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自然地理與城市發展縱覽
- 吳炳玉編著
- 3292字
- 2023-04-07 18:33:23
第六節 土壤
在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福州的土壤的形成以富鋁化和生物高富集過程為特點。同時,福州的開發歷史較為悠久,人為經濟活動較為頻繁,對土壤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以水稻土為主的許多農業土壤。福州的土壤共分為5個土綱、8個亞綱、12個土類。地帶性土壤有赤紅壤、紅壤;山地土壤垂直分布較明顯,自下而上為赤紅壤、紅壤、黃壤,鑲嵌有紫色土、粗骨土、石質土等初育土壤;平原地區則分布著鹽土、風沙土、沖積土和水稻土等非地帶性土壤。
一、 土壤類型
福州的土壤分為5個土綱、8個亞綱、12個土類。這12個土類為赤紅壤(即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石質土、粗骨土、紫色土、新積土、風沙土、潮土、濱海鹽土、水稻土和山地草甸土(參見表1-3) 。
表1-3 福州地區土壤類型及面積情況

以下八種為福州較為典型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土壤類型:
(一) 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
赤紅壤又稱磚紅壤性紅壤。該土壤為南亞熱帶地帶性土壤,多分布在250米以下的低丘、臺地或島嶼,主要在海壇島和福清龍高半島。這些地區面臨海洋,氣候暖熱,春夏季雨量充沛;母巖分化劇烈,礦物分解徹底;土壤形成的富鋁化作用明顯,鐵鋁氧化物在土壤中富集,黏粒的硅鋁率較低,即SiO2/Al2O3 為2. 0~2. 4。土壤質地黏重,黏土礦物組成以高嶺石為主,pH值為4. 0~5. 0,呈酸性反應;交換性能較差,陽離子代換量小于10毫克當量/100克土;鐵的游離度較高,使土體尤其是淀積層的色調呈棕紅色。一般土層深厚,較易改良,有機質含量<1%,全氮為0. 08%以下,含磷量低,全鉀量在1%左右。
這一類型的土壤多處于沿海地區,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加上風力大,常致土壤沙化,心土或基巖裸露。福州的赤紅壤可分為赤紅壤、粗骨性赤紅壤等亞類。
(二) 紅壤
該土壤為中亞熱帶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福州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特別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它是福州地區分布面積最大的土類,約占總土壤面積的70. 47%,總土地面積的61. 2%。該土壤富鋁化作用不及赤紅壤,礦物質分解較徹底,并有淋溶淀積的作用;硅鋁率在2. 2~2. 4;黏土礦物組成以高嶺石為主,但高嶺化作用較赤紅壤弱;表層有機質鹽基代換量大致在6~14毫克當量/100克土。在植被未被破壞地區,自然紅壤表層有機質含量為2%~3%,植被破壞地區則下降到1%以下,全鉀、全磷量低,礦質養分不足,酸性強,pH值達4. 5~6。福州的紅壤可分為紅壤、黃紅壤、水化紅壤和粗骨性紅壤等亞類。
(三) 黃壤
黃壤分布于福州的西部、北部的一些海拔1050~1500米的中山地區,分布面積不大,僅占福州總土地面積的1. 51%。這一土壤多是在雨量和云霧較多的濕潤生物氣候條件下發育而成的。但干濕交替不明顯,黃壤有輕度的富鋁化和明顯的腐殖質積累過程,硅鋁率在2. 0~3. 0。由于土體經常保持濕潤,游離鎂水化致使心土層呈黃棕色。次生黏土礦物以高嶺石、水云母為主。陽離子代換量高于10毫克當量/100克土,比紅壤高。土壤有黃棕色含水氧化鐵的診斷層。一般來說,黃壤在福州的淋溶作用強;土層中等;鹽基代換量低;呈強酸反應,pH值約為4. 5~5. 5;表層有機質含量為4%~5%,草甸黃壤可高達10%以上,自然肥力較高。福州的黃壤可分為山地黃壤、粗骨性黃壤和黃泥土等亞類。
(四) 水稻土
水稻土屬人工土壤,廣布于福州的河谷平原和濱海平原,山地、丘陵的谷地、坡地,總面積約為200多萬畝,約占福州土地總面積的11. 5%,占耕地面積的72. 8%左右,是福州主要的農業土壤。
水稻土在長期種稻、灌溉、耕作、施肥的條件下,進行著氧化-還原的水耕熟化過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構型,一般具有耕作層、塅底層、滲育層和潴育層。耕作層的有機質的含量一般為2%~3%,全氮為0. 1%~0. 15%,全磷為0. 1%以下,全鉀為2%~3%,鹽基代換量約為10毫克當量/100克土,pH值為5~6,缺乏有效磷的面積達50%以上,缺乏有效鉀的面積在45%左右,缺磷、缺鉀較為嚴重。根據起源、土壤水的補給、移動形式和水育程度的不同,水稻土可分為淹育型、滲育型、潴育型、潛育型、漂洗型和鹽漬型6個亞類。
(五) 濱海鹽土
