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語

從彈劾式訴訟、糾問式訴訟到混合式訴訟,是沿著西方刑事訴訟的歷史脈絡所作的模式概括,與這三種訴訟模式相伴出現的證據制度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在彈劾式訴訟時代,神明裁判盛行;中世紀中后期歐洲大陸的糾問式訴訟之下,實行的是法定證據制度,證據裁判權已經從天國回到人間,只不過掌握在立法者手中;近代以后出現的混合式訴訟,實行自由心證制度,證據裁判權終于從立法者手中轉移到法官之手,由法官在個案中依據良心、理性、知識、經驗和邏輯對證據的證明力自由作出判斷。“鄧書”中所謂的“決疑”,實際上是各個時代的訴訟程序共同面對的問題,只不過不同的訴訟模式提供了不同的“藥方”:彈劾式訴訟求助“神明”,糾問式訴訟訴諸形式化的證明力規則,現代的混合式訴訟則發展出統一的證明責任規范,即在事實存疑時,由承擔證明責任的一方承擔敗訴的風險,具體到刑事訴訟中則是“疑罪從無”。所以,竊以為,在人類的刑事訴訟史上,并不存在一種統一、獨立的“決疑模式”。

同時,彈劾式訴訟和糾問式訴訟只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刑事訴訟模式。如果立足于當代,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均已擯棄了純粹的彈劾式訴訟或者糾問式訴訟,不約而同地采行混合式訴訟模式。其基本特點在于,將刑事訴訟分為審前和審判兩大階段。在審判階段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沒有起訴就沒有審判,審判的范圍不得超出起訴的范圍,并產生了專司起訴的公訴機關——檢察機關;審判以公開的、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法官(或者事實審判者)自由評價證據等。在審前階段,則實行職權偵查原則,這意味著警察發現犯罪后應當主動采取行動,在這一階段,不告不理原則并不適用;偵查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的秘密性等。在這些主要的特征上,無論是英美還是歐洲大陸國家的訴訟模式,并無實質性的不同,二者均屬于混合式訴訟模式。

當然,在共同的大框架之下,英美的混合式訴訟和歐洲大陸國家的混合式訴訟還是有一些技術上的差異。比如,兩種混合式訴訟在以下一系列問題上存在截然不同的回答:刑事訴訟的目標被確定為發現真相還是解決對抗的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法官是否負有查明事實真相的責任? 第一個問題也決定了,在審判程序啟動后,法官在法庭上是一個積極的角色還是相對消極的角色? 法官(或事實裁判者)是依職權主動調查證據還是主要依賴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對事實作出裁斷? 審判程序主要靠法官推動還是主要依賴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推動? 證人是否分“黨派”(控方證人還是辯方證人)? 專家是法庭的助手還是控辯雙方的“特殊證人”? 被告人對指控事實的承認是否具有終結訴訟的效果?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對上述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歐洲大陸國家審問式訴訟模式和英美對抗式訴訟模式,有時也會根據程序主要推動者的不同,稱為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當然,在兩種訴訟模式之外,也出現了兼具兩者特征的折中模式,如“二戰”后在職權主義的基礎上被迫向美國訴訟模式轉型的日本訴訟模式和1988年主動轉型的意大利訴訟模式。但是,無論是英美,還是歐洲大陸國家,還是轉型后的日本、意大利等國的訴訟模式,還是中國當代的刑事訴訟模式,均屬于混合式訴訟模式。

因此,以一個刑事訴訟法學者的成見來看,彈劾式訴訟、糾問式訴訟、混合式訴訟是沿著歷史脈絡對西方訴訟模式所作的劃分;混合式訴訟之下,對抗式(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對應的是審問式(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當然,正如西方學者對人類歷史的分期(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一樣,這種訴訟模式的劃分也未必完全貼合中國的實際。因為,除了從《尚書·呂刑》提到“兩造具備,師聽五辭”可以看到一點彈劾式訴訟的影子外,鄧子濱教授說“幾乎沒有史料證明中國古代存在長期而穩定的彈劾式訴訟”,確乎是實情。

1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2 鄧子濱:《刑事訴訟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頁。

3 See F. Pollock and F. W. Maitl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Ⅰ ( revised by S. F. C. Milsom), vol.Ⅱ, London, 1968, pp. 578-579.

4 關于西方法律傳統中的“共誓滌罪”與神明裁判制度,參見〔美〕哈羅德·J. 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賀衛方、高鴻鈞、張志銘、夏勇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9頁。

5 參見程漢大主編:《英國法制史》,齊魯書社2001年版,第80頁。

6 參見〔美〕約翰·亨利·梅利曼:《大陸法系》,顧培東、祿正平譯,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頁。

7 英國具有悠久的私訴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1986年1月1日刑事檢控署正式開始運作。在此之前,英國的職業警察隊伍于1829年至1856年間成立后曾接管起訴。但即便是警察,也是以個人名義起訴被告人。

8 前注〔1〕,第42頁。

9〔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事訴訟法》,吳麗琪譯,三民書局1998年版,第713頁。

10〔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頁。

11 參見前注〔5〕,第151頁。

12 See Kurt Madlene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 in John A. Andrews eds.,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dur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2, p. 238.

13 參見陳光中主編:《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頁。

14 參見〔法〕卡斯東·斯特法尼、〔法〕喬治·勒瓦索、〔法〕貝爾納·布洛克:《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羅結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頁。

15 參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16條、第274條、第275條、第393條、第544條。該法典第145條還規定,“預審法官主持召開預審,庭上經雙方辯論后,聽取檢察官的意見,聽取被審查人的陳述,必要時還可聽取律師的發言”。

16 關于法國2000年6月15日第2000-516號關于加強保障無罪推定和被害人權利的法律,參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的重大改革評介(上)》,載趙海峰主編:《歐洲法通訊》(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77頁;《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的重大改革評介(續)》,載趙海峰、盧建平主編:《歐洲法通訊》(第2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208頁。

17 參見程味秋:《〈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簡介》,載黃風譯:《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18 參見陳光中:《〈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簡介》,載黃道秀譯:《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19 參見前注〔17〕。

20 參見〔俄〕Κ.Ф·古岑科:《〈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中文版序言》,載黃道秀譯:《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21 在這方面,新《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是一個例外。在新《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中,檢察機關失去了獨立作出關于羈押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在住宅進行搜查和提取物品、提取郵件電報、延長刑事被告人羈押期或者刑事被告人停職等決定的權力。這主要是對蘇聯時期檢察機關權力過于寬泛(檢察機關有權批準或決定采取正式羈押等嚴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以及其他訴訟措施)的反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和政县| 陵水| 犍为县| 九龙坡区| 高尔夫| 长垣县| 北流市| 岑巩县| 花莲县| 建德市| 牡丹江市| 青阳县| 台前县| 柳河县| 抚宁县| 伽师县| 太白县| 大理市| 新安县| 抚州市| 紫阳县| 白山市| 怀柔区| 营山县| 西城区| 宜阳县| 迭部县| 务川| 平遥县| 北碚区| 新闻| 聊城市| 天全县| 方正县| 岚皋县| 阿拉尔市| 额济纳旗| 黄龙县| 于田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