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子牙演義
- 馬光復
- 3字
- 2023-03-16 14:42:25
第一回
天尊師徒論天下 呂尚父子述家世
有人說:莽莽昆侖山,處處有神仙。
此話有理,也無理。昆侖山莽莽蒼蒼,橫貫中華大地的西部,高處近日連月,瓊雪冰川;低處叢林似海,奇峰異洞。這樣的奇境妙地,怎會沒有神仙?
這人間真有神仙?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因為人類的文明智慧有個發展過程。早期,人們對事物本質與自然規律欠缺認識,自然就用“神仙”觀點去解釋那些未知的事物。說沒有神仙,那是歷代人有了不同的科學知識,可以用科學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于是說:人間哪里有什么神仙!
如果說,我們只是把那些知識淵博的先知先覺、智者學人當成神仙的話,那自然另當別論了。
另外,我們也不要把昆侖山與現實世界的那座昆侖山等同起來。因為,在古人心目中,還有一座想象的、浮于幻夢中的昆侖山。《史記》說:“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此為西昆侖。還有東南方的昆侖,《水經注》說:“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
因此,古人說:“高山皆得名之。”
既然,高山都有可能叫昆侖山,那我們現在所講的昆侖山只是指處于中原大地的那座奇峰連綿而又山清水秀的山。這山的中心部分是蓮花山。蓮花山山體高聳,直插云霄。它的頂部分出枝杈,像一瓣瓣蓮花花瓣,煞是壯觀。
在這朵形似蓮花的花蕊的那個部分,有一處山洞。山洞洞口呈方形,兩側石柱對稱,石柱上仿佛有兩條巨龍攀緣。進入洞門,即是大廳。大廳里并不陰暗,幾縷從山縫窟隙射進的陽光,仿佛幾條光柱斜臥在空中,更顯出大廳的肅穆和神秘。大廳后的石屏風擋住了深不可測的穴道,一股股鉆入骨髓的冷風不時地“嗖嗖”吹過。
這就是昆侖山最有名的玉虛宮。
玉虛宮主人名叫元始天尊。元始天尊生于何年何地,誰也說不清楚。他鶴發童顏,白眉白須,是一個地道的仙翁神叟。但如若轉過身去,戴上帽子,只看他那副筋骨,又都會說他是個小伙子!
有人曾試探著詢問元始天尊:“天尊師父,敢問您今年高壽?”
元始天尊哈哈一笑,反問:“你是問我的年齡?”
“是。”
天尊點點頭,微微閉上雙眼,不快不慢地答道:“若問我年齡,我也說不清。生死交錯在,無年亦無齡。”
于是,人們就紛紛猜測:有人說,天尊已經五百歲啦;有人說,他何止五百,起碼也有一千二百歲;還有人說,他三千多歲了……
元始天尊有許多徒弟。他教徒弟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對待人生、如何處世為人、如何分辨丑惡、如何評說自己。
天近傍晚,火熱火熱的太陽漸漸西沉,時隱時現在西邊的山峰之間。西邊天空散布著淡淡的灰黑與白色的云,云在陽光的照射下,變成了極富層次的如錦緞織就的風景畫,幅幅均鑲著華麗的金邊。那陽光透過云朵,射向遠處,成了誘人遐思的晚霞。
元始天尊打坐在狀似蓮花的座臺上,當晚霞突然透過側壁的一個孔洞射進宮中時,他的眼睛睜開了。他稍一收腹,深深吸了一口氣,并將其送入丹田,然后輕輕說了聲:“起!”
只聽“嗖”的一聲,天尊騰空躍起,仿佛在空中翻了一個跟頭,眨眼間,他已離開蓮花座臺,站在了洞門外。
玉虛宮外,斜陽夕照,美極了!
左邊是茫茫云海,那云海是萬丈淵谷中的云霧的結合物,在淵谷中如同萬馬奔騰的大海。云海的對面是一座座直插云霄的山峰。山峰狀態各異,有的如同尖刀,有的猶似寶劍,有的狀如春筍,有的像朵荷花。右邊是蓮花峰的一處峽谷,一掛瀑布自上而下懸在綠茵茵的山體上,如同白綢在空中飄曳。瀑布的落地聲與水流的撞擊聲,匯成了萬馬奔騰的聲響。
玉虛宮的正前方是一塊幾十丈見方的石臺,臺的周圍是在山縫中生長出來的一株株桃樹、李樹和杏樹。桃樹上結滿了散發著誘人香味兒的大蜜桃。
元始天尊走到桃樹前,望著那一只只已經熟了的桃子,說道:“桃、淘、咷、陶。”
話音剛落,他猛地轉過身,對著峽谷深處喊:“賊頭賊腦,偷看什么?你過來!”
