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八章 玄德深遠,乃至大順

(今本65章)

【帛書復原本】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一〕,將以愚之也〔二〕。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三〕。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四〕;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五〕,亦稽式也〔六〕。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七〕,乃至大順。

【今本】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21處不同,突出的是:

1.“故曰:為道者”句,帛書甲本為“故曰:為道者”,帛書乙本為“古之為道者”。帛書甲本符合古貌,故取用甲本文字。顯然,老子本章所講的內容,是對接上一章的內容來談的,這里被今本等版本改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之后,老子原本“對‘為道者’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作風的批判”被篡改、誤導成“宣揚愚民政策的政治主張”,這讓老子背了千年的黑鍋。

2.“以其知也”的“知也”,帛書甲乙本均為“知也”,傅奕本是“多知”,今本等版本改為“智多”。顯然“智”比“知”內涵狹隘,容易與“愚”對應起來。這里的“知”為知曉智巧心機的意思,更符合上下文意。

3.“故以知知邦”與“以不知知邦”兩句的“知知”,帛書甲乙本均為“知知”,帛書整理小組校勘為“智知”,有些道理,但是可能不符合古貌。“以知知”的意思是“以知曉智巧的方式來治理”,也就是“以教會民眾智巧心機的方式來治理”的意思,而“以智知”的意思是“以智巧來治理”,顯然,前者更符合老子本意,故采用“知知”二字。

【譯文】

所以說,為道的人不是教導民眾明曉智巧心機,而是使人們敦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于統治,是因為他們知曉智巧心機。所以用使民眾知曉智巧心機的方式來治理國家,那就是國家的禍害;不用使民眾知曉智巧心機的方式來治理國家,那才叫作國家的德福。始終記住這兩點,也是一條法則。永遠明白這個法則,這就是玄妙的大德。玄德又精深又悠遠,如能與萬物一起返璞歸真,那就能達到大順的境界。

【注釋】

〔一〕明:知曉巧詐。

〔二〕愚:這里指敦厚、樸實,沒有巧詐之心。

〔三〕知:這里指知曉智巧心機。一說同“智”,巧詐、奸詐。

〔四〕賊:禍害、傷害。

〔五〕兩者:指上文“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六〕稽式:法式、法則。

〔七〕反:同“返”。與物反矣:與萬物返璞歸真。

【闡釋】

本章內容爭議非常之大,主要有如下五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老子的“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就是明顯的愚民政策。

第二種觀點認為,老子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是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的,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所謂“地道”的“人君南面術”。

第三種觀點認為,老子所說的“將以愚之也”的“愚”雖然不是愚弄的意思,但是,自古及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群眾實行的“愚民政策”,與老子“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的觀點脫不了干系,即便是“誤解”,也算是既成事實的誤解與誤導。

第四種觀點認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的。

第五種觀點認為,老子“是愿人我同愚,泯除世上的一切階級,做到物我兼忘的大平等。這樣,自可減少人間的許多齟齬紛爭”張默生編著:《老子》,勝利出版社,1944年,第61-62頁。

筆者聯系上下文意,特別是結合老子的政治主張,贊同學者陳鼓應的觀點,他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壞,常系于統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治者若是真誠樸質,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于安寧;如果統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互相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于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于世亂的根源莫過于大家攻心斗智,競相偽飾,因此呼吁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爭紛,而返歸真樸。老子針對時弊,而作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1版,第31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五家渠市| 安康市| 集贤县| 四子王旗| 灵石县| 资溪县| 通海县| 犍为县| 福贡县| 塔城市| 天气| 蒙阴县| 泰州市| 峨边| 延吉市| 黑水县| 密山市| 三都| 巧家县| 汉沽区| 北辰区| 嵩明县| 韶山市| 梁山县| 元谋县| 桓台县| 江口县| 库伦旗| 青浦区| 襄城县| 焦作市| 高州市| 佛学| 克拉玛依市| 辽阳县| 大新县| 新民市| 仁布县| 莱芜市|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