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漢風云(中)
- 渤海小吏
- 3398字
- 2023-03-21 11:10:28
四、難以評判的功績
與大宛簽訂條約后,漢朝的專業相馬團隊在大宛的汗血馬中,挑選了最優良的數十匹駿馬,以及次優良的三千余匹駿馬作為戰爭補償。
不過你可能會問,這么牛的馬,如今的我們怎么沒看見呢?因為它除了服務統治者之外,根本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
在這里,我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真正受戰士們歡迎的軍馬是什么樣子。
先來解釋一下,為啥汗血馬這么受統治者喜歡。因為汗血馬的優點非常突出,有三大項:長得好,跑得快,耐力好。
長得好首先就非常契合統治者高層以及將領們的面子需求。當統治者們騎著一匹像精靈一樣秀美的汗血馬一顛一顛地出現時,那是相當爽。這就好比法拉利矮到你一屁股可以坐到車頂上一樣,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此馬不僅長得好,另外那兩項優點更是直擊統治者們的心窩:跑得快,而且跑得遠。
這就保證了統治者可以隨時完成“超車”,盡顯王者風范,以及更重要的一點:逃跑時,沒有人追得上。要知道,統治者的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正因為這些優點,汗血馬成為上層人士追捧的寵兒,類似于今天的超跑,非常貴,既拉風,又跑得快。
但是,汗血馬有一個巨大的弱點,這個弱點使它無法成為軍馬的標配馬種:太單薄。
這就不適合實戰了,戰士們呼喚的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雖然汗血馬可以遠距離地騎乘,具有強大的速度與耐力,但是它的身形單薄,不抗造,這使得它幾乎無法應用到大規模的騎兵作戰中去。
真正的騎兵作戰中,戰馬的負重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我們在講衛、霍虐匈奴時說到過,騎兵是一種裝備非常多的兵種,尤其是長途奔襲,更需要大量的物資給養。這種能力,是汗血馬不具備的。
另外一點,汗血馬無法進行近身的肉搏戰。
漢軍騎兵之所以牛,在于他的巨大沖擊力。巨大的沖擊力要求戰馬必須壯且穩,才能支撐一場場長戟扎人、馬刀互砍的肉搏;必須皮糙肉厚,才能在受傷率極高的騎兵戰斗中幸存下來。而汗血馬之所以稱為“汗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皮膚薄。
據汗血馬發源地的養馬專家稱,汗血馬之所以稱為“汗血”,是因為它們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后濕,對于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后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所以給人以“汗血”的錯覺。
正因上述兩點,汗血馬并不適合真正作戰的騎兵部隊。
統治者們既不用扛東西、背行李,又不用親自上戰場玩命,當然喜歡汗血馬,但真讓汗血馬去拉貨,它肯定比不過普通的馬匹。比如,后來席卷世界的蒙古馬,就是賣相并不好的矮小粗壯型馬種。
李廣利帶回來的這三千多匹馬,真正到達漢朝國境時,還剩下不到一千匹。不是李廣利不好好伺候,武帝的心頭肉他是不敢不盡心的,他就算不給人吃的,也會保證馬的喂養。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此行路況實在太過于困苦,跨越大漠用的都是駱駝,什么時候也沒見過把馬當作主力的。
前面講到長城的時候我們說過,中原民族看馬來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馬的“排量大”,能吃能拉。這種習性卻被安排走沒吃沒喝的大漠,那真叫遭了罪了。
自然條件太惡劣,不光馬死了一大半,六萬出征的漢軍回來時也僅僅剩下不到一萬人,絕大多數都是非戰斗減員。
武帝投入了空前國力換來的不到一千匹馬,由于上述原因,也并沒有成為剛需主流。再加上如果你想騎乘雄性駿馬的話,需要進行閹割,沒有閹割的成年雄馬是無法被人騎的,很多優秀的戰馬也因此失去了繁殖能力。
如此少量基數的汗血馬,在華夏大地歲月的長河中,被慢慢地淹沒了。
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中,曾經神乎其神地描寫過郭靖的小紅馬是如何神俊,跑起來連歐陽鋒都追不上。在這里我們還是要自豪地說一聲,歐陽鋒一定是虛構的,但小紅馬卻真實地在我國批量存在過。汗血寶馬,并非僅僅是一個傳說。
李廣利終于在舉國之力下立功了,武帝很高興,封李廣利為海西侯,終于圓了對李夫人的承諾。
這場仗從緣起到落幕,活脫脫一場勞民傷財的鬧劇,但它再次產生了難以評估的影響。
這次鬧劇在西域百姓心中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東邊有條“大龍”的氣性太大了。
