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一本書讀完36本投資學名著作者名: 程劍鋒本章字數: 5780字更新時間: 2023-03-16 14:47:06
01 《漫步華爾街》 伯頓·馬爾基爾
用“隨機漫步”的投資方法讓自己的收益穩步增長
名著導讀
《漫步華爾街》全書名為《漫步華爾街:股市歷久彌新的成功投資策略》。它不僅是一部投資學經典著作,還是一部與時俱進的暢銷書。該書作者伯頓·馬爾基爾是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同時也是成功的個人投資者。
《漫步華爾街》首次出版是在1973年,出版后引起巨大轟動,成為繼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經典之作《聰明的投資者》之后最暢銷的股票投資書籍,被視為幾十年來最經典的金融投資入門讀物。該書至今已經過十次修訂,熱銷四十多年仍經久不衰。事實證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漫步華爾街》是世界證券投資界最暢銷的著作之一。
《漫步華爾街》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為一個無懈可擊的整體,以生動詼諧、淺顯易懂的語言娓娓道出投資的真諦和成功的秘訣。閱讀本書你不僅將學會分析股票、債券的潛在收益,而且將學會分析其他投資機會的潛在收益,包括貨幣市場、房地產、保險、黃金、收藏品,等等。作為一本實用性極強的投資指南,它講述了各種投資策略和金融工具,并透過歷史事件提出了存在的所有問題和現象,對包括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的諸多方法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詳細介紹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不僅如此,作者伯頓·馬爾基爾還提出了新穎的觀點:只要普通投資者采取“購買并持有”的戰略,投資于指數基金,就可以獲得安全、穩定的長期回報,并輕而易舉地擊敗大多數機構投資者。
作為個人投資者,如果你害怕冒險,想在股市中規避風險,那么《漫步華爾街》你值得擁有,因為它可以說是個人投資者的“指南針”。伯頓·馬爾基爾在這本書里審視了個人與家庭的金融投資策略,提出了一個很獨特的觀點:一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年齡和收入。經驗表明,股市里的風險隨著投資期的增長而遞減,因此,金融投資策略確實與年齡和收入有關。該書專門開辟出一章“生命周期投資指南”,它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投資者提出了不同的投資策略,閱讀這些相當于你免費聘請了一位高明的私人投資顧問。
《漫步華爾街》被亞馬遜網上書店評為2001年度的最佳暢銷書籍。作為“復習課程”,該書還被列為美國MBA學生的必讀教學參考書籍。
在過去50年間,關于投資方面的好書至多也不過五六本,《漫步華爾街》無疑應列入此類經典之作。
——《福布斯》
這是一本為成千上萬投資者所青睞的傳世之作……自從首次問世以來一直頗受好評……甚至在你把它作為復習課程來閱讀時仍舊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本書創見頻出、不落窠臼而又資料翔實,它將為投資者在險象環生的華爾街上引路導航,并教會你如何在職業投資者自己的舞臺上將他們擊倒,并進一步使我們明白:為什么隨機選擇的分散投資組合可以與專家們精挑細選的投資組合相匹敵!
——《芝加哥論壇報》
當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齡和我的兒子到了21歲時,我就送一本馬爾基爾的書給他們看。
——保羅·薩繆爾森
理論精讀
1.投資指數基金——懶人投資法
在《漫步華爾街》一書中,馬爾基爾堅信指數基金擁有最終優勢,這也是馬爾基爾投資策略的核心。對于那些每月只有幾百元或數千元做基金定投的中小散戶來說,這種投資觀點既簡單又實用,它將在保證收益的前提下將風險最小化。
如今很多投資者為了獲得高收益,都建立了復雜的投資組合:基金、股票、黃金、外匯……但是往往越復雜的投資組合,也越容易產生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投資者又不得不搜集和閱讀相關信息資訊,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來了解股市。而讀過《漫步華爾街》后投資者就會發現,有一種產品可以大大簡化你的投資組合,省時省力,而且不損害你的利益。這種產品在全球股票和債券市場上僅占據10%左右的份額,但它深刻改變了金融界的狀況,也改善了無數投資者的投資狀況——這種產品就是指數基金。
馬爾基爾研究表明:基金盈利往往多于個人投資者市場盈利,對于投資者來說,在將核心資金安全投入指數基金中后,可以再抽出一部分資金自由支配。
馬爾基爾指出:“指數基金的優勢何在?一般而言,指數基金帶給投資人的收益率要高于職業經理人兩個百分點。它之所以能有這樣的過人表現,有兩點至關重要:管理費用和交易成本。公開發行的指數基金,其管理費用一般為20個基點(0.2個百分點),而同為公開發行的共同基金,每年花去的管理費用竟高達150個基點;而且,指數基金僅在必要時才進行買賣,相形之下,活躍的共同基金的換手率普遍維持在100%,更高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指數基金分散化的特性排除了巨虧的可能,但與此同時,也肯定使你失去了暴富的機會。許多華爾街的評論家就此認為投資指數基金實為庸人之舉。然而,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較之于共同基金,指數基金帶給了投資者更高的回報,而前者由于名目繁多的投資咨詢費和高不可攀的換手率,只能甘居人后。”
