政治方面的作用。正因如此,歷代統治者對方志的編撰十分重視,并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編修志書。
秦漢之后,地方志書大量涌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類書籍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多樣,有地理志、地理總志、地理書、都邑簿等多種形式。這個時期僅全國性的地理總志就有很多。正史地理志的寫作也在前代開創的傳統之下,形成了以區劃為綱,分別記錄不同地區山川、物產等的寫作體例,內容也較前一個時代更加豐富。
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了私修地方志的熱潮。以記載某個地區建置、山川、道里、物產、風俗為主要內容的著作大量涌現,僅《隋書》中記錄的地方志就有100多部,1400多卷。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多已佚失,只有少數著作尚存于世。這一時期地圖繪制水平較高,因此出現了大量圖經或稱為輿地圖類的著作。很多圖經附有大量文字說明,圖文并重介紹地方情況。可惜這類著作均已佚失,我們只能從留存下來的地理志書中了解其概貌。
隋唐時期建立了官修志書制度,此后的地方志基本上都是由官府主持編撰。唐代官府對于造送圖經的年限、內容、機構、體例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這個時期的著作圖文并重,甚至以圖為主,因此稱為圖經。據《太平御覽》和《太平寰宇記》記載,唐代曾有50多個州修有圖經,但目前均已失傳,我們只能從敦煌殘存的圖經中知其大概。這個時期代表性的地方總志、也是現存最早且較為完整的全國地方總志,是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圖志》。后因流傳過程中圖亡志存,改稱“元和郡縣志”。李吉甫反對重古略今,強調實用,這種思想影響了其后地方志的編撰。該書以疆域政區為主,記載了自然地理狀況、經濟和人口等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此書“體例亦為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
宋元時期地方志的體例大致定型。過去著作詳于地理而略于人文,自宋代開始,地方志中人文歷史的內容逐步增多,特別是樂史(930—1007)的《太平寰宇記》,增加了風俗、姓氏和人物等內容。這種寫作方式與隋唐時期的著作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其影響持續到明清時期。此書在敘述地方沿革和疆域歷史變遷方面很有價值。由于書中大量征引宋代以前的地方志書,我們才得以更清楚地了解宋代以前此類著作的發展情況。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方志著作到了宋代漸趨成熟,并開始轉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宋代的方志編撰體例更加成熟和穩定。這個時期很多方志著作的序言中,對于方志著作的性質與作用,資料的收集、甄別和選取,編撰人員資質及要求等問題多有討論,從而促進了志書編撰的完善。
在寫作內容和風格上,宋代志書與隋唐時期的大為不同,成為敘述山川物產、人文風俗等的綜合志書。宋代及其以后的方志著作中,除了記述自然情況外,更加側重人文地理。正如宋代詩人史安之在《剡錄》序中所言:“凡山川城池、版圖官治、人杰地靈、佛廬仙館、詩經畫史、草木禽魚,無所不載?!?/p>
宋代以后對于方志著作的性質的爭論增多,作者之間觀點不一,有屬于地理類、博物類、歷史類三種看法。南宋王象之(1163—1230)在《輿地紀勝》的序言中,強調了其地理屬性:“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縣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記,輿地有記?!边@種爭論一直延續到清代,《四庫全書》纂修官戴震(1724—1777)仍然把方志著作列入地理類,而史學家章學誠(1738—1801)則強調其史學屬性。雖然此時仍有學者堅持方志乃地理者。
小貼士
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是明清之際一批思想家提出的治學理念。認為研究學問,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必須要有益于國家。書,但是在編撰的意義上,學者們更多強調了方志的教化與資政作用。這也符合明清之際的學者大多強調學問要有益于國家的“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潮。
方志著作經元代的短暫低落,到了明清時期再度復興,并且在清代達到鼎盛。但是由于宋代志書的影響,其后的方志著作都把建置沿革作為重要內容。地方志書逐漸遠離了區域描述的傳統,開始了歷史敘述傳統的轉向,區域地理的特色逐漸減弱。這種轉向促成了地理學中的一門邊緣學科的興起,這門學科就是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
沿革地理是一門很有中國特色的專門領域,但我們還不能稱之為沿革地理學。它以記述及考證歷代疆域政區的演變歷史為目標,在傳統輿地之學中占有特殊地位?,F在學者在回溯沿革地理時,也將《漢書·地理志》,甚至更早的《山海經》和《禹貢》作為起點。但是,它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則始于宋代,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王應麟(1223—1296)的《通鑒地理通釋》為其代表性著作。而王應麟的弟子胡三?。?230—1302)所注《資治通鑒》則被認為是早期沿革地理著作的典范。此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詳細詮釋了六千余處歷史地名的方位、沿革,并糾正了古籍中的地名錯誤。
小貼士
輿地之學
中國古代曾經將大地稱為“輿地”,關于大地的學問就是輿地之學?!遁浀貜V記》《輿地紀勝》等著作均屬于這一類。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將古代描述、研究人類居住世界的傳統學問稱為“輿地學”。有人認為輿地之學就是中國古代的地理學,也有人把它歸入風水范疇。
沿革地理在清代達到了高峰,清代學者對兩千多年來的文獻進行了大規模的、總結性的整理,其中就包括了考訂與校補歷代正史中的地理志。雖然他們對古代政區、地名等變遷的考證,目的是為解經、讀史服務,為歷史學和其他學科注釋檢索之用,但是清代學者的考據卻推動了沿革地理的昌盛。這為古代的沿革地理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轉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產生于歐洲。17世紀在歐洲的德國、意大利等國先后出現了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到了19世紀末期,歷史地理已經成為國際地理大會的議題之一。20世紀初期歷史地理學傳入中國,此時中國學者也不再滿足于疆域沿革、政區更易、水道變遷等的考證與描述,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地理現象的變化規律,探索其原因。于是,沿革地理開始向歷史地理學轉化。
