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食話
- 陳益群
- 1890字
- 2023-03-16 14:35:21
難忘海味
魚兒當(dāng)飯
只要是潮汕的酒樓飯店,一定會有魚飯這道菜,而且一般還會有多種魚類供選擇。現(xiàn)在市場上多標(biāo)注“達(dá)濠魚飯”“饒平魚飯”等招牌,在交易時又時常強(qiáng)調(diào)“自己煮的”。其實,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市區(qū)的魚飯絕大多數(shù)來自老市區(qū)西堤,這里有專業(yè)的生產(chǎn)門店,與魚市近在咫尺。
周末聚會,點了一道魚飯。因為是早就備好的涼菜,它是第一個上桌的。沒想到,九歲大的熊孩子竟然在沒請示大人的情況下,徑直跑去找服務(wù)員,說人家貨不對板,魚飯只有魚沒有飯!弄得大人既尷尬又好笑。
外地人常常會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沒有米飯怎么叫飯?”
“北方管饅頭、饃饃,不也叫飯?”
“你的意思能吃的都可以叫飯?”
“一個時期是這樣!野菜、樹葉都能當(dāng)飯吃。”
“現(xiàn)在有何不同?”
“現(xiàn)在說:飯不能亂吃。吃飯超越了生存的基本要求,只為活著而吃的——那是飼料!哈哈!”
潮汕有兩樣?xùn)|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見而又珍貴,所以被視為與糧食一樣重要。一為茶葉,潮汕人稱“茶米”;一為熟魚,潮汕人稱“魚飯”。既為“米”“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我在別的文章中曾經(jīng)介紹過,粵語方言地區(qū)到處可見“潮州打冷”的招牌,廣義上指潮州大排檔的大眾化經(jīng)營模式或冷盤熟食;而狹義上就是特指“潮州魚飯”。當(dāng)然潮州魚飯不只是魚,準(zhǔn)確地說是海鮮的冷盤。魚、蝦、蟹等海鮮做熟之后再冷吃或凍吃,海鮮原型原色依然完好如初,鮮味不失,最大限度地演繹了原汁原味的含義。
有人說,沒有魚飯的潮州菜是不完整的!
明末邑人林熙春的《寧儉約序》談到潮州當(dāng)時的飲食,有“水陸爭奇”的感嘆。他的《感時詩》也有“法醞必從吳浙至,珍饈每自海洋來”的記述。潮汕人多地少,從海洋中獲得食物是“靠海吃海”,也是環(huán)境所迫。耕海生涯比陸上耕作更辛苦,也更危險,把魚當(dāng)飯吃并非“土豪”作風(fēng),實屬無奈之舉。
過去沒有冰塊,更沒有凍庫,遠(yuǎn)海捕魚的漁民往往走遠(yuǎn)了就來不及回港,船上大量海鮮極易變質(zhì)。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撒鹽保鮮,但鹽也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少量;二是將魚煮熟,延長保存時間。煮又分兩種,一種是直接用海水蒸煮;另一種則是用淡水煮,再加點鹽。將魚煮熟后在其表面撒一層粗鹽,這就是馳名海內(nèi)外的“魚飯”的來歷。即使在夏天,也能保存好幾天。以往漁民出海幾日不歸時,最主要的食物就是魚飯,真的把魚當(dāng)成飯。耕海的漁民沒有土地,要想吃米也不容易,需用魚與農(nóng)民交換,汕頭有一種魚就叫“換米”,正是過去漁民常用于換取稻米的魚類,因此得名。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漁民的海上生活就是“無米之炊”。
魚飯的誕生是無奈之舉,卻成就了一種魚的做法,而且極能體現(xiàn)潮菜在烹制海鮮時追求原汁原味的食理。魚飯魚身堅挺,魚肉堅實鮮美,因而大受市場歡迎。過去,魚飯只是潮汕人餐桌上簡單的家常菜,如今也成了高檔潮菜館的特色佳肴。它的醬碟佐料也頗多講究,越來越豐富,隨食客的喜歡而提供多種選擇,我曾在一家餐館看到一盤魚飯配八個醬碟的空前盛況,有潮汕傳統(tǒng)的豆醬、辣椒醬、魚露、醬油,也有四川的麻辣豆瓣醬、湖南辣椒醬、西餐的沙拉醬和檸檬汁,可謂東西融合、海納百川。這倒是給了魚飯更多的味道想象空間。我是喜歡嘗鮮的人,把各種味道全試過,還覺得意猶未盡。

巴浪魚飯

各色魚生、蝦生
在汕頭的任何一家肉菜市場都能找到售賣魚飯的攤檔。最常見的是把魚擺成菊花狀或者并排擺放,容器則多為竹簍子。魚飯的種類也有不少,常見的有巴浪、那哥、秋刀、烏魚、黃墻、馬鮫、鯛魚、帶魚、三黎、鰣魚等,有十幾種可供選擇,皆由鹽水煮成,煮到魚眼睛爆出即收火。按照潮汕人的分類習(xí)慣,魚飯還包括蝦蟹和貝類,常見的品種有凍紅蟹、凍小龍蝦、小魷魚、海鰻、薄殼米和紅肉米等。
過去,做魚飯的大多不是什么高檔的魚類,也多少有些“下里巴人”,是平民百姓日常的食物。不過,近些年魚飯有了嶄新的形象,猶如躋身上流社會,上了各種高檔潮菜酒樓的餐桌,也顯得“陽春白雪”起來。其中既有自身條件的優(yōu)勢,也有后天的努力。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高級魚類的加入,如鱈魚、黃花魚、蘇眉魚、石斑魚都被做成魚飯。另一方面,是魚飯這種追求食物本質(zhì)的做法受到普遍的認(rèn)同,甚至被上升到哲學(xué)的高度,什么“至味無味”之類的玄乎評價讓它多了些神秘的光環(huán)和談資,魚飯自然也就身價倍增了。
其實,食物有時很簡單,原本就鮮美的東西,何必畫蛇添足!北方很多地方做魚,不是煎炸就是紅燒,其實是因為淡水魚多帶泥土味,不得已而為之;即使是海魚,因運(yùn)輸?shù)年P(guān)系多不新鮮,也只能用重口味的香料來掩飾,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對于某種食材的處理各地有不同,往往是客觀條件下歷史選擇的積淀,并沒有高低之分。是有沒有條件,有什么樣的條件:非不為也,實不能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