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自然地理與城市發展縱覽
- 吳炳玉編著
- 5087字
- 2023-04-07 18:33:22
第四節 水文
一、 水系、水文的特征
福州的地質、地貌特點決定了水系的特征,氣候和植被覆蓋狀況又會影響水文的分布與變化。福州的水系、水文具有以下六個特征:
(一) 外流區單向性格子狀水系
福州全市的河流除閩江發源于閩西大山帶外,其余的河流,如鰲江、龍江以及閩江的支流梅溪、大樟溪等,多發源于閩中大山帶。因受北西-南東、北北東-南南西(或北東-南西)兩組斷裂構造的控制,干流多呈自西北向東南流,支流多呈東北向西南流或西南向東北流,從而構成了格子狀水系。
(二) 具有串珠狀河谷和比降變化大的河床
福州全市河流的河谷特點是: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呈串珠狀。例如,閩江,在竹岐以上為連續性大峽谷;在竹岐、馬尾之間為福州盆谷;在馬尾以下為閩安峽谷。大樟溪為山地性河流,沿途有嵩口、梧桐、赤錫、永泰城關和葛嶺等盆谷。鰲江較短小,也有貴安、潘渡、東湖和連江城關等盆谷。由于這一河谷形態的特點,加上閩江、鰲江、龍江等均獨流入海,其下游地段的地勢較低,故河床比降的變化相對較大。
(三) 水系密度大
福州全市的河網密度約為0. 1千米/平方千米,盆谷平原網狀水系發育,河網密度則超過0. 1千米/平方千米。福州主城區的河網密度是福建省最大的,達到1. 14千米/平方千米。
(四) 地表徑流豐富
福州全市的河流水源多靠大氣降水補給,由于降水豐富,故地表徑流也很豐富,徑流系數多在60%以上。閩江流域面積在全國各大河流中排列第十一位,其年平均流量卻居第七位,超過了流域面積約為閩江12倍的黃河的年平均流量。
(五) 徑流量和水位隨季節變化明顯
由于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福州全市的河川徑流和水位的季節變化也較明顯。梅雨性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4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徑流量最多和水位最高的夏汛時期,形成第一個汛峰。8~9月間臺風次數最多,出現第二個次高的汛峰。一年中最大月徑流量是最小月徑流量的5~12倍。
(六) 河水含沙量少,輸沙量多
由于各河流流經之地多為不透水巖層,加上植被狀況較好,所以河水中的含沙量較少,如閩江(竹岐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僅為0. 14千克/立方米。但因流量大,年輸沙量仍相當可觀,可達715萬噸。
二、 主要河流
(一) 閩江
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河,發源于武夷山脈東側建寧縣均口鎮臺田村嚴峰山西南坡,流經三明市、南平市和寧德古田縣后,由水口鎮入福州市境,流經閩清縣、閩侯縣,在侯官的附近因受南臺島之阻,分為南、北兩港,南港稱烏龍江,北港稱閩江(亦稱臺江或白龍江)。北港繞過南臺島的北側,穿過福州市區至馬尾港區,一般河寬為0. 3~0. 6千米,從淮安至羅星塔長為28. 5千米,河槽相對窄深,為航運通道。南港繞過南臺島的南側,在江口處接納大樟溪,江面寬闊,達3~4千米,至峽兜縮小為0. 5千米。南港從淮安至羅星塔長為40. 2千米,河槽寬淺,為泄洪貯沙河段。南港、北港于馬尾港域匯合后折向東北進入通海河段,經青洲、閩安峽谷(河寬由1. 7千米縮小為0. 6千米)至亭江長約12千米。在亭江的附近受瑯岐島之阻,閩江復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梅花水道)繞過瑯岐島的南側,經浮岐、潭頭至梅花鎮入東海,長為18千米,河道寬淺;北支為閩江入海主汊,繞過瑯岐島的北側經英嶼、長安至琯頭長門口,稱長門水道,寬約為1. 5千米,深為9~10米,長門峽谷的寬僅為0. 38千米,深達34米;出長門口后又被粗蘆、川石、壺江諸島分成烏豬水道、熨斗水道、壺江水道和川石水道分別入海,其中川石水道為主航道。
閩江中上游河床比降大,進入福州后比降逐漸減少。南平至水口水電站長98. 4千米,平均比降為5‰,江面寬約為0. 4千米;水口水電站到白沙長39千米,平均比降為1‰,河道逐漸開闊,水面寬約為0. 6~0. 7千米;白沙以下進入平原地帶,平均坡降只有0. 86‰,江面寬達2~3千米。閩江下游為感潮河段,隨著河床泥沙的淤積,潮區界也在不斷地變化。現在,在枯水期大潮時,潮區界在侯官的附近(距口門68千米) ,潮流界可達觀音亭;平水期,潮流界在魁岐—馬江之間;洪水期,小潮進潮區界在江南橋的附近,潮流界在馬尾一帶;當竹岐水文站的洪峰流量為1. 3萬立方米/秒時,羅星塔斷面無漲潮流。由于河床坡度降低,流速轉緩,加以有潮水的頂托作用,一旦上游來水量增加,洪水下泄不暢,水位增加,閩江下游段便很容易釀成洪澇災害。
閩江的徑流十分豐富。竹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為54. 5萬平方千米,1934—1989年平均徑流量為54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842億立方米(1937年) ,最小年徑流量為268億立方米。大樟溪永泰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為4032平方千米,1956—1986年平均徑流量為54. 6億立方米。另外,閩江口未控區面積為2460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1億立方米。因此,閩江口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629億立方米。