對于中小散戶投資者而言,指數基金是一種相對簡單易懂的投資工具,漲跌一目了然。然而,由于指數基金通常要求保持90%以上的高股票投資比例,投資管理人不能根據對市場時機的判斷主動調整倉位。在市場持續上漲階段,指數基金的整體表現就會較好,但在市場持續下跌期間,由于無法主動減倉,也會跌得更多。
基于這樣的風險預判,選擇一個好的方式來投資指數基金就顯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如果貿然進行波段操作,很容易將“低買高賣”做成“高買低賣”。那么應該采取何種方式投資指數基金呢?基金定投應該是較好的選擇之一。
基金定投是指投資者以固定的金額按固定的頻率(如每月)投資指數基金的方式,這種方式相當于分批買入,等于是把錢分成幾十、上百批入場,分散了投資時點的風險,使投資變得相當穩健。由于股市短期走勢很難預測,定投雖不能保證每次都買在低點,但長期平均下來成本較低,只要找一個相對好的時機賣出基金,獲利的機會就很大。此外由于基金定投投資起點低、手續簡便,因此成為一種常見的指數基金投資方式。
2.投資組合理論——風險最小化
馬爾基爾說:“把一只猴子的雙眼蒙上后,讓它向報紙的金融版擲飛鏢而選中的投資組合,和那些專家小心謹慎選擇的投資組合相比,贏利性可能一樣高。”
投資組合理論建立的前提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厭惡風險,都想得到高收益和有保證的投資結果。而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就是告訴投資者如何將股票納入投資組合,以便與尋求的收益相對應的風險盡可能實現最小化。
馬爾基爾指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認為)無論如何,多樣化策略總是可以產生降低風險的好處,而并不在乎哪個市場表現得更好。只要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未達到完全同步關系,投資者就可以從國際性多樣化中確保自己的收益。”
但是多樣化投資方面的難題在于,大多數企業的收益狀況在相當大程度上具有同向變動性。因為企業的盈利狀況并非總是完全獨立變動,所以投資于多樣化股票組合很可能不比只投資于一兩只單個證券風險要小。
但是《漫步華爾街》告訴我們,選擇理性的投資組合可以避免部分風險。作者列舉了許多國家股市變動的例子,對投資風險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投資組合中可以包括外國的多只股票等。但擁有較多的股票,收益會被漲幅較小的股票拖后腿,使得收益被削平,其所說的多少只股票,哪個國家的股票等似乎缺少依據。而對于中小散戶投資者來說,目前國內股市股價波動大,還是應該集中精力選擇業績優良、質地好、管理規范的公司耐心長期持有,收益會更有保障。
3.生命周期投資指南——投資五原則
股市歷史證明,也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那就是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要準確無誤地預測股市的動態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馬爾基爾認為風險與收益總是相伴而生,股市競爭是公眾的博弈行動,他在“生命周期投資”中提出了投資五原則,普通投資者或許能從中獲得啟迪。
(1)風險和收益密切相關。俗話說,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二者息息相關。
(2)持有資產的期限長短決定普通股和債券的風險。投資收益率具有不穩定性,買進賣出的價格也不能保證是最優價格,所以延長持有資產的期限可以大大降低風險。
(3)定投可以作為降低投資風險的方法。馬爾基爾說過:“最嚴重的市場恐慌與最病態的投機性暴漲一樣,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無論在過去看來前景如何黯淡,到頭來情況通常都會更好。”
(4)投資組合中資產類別權重的調整可以降低風險。舉個例子:今年你選擇了60%股票和40%債券的基金配置,如果短期股市大漲,股票基金權重增加,此時為了使兩者權重比例重新回到原本確認為適合自己的投資比例,你可以賣出一部分股票基金,買入部分債券基金。
(5)根據實際的經濟狀況來應對投資風險。馬爾基爾建議投資者,在不同的年齡段里,根據不同的賺錢能力選擇不同的投資品種。
4.磐石理論——內在價值投資
《漫步華爾街》中所提到的磐石理論認為,無論是普通股股票還是不動產,每一種投資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可以通過對現狀和未來前景的細致分析獲得。為了讓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其理論內涵,我們不妨以普通股股票為例來說明:磐石理論強調股票的價值應該基于公司以股利形式所分配的未來盈余——目前的股利愈多、成長率愈高,股票就愈有價值。
威廉姆斯在《投資價值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計算股票內在價值的公式,并且他還巧妙地耍了個小聰明,在計算過程中引入了“貼現”這一概念。威廉姆斯指出,股票的真實價值等于該股票未來所有股息的現值(貼現值)。因此威廉姆斯建議投資者將以后收到的錢“貼現”,久而久之,“貼現”這個術語便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它已成為投資中的通俗用語。
磐石理論認為,股票的價值等于投資者預期從股票中所獲全部現金回報的現值。“現值”表明馬上到手的現金不同于預期未來得到的現金,因為后者必須要“貼現”。到手的錢的價值往往高于所有的未來收入,因為現有資金會為你賺取利息。
5.有效市場假說——理性預期理論
