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作者名: 王驥撰本章字數: 1230字更新時間: 2023-04-12 17:47:13
第十九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今本56章)
【帛書復原本】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一〕,同其塵〔二〕,挫其銳〔三〕,解其紛〔四〕,是謂玄同〔五〕。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楚簡本】
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今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比說明】
復原本與今本有6處不同,突出的是:
1.“塞其兌”的“兌”字,帛書甲本為“悶”,帛書乙本為“”,“
”是“兌”的假借字,參考楚簡,取用“兌”字。
2.“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四句,被今本等版本交換了位置。不過帛書更為合理些。
【譯文】
聰明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道短的不是聰明人。塞住妄念孔竅,關閉嗜欲門徑,融合于光并調和萬物光輝,使他們混同于塵俗之中,消挫他們的鋒芒,解除他們的紛爭,這就叫作深奧的玄同。得此“玄同”境界,便會超脫于世俗中的親疏、利害和貴賤,所以就會被天下人尊重。
【注釋】
〔一〕和:融合、調和。
〔二〕同:混同、同一。
〔三〕挫:抑制、折斷。銳:銳利、鋒利。
〔四〕解:消解、消除。紛:糾紛。
〔五〕玄同:玄妙混同的境界。
【闡釋】
承接上一章老子講的“和曰常,知和曰明”,即以和為事物的常態的道理,本章講述了人們怎樣才能達到和保持這一“常態的和”的問題。
老子講了個前提,要塞住妄念孔竅,關閉嗜欲門徑。這個前提要從自身做起,格物先格己,正人也得先正己,就是要清理出自身的妄念雜欲。然后老子講了過程,要“入世”,要調整自己的光色以求與世俗相同,這樣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之中并與他們混跡而行,融入進去,研究他們,同時使自己受到磨煉。接下來老子講了效果,即在塵世之中經過長時間的打磨、熔煉,這樣就會消挫他們的鋒芒,解除他們的紛爭,進而達到深奧的玄同境界。最后老子講述達到玄同境界的人的優勢和回報,即會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故而能為天下人所尊重。
這一章針對的受眾不僅僅是執政的領導者,還包括世間所有層次和階級的人群,老子提供了一個為人處世的絕佳人生哲理與修為方式,所以內涵厚重雋永。
另外,這里談談文中兩處內容的解讀問題。
關于“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歷來有三種解讀。第一種是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第二種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道短的人不聰明。第三種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沒有得“道”。此處采用第二種解釋。
關于“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這段文字的解讀,有人認為是說“玄同”的境界已經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等世俗的范疇。筆者認為很有道理,故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