閩江的徑流年內分配不均,1月份最小,平均流量為619立方米/秒,而后逐月增大,6月份最大,達4706立方米/秒,7月份開始逐月下降。汛期4~9月徑流量占年徑水量的74. 4%,其中5月份占17%,6月份占22%。枯水期10月份至次年2月份徑流量占年徑水量的17. 5%,其中1月份僅占3%。閩江的含沙量和輸沙量與全國各大河流相比是比較小的。
福州境內閩江的主要支流有大樟溪和梅溪,此外還有安仁溪、大目溪、尚干淘江、新店溪和營前溪等。閩江的水力資源豐富,已在閩清縣下濮建成了裝機容量為140萬千瓦的水口水電站。閩江有航運之利,在水口水電站興建前,從福州至南平可通行60噸級輪船;水口水電站建成并形成水庫后,航運條件大為改善,已可通行500噸級輪船。臺江至馬尾港可通行千噸級輪船,馬尾港至閩江口可通行萬噸級輪船。
(二) 大樟溪
大樟溪是閩江下游最大的支流,發源于德化縣的戴云山脈,源頭稱國寶溪、瀘溪,德化縣南埕以下始稱大樟溪。大樟溪流經德化縣、永泰縣、閩侯縣,于江口注入閩江南港(烏龍江) ,全長為234千米,流域面積為4843平方千米。
永泰縣多山,在福州地勢最高,山地中又分布著洑口、嵩口、梧桐、赤錫、富泉、城關、臺口、葛嶺、塘前等盆地。大樟溪在永泰縣境內長121千米,流經山地和盆地,形成了典型的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大樟溪是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在4‰以上,峽谷地段的比降更大,可達1%甚至1%以上。大樟溪的支流眾多,縱橫交錯,集水面積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洑口溪、下漈溪、梧桐溪、富泉溪和清涼溪,集水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6條。這些支流的河床比降都很大,有的達到10%以上,如七洑溪、芭蕉溪和漁溪等。
大樟溪處于閩中多雨地帶,徑流十分豐富。本流域的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單站最大年降水量為2485. 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8%~89%。河流年徑流深在900~1300毫米,上游德化縣境內平均為1100毫米,永泰縣境內平均為900 毫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7. 58 億立方米。
大樟溪流域內森林植被良好,河床多為不透水的火成巖,流域內土壤侵蝕較輕,故含沙量較少,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 1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為42萬噸,其中97%的輸沙量集中在4~9月的雨季。大樟溪的水量豐沛,河床比降大,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可利用水能達38. 86萬千瓦;塘前至新岐河段可通航30噸級輪船。
(三) 梅溪
梅溪是閩江的支流之一,是閩清縣最長的河流。因繞縣城地段遍植梅樹,故縣城稱梅城,溪稱梅溪。梅溪發源于南部省璜鄉的蓮花山,向北流經省璜、塔莊、坂東、白中、白樟、梅溪和梅城7個鄉鎮的56個村,沿途納嶺寨溪、濂溪、文定溪、金沙溪、爐下溪和曇溪等支流,繞縣城出溪口匯入閩江,全長為78. 6千米,流域面積為956平方千米。
梅溪流經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峽谷河段以沖刷作用為主,盆谷地段以堆積作用為主,坂東平原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梅溪兩條較大的支流芝溪和金沙溪均分布在梅溪的左側。芝溪發源于閩清縣上蓮鄉,長為40千米,流域面積為229. 4平方千米;金沙溪發源于閩清縣與尤溪縣交界處的寶坑山,長為37. 6千米,流域面積為180. 4平方千米。
梅溪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 1億立方米,最大年份(1975年)為13億立方米,最小年份(1982年)為3. 69億立方米,相差2. 5倍。
梅溪干流的下游和芝溪下游的水質較差,特別是潭口至溪口的7千米長的河段,兩岸工廠林立、人煙稠密,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達665. 83萬噸,有機污染嚴重。
(四) 起步溪
起步溪是羅溪縣最長的河流,發源于羅源縣北部的飛仙巖山,由西向東流經洪洋、起步、鳳山,注入羅源灣,全長為28. 6千米,流域面積為222. 48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護國溪和南門溪。起步溪的上游流經山地、丘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儲藏量達2. 67萬千瓦;下游流經起步河谷平原和城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羅源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
(五) 鰲江
