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王驥撰
- 896字
- 2023-04-12 17:47:17
第二十六章 為無為,事無事
(今本63章)
【帛書復原本】
為無為〔一〕,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二〕,報怨以德〔三〕。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四〕,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楚簡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今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9處不同,不過意思大致相同。
【譯文】
以無為的方式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情,把清淡無味當作有味。這樣就會大事化小,多事化少,用這種德行去化解他人的怨恨。處理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干大事要從細微的事情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由簡易構成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開始的。因此,圣人做事始終不好大喜功,所以才能成就大事業。那些輕易許諾的人往往失信于人,料事太過容易往往困難重重。因此,圣人總是充分估計困難,所以最終能夠克服困難。
【注釋】
〔一〕為無為:以無為的方式去有所作為。
〔二〕大小多少:大事化小,多事化少。
〔三〕報怨以德:用德行去化解他人的怨恨。
〔四〕不為大:不自以為大,引申為不好大喜功。
【闡釋】
老子在本章中具體闡述了如何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要時時琢磨三件事:如何用無為的方式做有為的事,如何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情,如何從清淡無味中嘗到滋味。弄明白了這個,就進入第二層了,那就是能把大事化成小事,把繁雜多樣的事化解成簡單少量的事,以此類推,就能夠使用恩德去化解他人對自己的怨恨了。
第三層,老子開始升華了,也就是要將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處理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干大事要從細微的事情做起。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天下的難事都是由簡易構成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開始的。既能實踐,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就能進入第四層,即可以成就大事業了,而且還能夠因事而異,舉一反三,甚至達到圣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