峽谷口處有一塊巨石,從巨石后跳出一個人來,個子不很高,卻十分健壯,那寬肩厚胸,猶如一堵墻。令人驚奇的,是此人的頭。那頭向左側歪著,下巴頦幾乎是在左肩頭的上方。原來,此人是個歪脖兒!
歪脖兒一縱雙腿,跳到元始天尊面前,左腿一跪,說:“徒弟申公豹拜見師父。”
元始天尊問:“申公豹,你不在豹洞練功,到這里窺視我,是何意圖?”
歪脖兒原來是天尊的徒弟,名叫申公豹。申公豹眼珠兒滴溜溜一轉,說:“師父容稟。徒弟近聞天下大亂,東有東夷,西有岐山周族,各路諸侯蠢蠢欲動,天下不安,天子紂王尋求賢才,弟子有意下山,助紂王一臂之力,安定天下。只是意猶未定,不敢貿然稟報師父。今見師父望桃興嘆,窺視于此,望師父原諒!”
元始天尊微微點頭,問:“你可聽到我的話語?”
申公豹答:“聽到了。我聽師父念了四個字‘桃、淘、咷、陶’。只是不解其意,還望師父教誨!”
元始天尊想了一想,說:“你可知你師兄姜子牙現在何處?”
申公豹皺皺眉頭,答道:“聽說又到山下去了解民情去了。哼,什么了解民情,明明是——”說到這兒,申公豹打住了。
元始天尊問:“為何話講半句?”
申公豹狡黠地一笑,說:“不是徒兒講半句話,是徒兒不敢講了。講了,師父又會怪罪于我,說我背后講師兄壞話。”
元始天尊說:“我何時怪罪過你!”
申公豹說:“師父忘了。前些日子,我說姜子牙偷穿徒兒鞋子,師父怪我冤枉了他。”
元始天尊說:“鞋子之事,姜子牙從你處拿去,事前未曾給你打過招呼,是他的疏忽。但拿鞋子之事,我與南極仙翁是知道的。南極仙翁的一個徒弟有事下山,沒有鞋穿,派姜子牙去向你借,恰巧你不在山洞,事后又忘了告知于你,這你不能責怪師兄,若怪,就責怪師父我和南極仙翁好了。”
申公豹嘆了口氣,說:“嗐,反正師父總是向著姜子牙說話。不過既然師父說讓我把話講完,我就如實講來,姜子牙下山所謂了解民情,我覺得,這是他不想跟師父練功修行了。一句話,他凡心不死,修煉不誠,當然也難成大器。”
元始天尊聽后,哈哈笑了,說:“你說的也許不錯。不過,我只同意你前一半的話,那就是你師兄確實心不在山、神不在仙,人間世界在他心中并未抹去。你后一半話,我不同意。什么叫大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人才。干一行,精一行,精于此道者,即為大器。話說回來,要下山的,并非姜子牙一人,你不也是口口聲聲要去幫助紂王嗎!”
元始天尊的這一番話,說得申公豹臉一陣紅一陣白,他不好意思地說:“總之,師父總是向著師兄說話。”
元始天尊搖搖頭說:“不,不。天有天理,人有人情。白天黑夜,黑暗光明。向與不向,心中有秤。好了,你去為師父摘下兩個熟透的桃兒。”
申公豹說聲“遵命”,便跳到桃樹跟前。他左看右看,選了一個黃中泛紅的桃兒,伸手去摘。很怪,那桃兒像粘在枝兒上一樣,硬是摘不下來。
奇怪!申公豹用兩只手去摘,仍是摘不下來。有心扭斷那掛桃的樹枝,可又怕師父怪罪。
元始天尊走上前來,說:“還是我來吧。”說罷,伸出一只手,只輕輕一摘,桃兒就落進天尊手中。
元始天尊將那鮮靈靈散發著一股誘人香味兒的桃兒放在掌心,不住地贊嘆道:“這桃不同一般。傳說王母娘娘有蟠桃盛會,請各路神仙共享,講得美妙極了。人們都說,我也是被邀請的嘉賓,因為吃了蟠桃,所以長生不老。其實呢,我哪里被邀過!我說我沒有被邀請去享用蟠桃,你們總是不信,說是天尊不肯泄露天機。唉,人一入了迷,就解脫不出來了。要說蟠桃,我種的這個就是蟠桃。它依山傍水,吸天下之精氣,汲山石之精髓,當然非同凡物。”
元始天尊說到這兒,忽然抬起頭,側耳傾聽,問:“申公豹,可曾聽到腳步之聲?”