馬爾基爾認為:“有效市場理論解釋了為什么‘隨機游走’可能是合理的,它認為股票市場能夠針對新的信息進行迅速、充分的調整,以至于沒有人可以用一種更加高明的方式來預言未來市場的走勢。因為每一個職業投資者的行動,每一只股票的價格都迅速地反映著市場上每一個可以得到的信息。因此,挑選到出類拔萃的股票或是把握到市場運行脈搏的機會是平等的,從預測能力上看,你的、類人猿的、經紀人的,甚至是我的,從本質上說是沒什么差別的。”
“有效市場假說”起源于20世紀初,這個假說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國數學家,他把統計分析的方法應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發現其波動的數學期望值總是為零。
“有效市場假說”包含以下三個要點:
(1)市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每天對股票進行理性分析與嚴格監控,以公司未來的獲利性來評價公司的股票價格,并將未來價值折算成現在價值,嚴格謹慎地進行研究與取舍。
(2)股民供求的平衡體現在股票價格的波動上。即認為股價被高估的人與認為股價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如果二者不持平,會立即買進或賣出達到平衡。
(3)股票價格可以反映出該資產的經營狀況。當該資產放出利好消息時,股票價格會漲高,反之,則會下跌,當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消息時,說明股票價格已經漲停或跌停了。
不過,“有效市場假說”只是一種理論假說,并非每個人總是理性和正確的,也并非所有信息都能起作用。
6.行為金融學——非理性交易教訓
馬爾基爾認為市場價格極不精確,價格過度反應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不是例外。而且,人們的行為與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著系統性偏差;投資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行為金融學進一步斷言可以量化這些非理性行為,或對這些非理性行為進行分類。大致說來,有四種因素使非理性行為得以存在,這些因素是過度自信、判斷偏差、羊群效應、損失厭惡。
(1)過度自信。認知心理學研究者已經證實,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形下作判斷時會有一些方面與理性產生系統性偏離。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種是人們往往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對未來的評估過于樂觀。很多個人投資者錯誤地確信自己能夠戰勝市場,結果就是他們會過度投機、過度交易。
人們傾向于將好的結果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辯解說不好的結果是由不尋常的外部事件造成的。兩三次成功的趣聞逸事總是比一般的過去經歷更能讓我們心動。事后諸葛亮式的聰明會使人們的自信心更加膨脹,并讓錯覺潛滋暗長。
(2)判斷偏差。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投資者,他們確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資結果。這一點在圖表分析師(技術派)中尤為明顯,他們深信通過查看過去的股價就能預測未來。
(3)羊群效應。研究表明,一般來說,群體做出的決策往往比個體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并且各種不同的觀點都被考慮周到,那么群體進行的有根有據的討論會優化決策過程。
群體中的個體有時會相互影響,從而更加相信某個不正確的觀點是正確的,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便是,個人投資者千萬要避免被群體行為沖昏頭腦。
(4)損失厭惡。投資者有一個明顯的處理股票的傾向,即賣掉賺錢的股票而抱牢賠錢的股票不賣。賣掉已經上漲的股票使投資者實現利潤,也使他們建立自信。如果拋售賠錢的股票,他們會招致損失,產生懊悔的痛苦情緒。
趣味延展
身為學院派人士,馬爾基爾非常討厭那些以預測市場為生的技術分析專家,但是為了教授學生他不得不耐著性子批判性地研究技術理論。
馬爾基爾在評價技術分析派時,語言極其辛辣:“股市歷史表明,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要準確無誤地預測股市的動態變化是幾乎不可能的。股市競爭是公眾的博弈行動,挖空心思地猜測變化無常的公眾反應是個非常危險的游戲。”
他還告誡迷信技術分析的投資者:“市場上總有那么多自稱精通技術指標、掌握預測大勢法寶的技術分析專家、專業股評家試圖做股票市場的上帝,指導人們的買賣行為,喋喋不休地向社會公眾發出買賣股票的建議或指令。但完全聽從他們的人當中,又有幾個自始至終地在賺錢?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尚沒有一種技術方法能始終如一地經受住考驗。”
馬爾基爾在生活中也在不斷地嘲弄那些所謂的技術專家。一次他突發奇想,讓學生們繪制一張股票走勢圖,用擲硬幣的方法來決定股票的收盤價:如果拋擲結果是正面朝上,就假定股票收盤價比前一日上漲0.5點;如果是反面朝上,則假定收盤價下降0.5點。馬爾基爾后來就拿著這樣一張投擲硬幣得來的行情預測圖給一位技術分析專家看,這位專家簡直欣喜若狂:“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我們必須立即買進,毫無疑問,這只股票下周將上升15點。”當馬爾基爾告訴這位專家這張圖是投擲硬幣的結果時,專家既羞又怒,灰溜溜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