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教育與文藝新說
- 王柯平
- 1642字
- 2023-04-07 18:22:00
前言
20世紀80年代,“多學科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濫觴于美國,流布于各校,隨之發(fā)展成為一種影響廣泛、卓然有效的藝術教育模式。該模式試圖綜合利用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等四個學科的互動互補關系,將藝術教育建構成一門交叉性人文學科,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覺(sense of art)與多種其他能力,進而提高美國國民的人文素質及其社會審美福利水平。
質而言之,上述模式發(fā)軔于下述“事件”:1985年,美國藝術資助部門組織人力,開始對全美藝術教育現(xiàn)狀進行廣泛調查和評估,后于1988年春公布了《走向文明:藝術教育報告》(Toward 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此項報告不僅分析了導致社會大眾對藝術偏見的歷史原因,引證了美國“開國元勛”(founding fathers)高度重視藝術修養(yǎng)的相關言說,同時也彰顯了強化藝術教育的深層意義與迫切要求,等等。有趣的是,其中所用的關鍵詞“文明”,顯然不是指“物質文明”,因為美國的物質文明不僅是世界上最為發(fā)達的范式,而且也是美國人最引以為豪的社會與政治資本。根據(jù)該報告的主題,“文明”在此當指與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以及審美判斷相關的“非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另外,睿智的讀者會從“文明”(civilization)本身推導出其反面“野蠻”(barbarianism)。因此可以說,在倡導“走向文明”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告別野蠻”。這種“野蠻”,在當今條件下顯然不是未經人文教化的原始形態(tài),而是缺乏藝術教養(yǎng)和良好趣味的淺薄與粗俗。顯然,這種立足于國民藝術教育現(xiàn)狀來呼喚文明建設、育養(yǎng)國民素質與優(yōu)化審美福利的做法,反映出美國教育界強烈的問題意識、危機觀念和改良驅力。舉凡涉此領域的積極改革者,均力圖通過推行“多學科藝術教育”,實現(xiàn)如下四大目的,即:賦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創(chuàng)造力、有效的交流溝通能力和評價觀賞對象的能力。引用該報告的話說,藝術教育旨在“引導所有學生培養(yǎng)一種文明世界的藝術感覺,一種藝術生產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能力,一種從事藝術交流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一種在鑒別藝術產品時必不可少的評判能力”[1]。因此不難推知,組織這次全美藝術教育評估活動的專家和撰寫這份報告的學者,甚至包括美國藝術資助部門與藝術教育機構,都普遍認同和接受了“多學科藝術教育”的人文構想及其基本理念。
基于上述情境,筆者于20世紀90年代同美國《美育雜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主編拉爾夫·史密斯(Ralph A.Smith)取得聯(lián)系,邀請他到北京講學和座談。史密斯教授一直在伊利諾伊大學教育系執(zhí)教,編輯《美育雜志》三十余年,是“多學科藝術教育”模式的主要設計者和積極推行者之一。在美國歌笛基金會的資助下,他主編并出版了一套“多學科藝術教育叢書”。我受滕守堯先生的委托,在史密斯教授的鼎力幫助下,免費獲得此套叢書的著作版權,并組織人力將其譯介到中國。我個人翻譯了史密斯與列維的合著《藝術教育:批評的必要性》一書。此書所述要旨,涉及“多學科藝術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重要意義、課程設計、實施方法與教學目標等諸多方面。其副標題“批評的必要性”(A Critical Necessity),實則意指藝術教育乃美國中小學的“當務之急”或“迫切之需”。
2003年,筆者申請并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多學科藝術教育模式研究”。史密斯教授聞知后,特意從美國給我郵來一箱重要資料。經過三年努力,我組織三位同人合作撰寫了兩部論作:一是普及版《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付梓;二是結項版《美育的游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鑒于“多學科藝術教育”的方法論原理是整合藝術制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四門學科的協(xié)同作用,旨在提高藝術教育這一交叉性人文學科的效度、廣度和深度,我特意將其轉譯為“會通式藝術教育”,以便引起國內藝術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順暢交流。
本書所輯,分三部分:上篇為藝術教育,是筆者為《美育的游戲》一書撰寫的相關章節(jié);中篇為詩教開端,是數(shù)年前筆者在多倫多大學研修時所撰的部分文稿(另一部分后經擴展匯入其他論作);下篇為文藝美學,是筆者先前與最近發(fā)表的部分文章。附錄所列是早先撰寫的一篇書評。凡此種種,匯集于此,謹為讀者提供些許參考,誠請諸君閱后批評指正。
王柯平
千禧19年冬于京東楊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