鰲江是連江縣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古田縣東北部的鷲峰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羅源縣西部進入連江縣,經小滄、潘渡、鳳城、浦口和東岱等鄉鎮,于百勝注入東海,全長為137千米,流域面積為2665. 3平方千米。鰲江的主要支流有牛溪和財溪,均位于鰲江的左側,其流向基本與干流平行,次一級支流流向北東,構成格狀水系。
鰲江為山地性河流,小滄以上以峽谷為主,江面窄,比降大,水流急;小滄以下,流經貴安、潘渡等盆地,形成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
鰲江的徑流較豐富,年均流量為60. 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為27. 6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較豐富,可利用水能為8. 3萬千瓦,已建成山仔水力發電廠;水質優良,山仔水庫成為福州第二飲用水水源。鰲江的下游便于灌溉和航運,是連江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潘渡一帶山清水秀,又有貴安溫泉,宜于發展旅游業。
(六) 三溪
三溪是閩江口以南獨流入海的水系,是長樂區東部的主要河流,發源于福清市北部大山口,向北流經江田丘陵區,一支流入文武砂水庫注入東海,另一支流入長樂濱海平原的南陽水網。三溪在南陽水網以上長12. 4千米,流域面積為41. 4平方千米。在上游三溪村潘寺嶺建有三溪水庫,總庫容為107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約為18. 67平方千米。
(七) 龍江
龍江是福州東部獨流入海的水系,是福清市最大的河流,發源于莆田市大洋鄉瑞云山,自西向東流經東張、宏路、融城(福清市城區的別稱),于海口注入福清灣,有太城溪、可路溪和太北溪等支流,全長為62千米(福清市境內為35. 51千米) 。其中,天寶陂至海口長為19. 75千米,屬感潮河段,流域面積為538平方千米。天寶陂系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為攔水工程。 1958年,龍江的上游修建東張水庫,總庫容為1. 99億立方米,為福清市工農業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下游的水質受海潮的影響咸淡交流,多為航運之用,但不宜灌溉。由于氣候、地形等因素,龍江的降水量在年際及年內分布不均。龍江的汛期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均徑流量約為4億立方米,豐枯年相差量為3. 2億~4. 8億立方米。龍江的洪水主要由臺風、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達450毫米。
太城溪又稱石塍溪,是龍江的最大支流,發源于五子巖西麓,向南流經鏡洋、宏路注入龍江,長為18千米,流域面積為81. 1平方千米。
三、 主要湖泊
(一) 三十六腳湖
三十六腳湖為天然淡水湖,位于平潭縣北厝鎮東北,距城關3千米。約5000年前,三十六腳湖是海壇灣的一部分,由于海陸變遷,演變為潟湖,經淡化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湖泊。三十六腳湖的湖周長為16. 5千米,水面為2. 1平方千米,最大水深為16. 3米,湖水清澈,是平潭縣城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重要水源。湖泊的周圍海蝕地貌發育,景色綺麗,是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二) 西湖
西湖系福州歷史最古老的公園,位于福州城區的西北側。西湖公園現有陸地面積14. 14萬平方米,水面30. 3萬平方米。湖中有開化、謝坪、窯角3座島嶼,與柳堤及玉帶橋、飛虹橋、步云橋3橋接連。西湖公園內有開化寺、桂齋以及古堞斜陽、湖天競渡、荷亭等景點20處。
四、 溫泉
福州的地下熱水多出露在盆地、河床、階地和河漫灘等地形低洼的部位。全市溫泉及地下熱水分布的有市區中心、郊區及所屬的福清市、永泰縣、閩侯縣、閩清縣、連江縣等地區,有23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而以市中心的溫泉最為重要,也最為著名。在福州市轄區、縣已發現的溫泉、泉眼中,以永泰縣最多,達17處。
福州市中心溫泉分布的范圍北起思兒亭,南至王莊,東始六一路,西止五一路,南北長約為5千米,東西寬約為1千米,呈北北西走向條帶展布,具有埋藏淺、水溫高、水質好以及使用歷史長等特點,且縱貫市區中心。熱能的儲量為94 975千瓦,其中A級為24 890千瓦,開采范圍為5平方千米,日允許開采量為9800立方米,折含24 800千瓦。在棋盤式構造北北西向斷裂的控制下,地熱水分兩層:上層沙礫層所儲熱水,水溫為40~60℃,為層狀水,埋藏淺,儲量大;下層為基巖裂隙熱水,水溫大于85℃,井口水溫最高為97℃,平均自流量為15~16升/秒,水質類型為SO4· Cl·Na型(北段) 、Cl·SO4·Na型(南段) 。地熱水無色透明,有硫化氫味及少量氣體逸出,具有侵蝕性,自流井口有乳白色泉華,低礦化度(<1克/升) ,偏堿性(pH值8. 1~8. 9) ,富含氟、二氧化硅。地熱水又是礦泉水,可供醫療和飲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