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亦是三十五里路,雖肩頭雖無重擔,但呂尚怒火依舊難消。
一回到宋家莊,見到在門口迎接他的馬氏,呂尚便劈頭蓋臉的罵道:“娘子,你不賢!恐怕我在家閑著礙你眼,便叫我賣笊籬!”
“我好不容易將笊籬挑到朝歌城,卻交不出入城費,笊籬便被人沒收了!好生丟臉!”
馬氏卻道:“我朝歌城哪里來的入城費?你莫要騙我!說不定是你吃不得辛苦,半途便將笊籬丟了,卻來說什么入城費,來哄騙我!”
宋異人聽得呂尚夫婦吵架,便來勸道:“莫要爭吵!賢弟,你且說說,是何事情?”
呂尚將賣笊籬的經過說了一遍。
宋異人卻道:“賢弟!何須操此心,莫說你夫妻二人,即便是再多幾十口人,為兄也養得起!”
“但朝歌對進城買賣者收取入城費,倒是頭一回聽說,賢弟怕不是遇到了貪腐之輩。”
“這樣罷,為兄倉庫之中,麥子太多,都要生芽了,你且磨成面粉,去賣罷!”
呂尚便又轉行去賣面粉.......
而帝辛收到飛鴿傳書之后,并未回轉朝歌。
他相信,商容坐鎮朝歌,國中暫時不會生亂。
而算算時間,他那兩個兒子,殷郊、殷洪,大抵是被闡教金仙施法,捉去做了徒弟。
闡教手段,他算是領教了。
若依現實模擬所見,他那兩個兒子心念堅定,輕易不會盲從其師之言,叛商從周。
且等等,日后定有父子重逢之機。
倒是北海,決計不能任由局勢再度糜爛下去。
真讓太師聞仲在此地消耗十五載,大商根基就真被動搖了。
見李靖夫婦依舊準備好輜重,便讓他們帶著金吒、木吒、哪吒三員小將先行開撥了。
平定北海之亂,帝辛心中已有腹案。
東海龍王回去之后,聯絡了其他龍王,湊足了一千條蛟龍,讓西海龍王帶著說好的坐騎,一起送給帝辛。
千蛟同至,陣勢浩大。
領著千蛟的,卻是一匹龍馬,神駿之極。
正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烈。
得此坐騎,帝辛極為滿意,設宴款待了西海龍王一番,直至龍王醉酒,方才讓他歸海。
而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帝辛已經令他先去梳理大河水道了。
但那日陪嫁的九十九條蛟龍,近來卻忙于寵幸小母馬。
備好的三千匹小母馬,哪里是九十九條蛟龍寵信得完的。
但現在又來了千條蛟龍,馬兒卻是不夠了!
帝辛大手一揮,令東夷諸地再送萬匹俊美母馬過來,堅決不能厚此薄彼。
這個操作,卻讓西海龍王三太子非常滿意。
年輕龍,還身具天馬血脈,最喜歡的就是小母馬。
龍血上頭,率先便將一百頭最俊美的母馬霸占了,讓其他蛟龍氣惱不已。
將受孕的馬兒留下,讓竇融派人悉心照料,帝辛便以龍馬為坐騎,率東巡隊伍和蛟群、馬群一同上路了。
陳塘關離北海并不算遠,數百里之遙。
但中間有數十個諸侯國。
大商所謂的八百諸侯國,大多諸侯國其實也就一座城池而已。
擁有數座城池的強國并不多,即便是四大伯侯的國度,亦不過十多座城池,遠不能和大商相比。
這便是現實模擬之中,帝辛斬殺東伯侯、南伯侯,囚禁西伯侯,讓四方俱亂,日夜淫亂,依舊能撐幾十年而不倒的關鍵原因。
現在北海已亂,北伯侯崇侯虎對他帝辛忠心耿耿,帝辛依照楊廣記憶碎片,想了一招假道伐虢之計。
北方兩百路諸侯,都反了七十二路,剩下的一百多路諸侯,其實都是隱患。
帝辛先前不放心北伯侯崇侯虎,不曾賜他節鉞,讓他負責平定北海。
反倒是讓大商文臣之首聞太師領兵北伐。
但即便是聞太師,帝辛其實也有所保留。
譬如這北地諸侯,便未曾讓聞太師順手掃滅,一是怕將北地諸侯全部逼反,二則是憂太師聞仲實力膨脹太過。
身為大商之主,帝辛并非庸人,任何時候,都需有制掣之法。
現實模擬之中,即便帝辛倒行逆施,諸地總兵對其依然忠心耿耿。
此次,聞仲大軍雖未能快速剿滅叛軍,但依然占據上風。
而李靖又領了大軍在前,軍容嚴整。
再加上,北地受夏人影響,多以龍蛇為圖騰,大禹之姓姒字,在甲骨文中,便是龍蛇之狀,禹字在甲骨文中亦是蟲形。
帝辛此次率領東巡隊伍,帶著千蛟、萬馬,對北地之民而言,無異于神靈降世。
沿途之民,紛紛叩首,表示臣服。
待帝辛蒞臨北地第一個諸侯國有扈國之時,扈侯率領麾下臣民,出城三十里相迎!
為了答謝有扈國君,帝辛命他率領有扈國精銳同朝堂重臣,隨他一起征伐那七十二路叛軍。
扈侯哪里敢說不是?
帝辛神勇,早就聞名天下。
眼下,他帶著大軍,領著千條蛟龍,好生嚇人。
而帝辛在他點好兵馬啟程之際,又留下數名隨行官員,說幫扈侯輔國。
扈侯含淚答應。
假道伐虢之計,是假借道途,順勢滅國。
但八百諸侯國,并非一時半會所能滅盡,帝辛最終選了滲沙子這套相對溫和的辦法。
國君、重臣、軍隊,都被他一同帶走,他不信他派去的官員掌控不了一個小小的諸侯國。
如此施為,帝辛遇一國,便攏一國之軍,同他一并殺向北海。
因為各國兵馬行進速度不一,大大的拖累了帝辛行軍步伐。
帝辛索性命各國諸侯只留下護衛,其他兵馬都交由黃飛虎統一混編。
作為答謝,帝辛將按照諸侯軍卒數量,贈送不同數量的身懷蛟馬的小母馬。
見到帝辛愿意贈送身懷蛟龍血脈的蛟馬,許多諸侯本就不喜兵事,果斷的從了。
即便是少數刺頭,見大勢如此,也只能認慫。
同時,帝辛令晁田、晁雷兄弟二人帶領一支軍隊,逐一通知其他北地諸侯,需率大軍前來匯合。
待帝辛行至北海,已呈泰山壓頂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