申公豹搖頭說:“未曾聽到。”
元始天尊說:“說雨來雨,說雷來雷。你師兄姜子牙來了。你登上山石遠看東北方。”
申公豹完全相信師父的判斷。因為他知道,元始天尊每日修煉氣功,那雙目能看到百尺外的蚊蟲,那雙耳能聽見幾里外的腳步聲,還能分辨出不同的步幅和輕重。
申公豹一聳雙腳,“嗖”地騰空躍起,跳到山石半腰,從山峰縫隙中望去,果然看到師兄姜子牙正快步走來。
姜子牙三十二歲上山拜元始天尊為師,學道,學天文,學地理,學兵法,學武藝,轉眼間二十年了。
姜子牙,本姓姜。說起這姜姓,可有個來頭。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姜子牙從東北部的朝歌來到西部渭水,垂釣于磻溪,終于等來了周文王姬昌的賞識,為周朝的興起出了大力,其原因是他對紂王的無道不滿。這當然不假,但是還有一層原因,似乎人們并未提到,這就是,姜子牙的祖先與西周姬家有著親緣關系。
姜子牙七歲的時候,他父親姜臺豆曾經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古代,但卻與他們姜家有關。
姜臺豆經營著三十多畝桑田,那桑樹長得十分繁茂。天色將晚,耕作完畢,他攜著姜子牙的哥哥歸來。母親呼喚姜子牙:“尚兒,打水給爹爹、哥哥洗臉。”
姜尚十分聽話,答應著,用一個碩大的瓦盆端來了清水。就在洗罷臉等待母親做晚飯的這一間隙,父親坐在一棵長滿桑葚的樹下,問:“尚兒,今天是否有人欺負你?”
姜子牙點點頭答:“是。”
“誰欺負你?”哥哥問。
“仍是呂仁悔的兒子。”姜子牙說。
父親皺著眉頭,問:“他講些什么?”
姜子牙想起白天受人辱罵,并且挨了一頓打,不由含著眼淚嗚咽著說:“他先是罵我桑蟲子,一家種桑沒出息。然后又說他爹早晚要收了我們的桑田。他用土塊打我,又用唾沫吐我,我忍無可忍,與他動了手腳。正在這時,呂仁悔帶著幾個衙役從旁路過,反咬一口,說我欺負他的兒子,讓衙役打了我一頓。”
姜臺豆聽后,雙手握拳,說:“可惡!可惡!小人得志,顛倒黑白。你可知道,這里的大片土地原本都是封給我們家族的?”
姜子牙吃驚地問:“真的如此?”
姜臺豆點頭說:“一點不假。說來話長啊!”
接著,父親滿懷激情地講道:“很久很久以前,在大西北有兩條大河。一條大河名叫姬水,一條大河名叫姜水。在這兩條河的附近生息著兩個部族,即姬族人和姜族人。后來,二族又各自出現了首領。姬族人的那個首領名字叫黃帝;姜族人的那個首領名字叫炎帝。”
姜子牙是個聰明的孩子,聽到這兒,問:“爹爹,您是不是說,我們姜家是炎帝的子孫后代?”
