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質樸無華卻過于內斂的老船夫:爺爺
- 《邊城》名師導讀(寫給孩子的名著導讀課)
- 吳非 付夢如著 汪龍麟 管然榮主編
- 2890字
- 2023-03-31 14:22:17
本章導讀
“人情美和人性美”幾乎是《邊城》中的人物帶給讀者最直觀的感受。在這部幾乎找不出負面人物的作品中,主人公爺爺尤能引起我們的格外關注——對翠翠無微不至的慈愛與呵護,對周圍人親切友善的熱情與寬和,對擺渡工作任勞任怨的不茍與勤勉。他的身上閃耀著質樸無華的美德,觀之可親,即之也溫;但他過于含蓄內斂的性格有時又會讓我們感到頗為心急,甚至讓我們有一種想闖入他們的故事中為其“代言”的沖動……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老船夫的形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家。
人物賞析
爺爺性格中的樸實與內斂
爺爺與千千萬萬的農村勞苦大眾一樣,是一個樸實本分的勞動者,“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不會像學者那樣思考所謂生命的意義,那對他而言過于迂遠,生活的全部之于他而言,不過是外孫女、黃狗和渡船,僅此而已,僅此足矣!
爺爺的渡船本是公家的,從某種意義上看他也是“吃公糧”的政府工作人員,只不過是從事體力勞動而已,所以他為乘客渡船是不收費的。而有些乘客出于不愿無償受惠的好意硬塞錢給他,他卻用這錢買了茶葉和草煙再送給其他有需要的乘客。另外,他對待擺渡的工作盡職盡責,時時處處為乘客的方便著想,為了不讓客人久等而不顧自己的往返辛勞,考慮到端午節的夜晚過渡人較多,他在深夜仍主動堅守崗位……這無不體現了爺爺待人的熱情友善。當然,這也是邊城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特質。
爺爺內斂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對待翠翠婚戀問題的態度上。爺爺對翠翠的關心自不待言,翠翠是爺爺在世上唯一的親人,尤其是翠翠在出生前后父母先后去世,翠翠幼年失怙的身世使得爺爺把晚年全部的愛傾注到她的身上,但翠翠與爺爺間畢竟隔了一代人,巨大的年齡差異加之古老的中國社會中女孩羞于直言婚嫁的傳統,使得相依為命的至親之間無可避免地因翠翠的婚戀問題產生了溝通的障礙——這種隔閡是無形的,是難以跨越的,是他們在生活中的其他話題上如何親密無間都不可能消弭的。
爺爺看出了步入青春期的翠翠已經對情感問題產生了敏感,但并沒有對翠翠施以積極有效的正確引導,也沒有開誠布公地與翠翠談論這個話題,而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味欲說還休地試探,稍微從翠翠口里嗅到抵觸的氣息后,又立刻將此話題擱置不提。而在他覺察到天保和儺送兄弟同時喜歡上翠翠的尷尬局面時,既沒有明確征詢翠翠的意見,也沒有適時適度地加以干預和調停,只是默默地任由事情發展下去而無任何積極的作為,直到天保意外身死,兩家的關系發生了無可挽回的逆轉之后,他才終于勇敢地站出來為翠翠的終身幸福努力爭取,殊不知,為時晚矣……
爺爺對翠翠的愛情悲劇是否負有責任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思考翠翠愛情悲劇的原因。翠翠與儺送彼此情根深種這是不爭的事實,翠翠的幸福系于儺送的選擇,但作品的結尾儺送雖仍對翠翠眷念不忘,卻在“渡船”與“碾坊”之間產生了猶豫。儺送的不告而別是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而儺送遠走他鄉的深層原因是哥哥天保外出闖灘時意外身死,天保外出闖灘的原因是愛情失意——在獲取翠翠愛情的競爭中敗給了儺送。梳理到此,我們就要先回到兄弟二人對獲取翠翠的愛情而進行的競爭上。天保是“走車路”先于儺送向老船夫正式提親的,儺送雖然沒有向老船夫明確表示對翠翠的愛意,但“走馬路”的他卻先于天保與翠翠相識,先入為主地與翠翠彼此埋下了愛意。
爺爺對天保前來求親自然是歡喜不得,但對于翠翠反應的冷淡乃至抗拒,爺爺并沒有覺察或者雖然有所覺察卻未加以實質性的關切。在這件事上,爺爺并沒有詢問翠翠的心意,傾聽翠翠的心聲,而是“亂點鴛鴦譜”——幾次明示暗示,力圖讓原已心有所屬的翠翠接受心上人的哥哥。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責怪爺爺,畢竟爺爺對翠翠早已芳心暗許的真實想法并不知情,而且當時的時代畢竟不同于現代社會,那個時代,孩子和家長之間對一些敏感的問題不會像今天這樣能夠非常坦然地進行交流。翠翠身上也有與爺爺一樣含蓄內斂的成分,翠翠也一直在刻意回避婚戀的問題,而這樣的性格恰恰是他們單純善良的重要體現,是邊城人“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一部分。
