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入宮覲見,狂徒李邈!
- 蜀漢:我的丞相父親
- 伐蜀先鋒徐元直
- 2860字
- 2023-03-22 16:35:57
門外傳來急匆匆的腳步聲,諸葛瞻的思緒被拉回到現實。
“少君,宮中來人了,中常侍正等在府外呢!”
“知道了,福伯。”諸葛瞻點了點頭。
他對這個世界還有著疏離感,古人的禮儀相較于今自然是無比繁瑣,還好他的身份不低,倒是可以不必在意專為被統治者設定的禮儀,畢竟高祖用儒生的冠帽小便時,叔孫通也沒反對不是?
諸葛瞻趨步向外走去,一個面部無須,穿著宮服的宦官正等在門外。
諸葛瞻有些舉措不安,自己是不是應該跪下接旨?
可現代人的自尊卻令他拉不下臉來。
好在那太監給了他臺階,沒讓他跪下接旨。
“武鄉侯,陛下口諭,召您入宮。”
“武鄉侯?”諸葛瞻有些疑惑。
“正是,陛下準備讓您襲爵。”那宦官彎著腰,恭敬的回答道。
諸葛瞻張嘴欲問,但還是就此打住。他不過八歲而已,要是表現的太過早慧,會不會惹人注意?
將腰間的玉佩取下,塞到了宦官的手中:“多謝公公告知,小子有禮了,不知公公怎么稱呼?”
那宦官的臉笑成一朵菊花,嘴上說著這怎么使得,卻將那玉佩塞入袖中。
“我一刑余之人怎得侯爺如此厚待?小的賤名黃皓。”
“原來是黃公公啊!”
諸葛瞻面色如常,心中卻波濤洶涌。面前這死太監就是導致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當太監就好好哄皇帝開心,你非要插手軍國大事作甚?
姜維在外作戰,向后方寫警示信,竟被這死太監無視,還搞些巫婆神漢來裝神弄鬼,以至于成都無兵可用。
蜀漢滅亡前夕,安南將軍霍弋、永安都督閻宇都曾率兵支援成都,可惜還沒等蜀漢援軍抵達成都,劉禪便在大儒譙周的勸說下投降了鄧艾。
要弄死這個死太監嗎?
諸葛瞻的念頭旋起旋滅,董允,姜維都沒弄死他,可見黃皓在劉禪面前多么的受寵。
自己這小身板還是算了吧!
諸葛瞻的腦中思緒萬千,黃皓則喜笑顏開的摩挲著手中的美玉。
等看到巍巍宮閣時,諸葛瞻這才回神,調整好心情,做好面對天子的準備。
此時蜀漢還未衰弱,宮中盡是衛士,手持長戈,看上去很是肅穆。
黃皓領著李安平向殿內走去,諸葛瞻亦步亦趨的跟在他的身后。
“瞻兒,我這苦命的孩兒...”一聲悲切的呼喚傳來,諸葛瞻先是愣神,隨后反應過來,這叫的是自己,抬頭偷瞄了一眼,面前是一身皆黑,穿著錦服,頭戴冠冕的青年胖子。
諸葛瞻意識到面前的胖子正是劉禪,這下不得不跪了。
“小子諸葛瞻拜見陛下。”
“近前來!”
諸葛瞻起身,有些局促的向劉禪走去。
劉禪拉著諸葛瞻的手臂,輕聲問道:“瞻兒可讀過什么書?”
“看過《論語》和《孟子》,正在看《春秋》”
“不錯,不錯。”劉禪點了點頭:“當年相父還為我手抄《春秋》,奈何我生性愚鈍,倒是可以轉贈于你。”
“謝陛下賞賜。”
“黃皓!”
“臣在。”
“將宮中通行腰牌給一塊于瞻兒...”劉禪轉頭回顧諸葛瞻,開口說道:“要不瞻兒你住在宮中吧?朕的長子睿兒和你年歲相仿,你在宮中也有個玩伴。”
諸葛瞻有些為難的說道:“我聽說,孝子都是要為父親守孝三年的。”
劉禪摸了摸下巴,思索道:“你還年幼,正是勉力讀書之時,相父若在,也定是希望你成為國之棟梁。”
“我在東宮時,有郭演長、費文偉、霍紹先、董休昭相伴,時人稱之為太子四友,我希望你也能如他們一樣陪伴在睿兒身邊,做出和相父一樣的功績。”
說這話時,劉禪的神色悲傷,那胖乎乎的大手放在諸葛瞻的頭上輕輕摩挲,好似在回憶著過去。
“小子謹遵圣諭。”
“陛下,臣李邈有旨要奏。”一個中年文官出列,俯身行禮。
劉禪的眼中閃過一絲厭惡:“愛卿請說。”
李邈?諸葛瞻只覺得這個名字有些耳熟,難道這也是青史留名的名臣?