姜臺豆說:“是的,你說得對。聽我繼續講下去。”
黃帝和炎帝率領各自的人馬不斷擴大地域。黃帝沿著偏北的路線東渡黃河,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一直走到北部富饒的地帶。炎帝呢,率領自己的部族稍稍向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了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
后來,他們又各自建立了都城。炎帝的建在曲阜(今山東曲阜),黃帝的建在新鄭(今河南新鄭)。
炎帝和黃帝很能干,在他們管轄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這時,在南方有一伙人,首領名叫蚩尤。他十分勇猛,率領部下不斷侵擾周圍部族,也侵占了炎帝的地盤。他們搶掠屠殺,無惡不作,百姓叫苦連天。炎帝為了保衛土地,起兵抵抗,無奈蚩尤十分強悍,又有力敵萬夫的勇將夸父輔助。他們發明了銅刀,鋒利無比。每次交戰,蚩尤總是身披斑斕虎皮,頭戴雙角銅盔,手執銅刀,宛如兇神惡煞。炎帝兵士用的多是石刀石斧,不消幾合,就被殺得大敗。炎帝無奈,只好將國都遷到涿鹿(今河北涿鹿)。炎帝聯合了周圍部落一齊向黃帝求救,黃帝慷慨應允,率兵士前來支援。
人們對黃帝說:“打敗蚩尤,絕非易事,望大王三思。那蚩尤的兵士個個手執利刃,獸身妖面,別說交鋒打仗,光嚇就嚇死人了!”
黃帝深入了解情況后,對眾人說:“大家無須害怕。那蚩尤與兵士并非獸身妖面,他們只是戴面具、穿獸衣罷了。他們的兵器確實厲害,但也不是沒有對策。我們只要不畏縮、不后退,團結起來,是一定會打敗他的。”
黃帝與炎帝商議,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捕獲了許多熊、羆、虎、豹等猛獸,把它們囚禁起來。然后精選了一些膽大心細的兵士訓練那些野獸。幾個月以后,那些野獸居然能聽從人們發出的信號,沖鋒陷陣了。
一切準備停當,黃帝便調集軍隊,帶了猛獸,在阪泉擺開了陣勢。那些猛獸就埋伏在附近的森林中。
黃帝發出挑戰。蚩尤早先連連得勝,根本不把黃帝放在眼里,便帶了夸父,出來迎戰。
蚩尤來到陣前,大聲呼喊:“來者可是有熊氏黃帝?”
黃帝答道:“正是本人。你侵擾別族百姓,為非作歹,令人痛恨。我勸你改邪歸正,退回你的屬地。不然,我們將殺得你有來無回!”
蚩尤見黃帝高聲斥責,早就大怒,便命令部下:“沖上去。我的將士,發揮手中神刀的威力,跟隨夸父去活捉他們的首領!”
霎時,戰地上響起了令人心驚膽戰的奇特的吶喊聲。喊聲中,蚩尤的部隊在夸父的率領下如同洪水一樣,沖向黃帝的陣地。黃帝的部下看到蚩尤兵將個個相貌猙獰、裝束詭異,本來就有幾分畏懼,所以才一交戰,就紛紛敗退。
黃帝心中有數,看到兵敗,也不阻攔。蚩尤看到黃帝兵敗,哈哈大笑,不由放開喉嚨高喊:“哈哈哈哈,瞧吧,他們兵敗了!沖上去,殺死他們,一個也不要放掉!”
蚩尤指揮全軍奮力追趕。追到藏有猛獸的樹林時,黃帝下令:“眾將士躲入林中,放出猛獸!”
一聲信號,黃帝部下的勇將應龍驅趕著無數只猛獸沖出森林,直撲蚩尤的軍隊。那些經過馴服的虎、豹、熊、羆,前后整齊,進退有序,張牙舞爪,咆哮著,吼叫著,見了蚩尤的兵將就咬。沖在前頭的蚩尤的兵士一個個被咬死咬傷,大軍剎那間亂了陣腳,呼啦啦往后退去。這時,黃帝又命令:“勇士們,沖上去,打敗蚩尤軍!”
炎帝也命令部隊:“蚩尤不可怕,他們已經逃跑了!沖上去,消滅他們,報仇雪恨!”
各路人馬一齊向蚩尤部隊沖殺過去,蚩尤見大勢已去,只好招集殘兵,后退到一處山谷中。第二天,不到拂曉,忽然大雨傾盆。大雨過后,滿天霧瘴,竟然伸手不見五指。
有些心有余悸的黃帝兵士傳言說:“不好啦,蚩尤使了妖術,大霧迷蒙,他要偷襲我們啦!”