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創辦了“禹貢學會”,出版了《禹貢》半月刊。這個研究沿革地理的學術團體及其刊物的命名,其用意就是把《禹貢》一書作為沿革地理的起點。起初,該刊的英文名稱譯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中國沿革地理),從第三卷第1期開始,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國歷史地理學)??梢娫?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者還沒有在沿革地理和歷史地理學之間劃出明確的分界線。他們希望“無問新舊,兼容并包,使得偏舊的人也熏陶于新方法的訓練,而偏新的人也有舊材料可整理”3。
20世紀初期,當傳統學科遇到西方科學時,中國學者一直在本國的研究基礎上努力尋找與新科學的共同點,并促使兩者融合。毫無疑問,禹貢學會及其創辦的刊物在兩者的融合與新舊的交替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上半葉,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學兩個概念經常混用,沒有明確的區分,研究者也基本上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始改變。
20世紀50年代,從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歷史地理學歸國的侯仁之(1911—2013),先是在燕京大學開設了“中國歷史地理”課程。后燕京大學并入北京大學,他開始主持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在英國的學術訓練和當時在北京大學擔任顧問的蘇聯專家的影響,侯仁之明確提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并強調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指出,歷史地理學的重點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尋找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景觀的形成和特點,從而把現代科學方法引入歷史地理學。此后,沿革地理退出了人文地球的歷史舞臺。
李約瑟之問
當方志著作在宋代走向昌盛之際,西方的區域地理著作仍然處于描述階段。此時西方人的興趣點還停留在記述和發現東方世界,以及拓展空間知識方面。但是到了18—19世紀,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建立在野外考察傳統上、以解釋空間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為特色的近代區域地理學開始出現了。然而,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積累豐厚的方志著作,并未促使傳統的區域地理轉向具有科學意義的區域地理學。
這使我們想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的發問:“為什么在公元1至15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比西方更為有效并遙遙領先?”“為什么中國傳統科學一直處于原始的經驗主義階段,而沒能自發地出現近代科學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這就是被稱為“李約瑟之問”“李約瑟難題”“李約瑟之謎”或者“李約瑟命題”的疑問,它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學術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小貼士
李約瑟
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42—1946年,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大后方”重慶,并在那里建立了中英科學合作館。這是第一個中外國際科技交流組織,在促進中英科學合作和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讓李約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科學。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李約瑟歷時近50年組織編寫了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這套巨著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并提出了“李約瑟之問”。1983年他在英國劍橋創建李約瑟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長。這個研究所旨在研究東亞科學、技術和醫學的歷史或支持相關研究,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區域地理著作在中國的發展軌跡,可以從一個側面回答李約瑟之問。中國以區域劃分的方式綜合描述地理環境的傳統,從古代延續至今。但是在漫長的歲月里,方志著作只是在研究內容上不斷豐富,在寫作體例上不斷成熟,在寫作意義上更加強調資政的作用,卻從來沒有在方法上、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突破。
我們現在所說的區域地理學,是19世紀中后期出現于西方、后來傳入中國的一門新學科。20世紀初期,當西方區域地理學傳入中國時,中國學者還把它翻譯為“地志學”“方志學”“方志地理學”等。但是隨著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深入,中國學者意識到了傳統的方志之學與西方區域地理學有著根本的差異。1939年,李長傅(1899—1966)在《地理學之定義與其本質》一文中指出:“我國的學界,每每以為地志學就是我們的方志,這是錯誤的。原來我國的方志,是混合著地方歷史、地方地理及其他地方智識的。”20世紀30年開始,“方志學”逐漸不再作為近代區域地理學的代名詞。
進入20世紀以后,區域地理學逐漸從單純以描述為主,轉向探討空間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人地關系。進入21世紀,區域地理學仍然在不斷發展,并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