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王驥撰
- 1102字
- 2023-04-12 17:47:18
第二十九章 以其無爭,天下莫能爭
(今本66章)
【帛書復原本】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一〕,以其善下之〔二〕,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三〕。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楚簡本】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今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17處不同,突出的是:
1.參考楚簡,今本等版本主要是把“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兩句交換了位置,顯然沒有原文更符合邏輯。
2.“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句,被今本等版本改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之后,整章的重心便發生了轉移。老子原本要表達的“要使民眾感到‘弗害’‘弗重’‘弗厭’”的重心變成了“與世無爭”的重心,這樣就扭曲了老子的“不爭”理念,將其變成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領導百姓,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圣人要領導百姓,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所以圣人居于百姓之前,百姓并不感到有害;圣人高居百姓之上,百姓并不感到壓迫。天下的百姓都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棄他,還不是因為他不與民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競爭。
【注釋】
〔一〕百谷王:百川之王,百川峽谷所歸附。
〔二〕下:低下,意思是處于低下的地方。
〔三〕重:累、壓迫、不堪重負。
【闡釋】
本章老子講了三大主題。一是,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它不與百川百谷相爭,故莫能與之爭。這是在講述哲學道理,同時為下面引出“君輕民重”的道理做鋪墊。二是“君末民本”,這與儒家思想是相通的。三是,統治階級想領導人民,居占于領導地位,就得處下、居后,這樣才能對百姓寬厚、包容,進而獲得人們的愛戴而不是排斥。
上述最后一點往往被后人評價為老子在討好統治者,在為他們獻計獻策。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在老子那個時代及之后的整個封建社會,由于階級分層與社會關系的固化大潮,這正是百姓唯一能看到希望的地方。只不過歷經了兩千多年,很少有統治者對百姓真正做到“以其身后之”和“以其無爭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子講述的主題更多地體現了他的憫民思想,并非所謂的討好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