妖術是假,偷襲是真。蚩尤確實抓住了這一機會,傾巢出動,偷襲黃帝部隊。大霧中,蚩尤憑借熟悉地勢,東闖西撞,企圖沖亂黃帝部隊。黃帝卻并不慌亂,他說:“不要亂,我發明了指南車,我們不會迷失方向。各路將士,聽我調動。”
幾經追趕,兩軍主力在涿鹿相遇。拼殺開始了,殺聲震天,黃帝與炎帝的部隊越戰越勇。蚩尤見軍心渙散,只好沖出重圍,落荒而逃。不知跑了多少路,到了中冀地方,被黃帝與炎帝的部隊追上、包圍。炎帝對黃帝說:“蚩尤雖為非作歹,但他豪爽,敢作敢為,不懼困難。若能招降,他只要改邪歸正,我們便當重用。”
黃帝點頭說:“你說得很對,但愿如此!”
于是,炎帝喊話說:“蚩尤聽著,你若改過,我們歡迎你歸降。希望你能三思!”
蚩尤聽后,哈哈大笑,說:“我已三思,蚩尤寧死不降!”說罷,他扔掉武器,猛地撞向山石,頓時腦漿迸飛,一命歸天。那山石被撞得坍塌下來,埋葬了他的尸體。
…………
姜子牙聽父親講到這里,眼眶里含著熱淚,輕聲問:“爹爹,您是說蚩尤死了?”
姜臺豆答道:“死了。死得悲壯!”
姜子牙嘆了口氣,說:“他要能改過自新就好了。”
姜臺豆也嘆了口氣,說:“是呀是呀。我講的故事的要點是,自從炎黃兩帝打敗了蚩尤后,就平定了東到東海、南到長江、西到崆峒(今甘肅)、北到山戎的大片地方。他們將有功之臣派封各地,炎帝派了姜氏來到呂地,這姜氏就是我們的祖先。這呂地原是我們宗族的封地啊!”
姜子牙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爹爹在我的名冊上有時寫成呂尚就是這個原因。那為什么,現在我們只剩下了幾十畝桑田,這大片地方要歸呂仁悔管轄了呢?”
姜臺豆臉上流露出一絲悲哀,緩慢地說:“這怪你爺爺無能,又犯了王法,封地才被人奪去。”
這時,姜子牙的哥哥插嘴問:“爹,我聽說西部岐山的周族人這些年已發達起來。周族人是堯帝、舜帝時周棄的后代,姓姬。這棄的母親也姓姜。”
這是姜子牙第一次聽說,在西部岐山有周原土地,周原上居住著周族人,而周族人的始祖母也姓姜。
姜臺豆想了一想,點著頭說:“的確如此。據說,棄的母親姜嫄是有邰氏的女兒,有邰氏居住在武功一帶(今陜西武功)。有一天,姜嫄打扮得漂漂亮亮,到野外游玩。忽然,她看見地上有一個挺大挺大的腳印。她很好奇,就將自己的腳也踏在那腳印上,比比誰大誰小。當然那腳印比她的腳大多了。就在她的腳踩上那腳印的時候,只覺得心頭一熱,頭也有些發暈。她急忙收回腳,跑回家中。從此,她覺得自己的身子起了變化,肚子漸漸大了起來,原來她懷了身孕。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姜嫄覺得這個孩子來歷不明,就將他丟棄在小巷口。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竟有牛羊去喂那小孩兒奶吃。姜嫄再把那孩子丟棄到叢林中。恰巧有人去叢林砍柴,就將那孩子拾了回來,還給了她。姜嫄嘆了口氣,又感到十分驚奇。她又試著把這孩子丟棄在冰凍的河面上,這回,她想,孩子必死無疑。過了幾天,她去巡視,卻見一只大鳥將翅膀墊在孩子身體底下,還喂他食吃。大鳥見姜嫄走來,猛地飛了起來。那孩子‘哇哇’地哭著,伸著小手,讓她抱。姜嫄見了此景此情,心中不忍,便抱起了本想拋棄的兒子,痛哭起來。她決心養下這個孩子,并且給他起名叫棄。這棄從小就喜歡種麻、種莊稼,耕耘田地。后來,堯和舜都十分重視他,讓他負責天下的農作物耕種,人們叫他后稷。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
父親講的故事娓娓動聽,姜子牙聽得入了神,不由連聲說:“啊!真有趣,真有趣!我知道了,我們姓姜,我們姜家有那么多故事——爹,再講一個,再講一個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