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磯上前,拾起八卦云光帕,感嘆道:“若非陛下,妾身不知何日方才能尋回此寶!”
“此寶名為八卦云光帕,上面有坎、離、震、兌之寶,包羅萬象之珍,乃妾身本命之寶,卻不知被這太乙老賊以何等咒法污了,居然失控了。”
帝辛卻又自那豹皮囊中往外掏東西,又掏出不少玉瓶、蓮子,還有不少葫蘆。
法寶祭煉不易,她石磯好歹也踏入了大羅境界,卻不過一個八卦云光帕,一把太阿劍而已。
石磯見到,不由得感慨,這闡教確實豪富,太乙真人不過金仙境界,身家如此豐厚,算上她先前收走哪吒的那兩件法寶,太乙真人居然有十來件法寶。
待她檢查過玉瓶,發現一瓶中居然盛著一顆金坨坨、光燦燦的寶丹,不由得大吃一驚,道:“居然是金丹!九轉金丹!”
她哪里知道,這九轉金丹正是太乙真人為哪吒所備。
只待哪吒剔骨削肉之后,香火金身被其父李靖打碎,便可以此為核心,再以九品金蓮的荷葉、荷花、荷梗作材料,為哪吒再練一副身軀出來。
“此丹乃是丹道傳說!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這丹更有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之能!奈何,只有闡教大掌教太上師伯能煉制,妾身昔年也曾見過,但還是第一遭能入手。”
帝辛卻道:“既然娘娘這么喜歡,那這丹你便拿著,也好琢磨琢磨是如何煉制的。”
“還有這些蓮子,看起來也不凡,娘娘大可全部拿去煉丹。”
石磯娘娘猶豫了片刻,道:“陛下,妾身觀你,尚未成道,這九轉金丹,卻是可助陛下三日成仙!”
“陛下,你吃了罷!九轉金丹哪能看看就能琢磨出丹道玄妙?”
帝辛卻笑道:“娘娘莫要小看朕!朕自有大商絕學,雖未成仙,但普通神仙,哪能和朕相提并論?”
“縱使吞了這九轉金丹,成了仙,于朕又有何益?”
“娘娘在丹道上造詣匪淺,這九轉金丹興許能給你些許靈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煉出的丹藥,豈不是更好?朕也能受益一二!”
帝辛之前問過商太祖,為何他們商王世代先王都不曾踏足仙道修行。
大乙也對帝辛解釋過,大商傳承并不弱于玄門仙道。
成仙對他們商王而言,也存在不可言說的隱患。
成仙于帝辛,并無半點吸引力。
見帝辛如此說道,石磯便同意了,將九轉金丹和其他蓮子、寶藥收了起來。
但卻將那些葫蘆留給了帝辛,道:“陛下,這葫蘆之中,都是靈酒!商人好酒,你且嘗嘗!”
同時,石磯又將七尺紅綾給了帝辛,道:“陛下,這混天綾乃是先前從哪吒手中收取的寶貝,妾身也沒有御使之法,你且看著處置!這太乙老賊的其他寶貝也是,你都拿去吧!”
而此時,太乙真人幽幽轉醒,見自己被捆縛鎮壓,不由得氣道:“石磯、帝辛,你們欺人太甚!”
石磯娘娘道:“太乙,先前與你講理,你便說搬出你闡教教主來壓我,更想借九龍神火罩將我鎮殺,現在,你落入我手,你還敢說我欺人太甚!?”
太乙哈哈大笑:“石磯,你倘若乖乖受死還好,居然膽敢違逆天數!”
帝辛見太乙雖被鎮壓,但依然囂張,道:“太乙,你好歹也是闡教十二金仙,卻占我大商太祖尸身,還唆使哪吒犯下無邊殺孽...”
太乙橫眉,道:“既然你知道吾身乃是你大商太祖尸身,還不速速將吾放出!褻瀆你先祖尸身,你還配當商王么?”
帝辛卻并不迂腐。
太祖之靈都見過,尸身不過是大乙人間遺蛻,現在為太乙所占,他何須敬重。
帝辛轉問石磯娘娘道:“娘娘,可知這太乙是何等法門占據我大商太祖之身的么?”
石磯道:“竊靈之道,我截教并不提倡,少有人研究。但妾身卻曾聽聞,昔年軒轅黃帝有女名作魃,身死之后卻再度復活,擁有赤地千里的神力,借此破了蚩尤的云霧陣法。”
“但也正是因為她神力太強,所行之處,赤地千里,便被稱之為旱魃,為世人所恨,往往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
“旱魃本立下赫赫戰功,卻何以被世人敵視?先前妾身未曾想過其中緣故。”
“但見過太乙唆使哪吒,妾身略有所得。”
“黃帝之師,名作廣成子,乃是闡教十二金仙之首,旱魃之事,多半離不了闡教算計。”
“旱魃之尸,能由死轉活,興許同闡教竊你大商太祖大乙尸身便是類似手段....”
“只是如何將太乙自你大商太祖尸身中驅逐出去,妾身卻想不到辦法!日后,妾身重回碧游宮,必幫你問上一問!”
........
清虛道德真君帶著文殊、普賢,以混元幡挪移空間,不多時,便趕至昆侖。
昆侖號稱萬山之祖,但并非一座山峰,而是兩座,皆是高聳直入三十三重天。
東昆侖乃是玉虛宮所在。
西昆侖卻是王母所掌,故而王母亦稱西王母。
東昆侖乃是闡教禁地,非闡教門人,不得入內。
但西昆侖王母勢力有限,卻允許散修在此修行,諸如度厄真人、陸壓道人俱是西昆侖聲名極盛之輩。
此番失手,三仙雖計劃求燃燈老師相助。
但乾元山陷落,太乙被乙木大陣困住不得逃脫之事,也需向元始天尊匯報。
而要至玉虛宮,需先穿過白玉京。
白玉京正是其名,乃是昆侖白玉建成。
而建這白玉京者卻非仙人,而是人族。
黃帝之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