“陛下,大喜啊!”
諸葛瞻的心臟驟停,不可思議的抬頭看向了李邈。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原本安靜的朝廷立刻變得喧囂起來,群臣們竊竊私語,顯然也被李邈的話所震驚到。
諸葛瞻下意識的偷瞄旁邊的劉禪,只見劉禪那身肥肉隨著急促的呼吸而上下起伏,那雙胖手更是緊緊握住,原本和藹的豆豆眼此刻更是冒出兇光,死死的咬住了面前的文士。
李邈,李邈...
就算一開始不知道李邈是何人物,諸葛瞻此刻也想起了他是何方神圣了。
潁川有荀氏八龍,河內有司馬八達,荊州有馬氏五常,益州同樣有李氏三龍。
李朝字偉南,益州別駕。
李邵字永南,益州治中。
還有一個早夭的弟弟,三者并為李氏三龍。
李邈則因性格疏狂,不在此列,但即便如此,他也被任命為益州從事,丞相參軍,加號安漢將軍。
李邈有多狂?
劉備入蜀,攻滅劉璋,他被任命為從事,過元旦時,一起喝酒時,這家伙說:“劉璋認為將軍是宗親肺腑之臣,讓你去討滅張魯,結果張魯沒干掉,你卻反手背刺劉璋,我認為將軍攻占我們益州的行為是不對的!”
李邈這話說得沒問題,劉備在道義上確實不該拿下益州,所以劉備不談道義了。
于是劉備反問道:“既然你知道我做的不對,那你為什么不幫助劉璋呢?”
李邈說:“不是我不敢,是因為我沒這個能力!”
非不敢也,力不足耳。
這話就有些搞笑了。
曹子建有言:“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你要是堅持心中的道義,就該用行動去維護,而非是用言語在這饒舌。
更何況你還接受了劉備的益州從事,真是為了道義,不敢反抗,那退一步棄官而去,隱居山林不行嗎?
大概是因為自覺理虧,畢竟從劉季玉手中奪走益州確實不道德,再加上需要安撫蜀地民心,有司要論罪處決,諸葛亮為其求情,李邈只是受到了貶斥。
作死一次怎夠?
馬謖失街亭,隨后逃亡,向朗收留包庇馬謖,被舉報,也被貶官,并從此不受重用。
李邈這時候又跳出來了。
“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
并不是說打了敗仗就會被處死,蜀漢立國后打的敗仗也不在少數。
馬謖最關鍵的是棄軍而走,后來逃亡時被向朗收留,向朗時任丞相長史,當時蜀漢軍政大權全在丞相府,成都大小官吏得要加個丞相府官職才有實權。
向朗收留馬謖,直接導致其被貶官,其后二十年不受重用,諸葛亮死,他才出任個無實權的光祿卿。
可以想象諸葛亮對馬謖的愛之深,責之切。
李邈為馬謖求情后,失去了諸葛亮的看重,被遣回成都。
而這是李邈的第三次作死。
“大膽!朕的相父豈容你這般小人搬弄口舌!”劉禪憤恨的拿起桌上的竹簡砸去。
劉禪對于諸葛亮這個相父是否有恨不知道,但絕對是有愛的。
權臣自然是令君主警惕的存在,伊尹,霍光都曾有廢立君王之舉。其言其行雖跋扈,但不失為忠臣。伊尹放太康,隨后又立太康為君;霍光廢昌邑王,又立劉病已為帝。
其雖無謀逆之心,但卻有謀逆之實。
廢立君王這是自認為孤家寡人的君王所能接受的嗎?
更不必說后世的野心家,如曹操、孫峻、司馬昭之流,哪個不是自比伊尹,霍光的呢?
但諸葛亮不一樣,他是個純臣,雖手握軍政大權,卻不曾有一絲僭越之舉。
這也是諸葛亮能夠名垂千古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將君王安危寄于一人身上,實在是太過危險了。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
自諸葛亮之后,蜀漢再不設置丞相,之后的蔣琬,費祎,董允,陳袛等皆是錄尚書事。
可李邈實在太過了,劉禪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此刻劉禪的身邊還是群賢畢至,心中雖有束縛感,但讓他去慶祝諸葛亮的死,那也太夸張了。
諸葛瞻同樣做不到漠視此事,諸葛亮是自己的父親,若是旁觀,雖然他只有八歲,但勢必會被人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