大宛在西域諸國的西邊,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了,又遠在蔥嶺之外,但大漢仍然使命必達地完成了雖遠必誅。西域各國也因此懾于漢朝的威力,紛紛歸附漢朝。這一次遠征大宛,使遠東的大漢成為西域乃至中東人們心中的傳奇之國。
這種影響一直綿延了幾百年,后來東漢的班超曾經完成過以幾十個人就鎮服西域各國的壯舉。班超的超強個人能力自然沒得說,不過如果沒有祖宗的威名積淀,這種軍事奇跡是很難達成的。而且此一戰,害怕挨打的西域各國開始從心底倒向大漢,中原與西域的來往也更加密切。慢慢地,開始出現民間的各種商隊,穿梭于中亞與中原之間,使東西方的文明開始出現碰撞與交匯。
再到后來,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管轄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正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霍去病打通的河西走廊,為中華民族徹底地拽回了新疆。
都說玩物喪志,武帝為了幾匹馬就弄得整個天下民不聊生,卻也產生了上述難以評估的影響。人家武帝為了玩馬,可也成為新疆那一大片地方的開拓者。
如果從長遠來看,是非功過,真的難說。但從眼前來看,卻是很好說的,史載“貳師將軍征大宛,天下奉其役連年,海內虛耗,天下騷動”。社會的所有彈性基本上已經全部被淹沒了。
武帝還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么,但他卻明顯認為這一套玩法自己還能降得住。
李廣利在此次征大宛得勝后,被武帝從此排到了武將的第一序列。在這里,武帝的主觀因素很重。
人總是愛在之前的成功中捕風捉影,比如武帝這輩子就迷信娘家舅子,總認為自己和舅子搭配,干活兒就不會累。后來,他還布置了三次以李廣利為首的漢匈會戰,但戰績乏善可陳。
國手和票友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他的這位舅爺和先前的帝國榮光衛青比起來,實在是提不上臺面。
說到了匈奴,先來看看匈奴人這二十年都干了啥吧。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最強背景帝伊稚斜單于離開了人世,在他的治下,匈奴成了罐里的金魚,越養越抽抽。
武帝、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對手都是不世出的人物,不是誰都這么倒霉的,有的是昏天黑地卻大享太平的皇帝,只不過恰巧讓伊稚斜攤上了。
伊稚斜單于死后,其子烏維繼位。烏維繼位后很有中興之主的作為,比如轉年就偷渡河西走廊聯絡西羌,打算夾擊漢朝西北的邊郡,重新奪回河西走廊。但西羌很不爭氣,鬧了點動作,隨后就被漢朝第N梯隊的李息(著名的“打醬油”將軍,以武裝“旅游”從不遇敵而出名)所平定。
烏維的小動作算是給武帝提了醒。武帝在平了西羌后,對河西走廊進行了大反擊,然后將河西走廊分為武威、酒泉二郡,又增設了張掖、敦煌二郡。隨后,武帝遷徙罪犯與流民充實河西四郡,又派李廣的孫子李陵,率五千精兵駐防并兼任教官,教當地的百姓騎射自衛。
一整套組合拳下來,等于向周邊不太友好的鄰居們宣稱,我不是搞搞露水情緣就完了的,而是要踏下心來過日子的,都別瞎琢磨了。
公元前105年,烏維單于歲數不大就死了。其子詹師盧被立為單于,因其年少,又被號為“兒單于”。
此時的匈奴,國力日衰。之前我們分析過,游牧民族的最大弱點就是只要被打趴下了,再緩過來就比較費勁。主少國疑的匈奴開始往西北遷徙,逐漸遠離東亞這片傷心地。左賢王部撤至云中以北,右賢王部撤至酒泉、敦煌以北。
燕趙邊境終于在緊張了幾百年后,得到了安寧。
匈奴在傳播著一個信號,惹不起我躲還不行嗎?但樹欲靜,而風是不止的,南邊的那位爺刮了幾十年的沙塵暴,你想躲,就躲得了嗎!
對手是個“兒單于”,武帝是不會放過這個鉆空子的機會的,于是對匈奴內部又展開了兩次離間,卻都失敗了。也因此,匈奴與漢之間的關系再度惡化,已經是“植物人”的匈奴雖然腿腳不利索,但仍然時不時地惡心一下大漢。
武帝決定再度出擊,給予西遷的匈奴以毀滅性打擊。
武帝最后當政的十多年,又北伐了三次匈奴,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李廣利北伐,全部無功而返。
當然,雖然無功卻也談不上什么損失,雙方死傷大抵相當。不過,這三場戰役的過程,可謂風格迥異。
第一戰,大標題“配角搶戲”。
公元前99年夏,武帝打算掃滅遠遷到天山的匈奴右賢王部,鞏固對西域的控制。結果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主力先勝后敗,先是在天山腳下大破右賢王部,但在回軍時被趕過來增援的匈奴主力截擊,大敗而歸,損失十之六七。一出一進,李廣利算是“慘平”匈奴。
靠著高水平戰法,拿著高科技武裝,李廣利僅僅能和“打剩下的匈奴”打個平手,他和前面“帝國雙璧”的差距也就體現出來了。
在這次乏善可陳的漢匈會戰中,有一個小將意外地成為萬眾焦點。他惹來的巨大爭議,極其驚險地差點毀掉了華夏歷史上千年的珍貴篇幅!
太史公,到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