福州的鹽土多分布在臨海的地區,如長樂區、福清市、平潭縣、連江縣和羅源縣等的海岸帶、港灣。濱海鹽土是受海水浸漬和溯河倒灌的影響而形成的,土層深厚,易溶性鹽分布于整個土層,以氯化鈉為主,還有硫酸鹽等,毒性較大。土層平均可溶鹽含量較高,一般為0. 2%~2%,土壤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有機質的含量一般較低。在福州濕熱的氣候條件下,土壤發育的趨勢明顯,朝脫鹽和草甸化方向發展。濱海鹽土所處的部位,地形低平,土層厚,礦質養分豐富,是發展灘涂養殖、海水養殖和鹽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濱海鹽土根據形成特征可分為海灘鹽土、濱海鹽土、草甸鹽土和沼澤土等。
(六) 風沙土
風沙土主要分布于瑯岐島至詔安一線以東的濱海階(臺)地上,具體是長樂區的江田、梅花及平潭縣的低平海岸和海積平原及瑯岐島的東北部。風沙土主要由細砂組成,SiO2 的含量達90%~96%,砂層深厚,疏松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機質含量低,各種礦物養分缺乏,易旱易澇,并易受鹽堿的威脅。風沙土可分為流動風沙土、固定風沙土和耕作風沙土等亞類。
(七) 紫色土
紫色土在福州共有54. 79平方千米,主要是由石帽山群紫色頁巖、紫色砂礫巖和紫紅色凝灰巖等風化物發育而成的,在福州地區主要分布在福清市閩侯縣的竹岐、元格、鴻尾、漢頭和永泰縣的低山丘陵地區。土壤性狀主要繼承了母巖的特性,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土壤發育度弱,剖面分層不明顯,剖面呈紫棕色。紫色土土層較薄,結構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水土流失,但富含磷鉀養分,pH值為6~8,只要增施有機肥即可提高肥力。
(八) 潮土
潮土主要分布在閩江及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灘及一級階地,面積達26. 06平方千米。它是由沖積物和海積物經過人類種植旱作物、在潮土化的作用下發育形成的旱作土壤。該土壤剖面常有砂粒夾層,中下層常有繡紋或鐵錳結核雛形,沉積層理分明,土壤肥力較高。
二、 土壤分布規律
福州地區的土壤分布具有與生物氣候帶相適應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同時,由于地形、地質、水文以及人類耕作活動的影響,引起局部地區水熱條件的改變和耕作熟化程度的不同,使福州的土壤分布具有明顯的隱域性組合的特點。
(一) 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
福州屬于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植物多為喜熱性的南亞熱帶植物與喜暖性的中亞熱帶植物,相應地發育為赤紅壤和紅黃壤兩種地帶性土壤,兩者之間的界線大致北起福州閩江口,向西南經福清市的宏路至莆田市的莊邊。該線以東、以南為南亞熱帶土壤,以西、以北為中亞熱帶土壤。該線如犬牙交錯,呈鋸齒狀。赤紅壤主要分布在長樂區、福清市、平潭縣;紅壤、黃壤主要分布在永泰縣、閩清縣、閩侯縣和羅源縣等地區。
(二) 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
福州地區多山地、丘陵,尤其是西部和北部。隨著地勢的升高,氣候和植被類型也呈垂直地帶性的變化。在不同的水熱條件和植被的影響下,有著不同的成土作用,因而相應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呈垂直地帶性分布。
1. 南亞熱帶山地土壤垂直帶譜
在福州,這一帶譜因海拔高度較低(一般在1000米以下) ,故垂直帶譜發育不完整。其基帶為赤紅壤,多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的坡地;250~500米為紅壤,植被是常綠闊葉林;500米以上多為山地紅壤。
2. 中亞熱帶山地土壤垂直分布帶譜
這一帶譜發育較完整,主要分布在閩侯縣、永泰縣的中山地帶,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山地黃壤。土壤的垂直帶以紅壤作為基帶,分布在750~800 米以下坡地;隨著海拔的升高,750~1050米地帶,在常綠闊葉林下,分布著山地黃紅壤;而在1050~1500米,常綠闊葉林、落葉樹及馬尾松混交林或灌叢草地下,分布著山地黃壤或草甸黃壤;1500米以上的平緩山坡或山頂洼地,有著零星的山地草甸土分布。
在不同的坡向和地形區,土壤類型分布的界線亦有所不同,一般南坡各類土壤和分界下線比北坡略高。
(三) 非地帶性土壤(隱域性土壤)分布
由于地帶內局部非地帶性因素(如地形、母巖、人類活動等)的影響,在地帶性土壤內部分布著一些非地帶性的即隱域性的土壤。在長樂區、福清市、平潭縣、連江縣、羅源縣等沿海地區的潮間帶,由于受海水的浸漬,發育鹽土、咸土(有的咸土田熟化為埭土);在風沙較多的地方發育為風沙土;在閩江沿岸還有沖積土。沿海地區還受強烈的風力與海水的搬運、堆積作用,在一些迎風的基巖裸露的丘陵臺地,殘積著淺薄的粗骨土。因母巖不同,粗骨土發育成為粗骨性紅壤、粗骨性黃壤。在福州,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非地帶性土壤是水稻土和旱作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