爺爺對翠翠婚戀問題的處理沒能做到自然隨緣,雖然事出有因,但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翠翠的父母也是因自由戀愛導致悲劇,所以爺爺每每想到翠翠長大要嫁人的話題,內心總勾起陳年往事,總會隱隱作痛,也必然會為外孫女的終身幸福而陷入深深的憂慮,若要避免這種痛苦的產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避開這個話題。所以他才會“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但翠翠的逐漸長大是避無可避的事實,老船夫明白翠翠早晚有一天要出嫁,會離開他,所以,這對于爺爺而言是主觀上想回避但客觀上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或許在爺爺看來,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自由戀愛更可靠也更安全吧,所以他在對儺送與翠翠間的默契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天保“走車路”有著更多的肯定和認可。
冥冥之中有一種宿命的輪回——翠翠的愛情悲劇“誰也無罪過”,也同樣是“實在不公平”的“不幸的安排”。天保不幸離世后,爺爺“那畏畏縮縮的說明,極不得體”,以至于讓儺送也產生了錯誤的印象——老船夫與天保的死有關,甚至于一向慷慨豪爽的船總順順也認為是翠翠“弄死他兒子”的,所以自然不能接受翠翠與儺送的婚事,這也是壓垮儺送的最后一根稻草。爺爺不善言辭并不是錯誤,但至少可以做到坦蕩面對,而事實上他在翠翠愛情問題上的猶豫和反復,先后造成了天保和儺送的出走。可以說,爺爺對翠翠婚事的“不作為”“亂作為”,間接造成了翠翠的愛情悲劇。
可以想象,爺爺在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離開世界前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他多么希望翠翠能夠幸福!他在離世前會是怎樣滿懷憂思與牽掛,會是多么的痛苦與不舍啊!想到此,不免令人唏噓感嘆。
爺爺是一個樸素的教育家
雖然在翠翠的婚戀問題上,爺爺的處理方式多有不當,但在除了婚戀以外的很多話題上,爺爺卻表現出很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的閃光點。
在與二老的一次對話中,爺爺勉勵二老“好好的干……莫辜負日頭”,說明爺爺本身就是一個踏實工作、勤勉努力的勞動者,具有同中國廣大勞動人民一樣勤奮耐勞的優秀品質。而且,他對于自己欣賞的年輕人不吝鼓勵和指導,客觀上也起到了將勤勞的美德發揚光大的積極作用。除了有對儺送“莫辜負日頭”的教育,爺爺還經常有意識地培養翠翠獨立生存的能力,在尋常生活不經意的交談中向翠翠滲透生活態度和思想觀念的引導。或許是出于對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的清醒認識,或許是對生命必然規律的淡然視之,爺爺未雨綢繆的教育意識體現了他對翠翠未來發展負責的正確理念。爺爺這樣教育翠翠:“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這里的“硬扎”“結實”,其實是堅韌、勇毅的生活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物質生活非常匱乏的時代頑強地生存下去。
爺爺雖然沒有接受過學歷教育,甚至我們從作品中不能確證他是否上過小學,但他七十年的人生閱歷卻是一本厚厚的讓翠翠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更可貴的是,爺爺的教育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適當的契機,不做作,不刻意,自然無痕地將道理融入生活常態的對話中。從這個角度看,爺爺誠可謂是一個樸素的鄉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