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輯 文學、史學

詩、詞、曲、賦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哪部作品?

《詩經》在先秦時期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原三百一十一篇)。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詩經》為孔子編訂。《詩經》依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詞。《詩經》主要有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的“六義”。

◇ 孔子

《詩經》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先河,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和完美的藝術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殷周時代的社會生活和歷史形態,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如何辨別賦、比、興這三種藝術手法?

賦、比、興是《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關于賦、比、興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南宋朱熹的解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朱熹曾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1)賦,即為了突出主題對象所作的描寫。通常是一系列排比句式,而且多用駢文,看上去非常絢麗奪目。比如,《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起著將情感擴大或者縮小的作用,又或者是以較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不方便直接表達的感情。比如,李白的《蜀道難》中:“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采用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獸行來比擬人的作為,在略有夸張的同時,充分宣泄著詩人內心的憤懣。

(3)興,即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具體來說,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觸物以動情)兩種形式。起興主要有兩種效用:一是提出中心,奠定全文的基調;二是“引起”讀者的“興趣”。

被稱為“樂府雙璧”的是哪兩首詩歌?

繼《詩經》和《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稱為“樂府”。北宋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是一部最完備的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語言浮華、用詞細膩、風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格調熱烈質樸。

◇ 花木蘭

北朝民歌中的《木蘭詩》與漢樂府民歌中的《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合稱長篇敘事詩的“樂府雙璧”。

《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沙場班師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鄉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孔雀東南飛》則敘述的是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蕩氣回腸的生死之戀。善良而勤勞的劉蘭芝與焦仲卿結婚后,夫妻倆互敬互愛,焦母卻百般刁難兒媳,威逼焦仲卿將她逐出家門。焦仲卿迫于母命,無奈只得勸說劉蘭芝暫避娘家。誰知劉蘭芝回到娘家后,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最后劉蘭芝與焦仲卿二人履行“黃泉下相見”之約,雙雙殉情。

“賦”這種文學體裁有幾種基本樣式?

除了詩、詞、曲之外,歷史上還存在過一種具有詩歌特點的文體,那就是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通常認為,賦有“騷體賦”和“散體賦”兩種基本樣式。

(1)騷體賦,直接由楚辭發展而來。它采用騷體句式,不用主客問答的形式,以抒情為主,因而更接近于詩;它的結尾往往有“亂”“訊”“歌”等更富于音樂性的部分,顯示了它本來的音樂背景。

(2)散體賦,由隱語和戰國散文演變而成。它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句式靈活,韻散相間;以描寫為主,也有理性部分;在段落開頭常用“于是乎”“爾乃”“若夫”等標志性詞語,顯示出它的散文化特點。上述特征又決定了它在表現手段和審美方面的特征,如長于鋪陳、文辭華美、篇末寄諷等,但這只是其次要的特征,不是判斷文體的標志。

《離騷》為何又被稱作《離騷賦》?

《漢書·藝文志》記載:“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這里所說的“賦”,就是先秦典籍中談到的賦詩。所謂不歌而誦,就是不配樂歌唱的口頭誦讀形式。所誦之詩賦,可以是即興創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詩經》中現成的詩篇。

西漢的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如果單從語言形式上看,《離騷》和楚歌沒有什么區別。但楚歌是可以唱的,所以稱作“歌”,而《離騷》是用來誦讀的,因此稱作“辭”或“賦”,而不稱作“歌”。再者,屈原的《離騷》和《九章》等作品在漢朝都被稱作“賦”,因此,后人有時也將《離騷》稱作《離騷賦》。

◇ 屈原

漢初賈誼模仿楚辭而作的憑吊屈原的作品,名為《吊屈原賦》。后來還有不少漢朝人也采用這種形式寫賦。由于這些作品與《楚辭》(《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有淵源,因此被稱作“騷體賦”。

《楚辭》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西漢劉向把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王褒、東方朔、淮南小山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及劉向自己的作品《九嘆》編輯成集,名為《楚辭》。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并增入一篇《九思》。如今,劉向編訂的《楚辭》十六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后世稱這種詩體為“騷體”或“楚辭體”。

《楚辭》是繼《詩經》后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并且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文章西漢兩司馬”中的“兩司馬”分別指的是誰?

西漢文壇的文學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賦。當時散文以司馬遷的成就為最高,賦以司馬相如的成就為最高,故后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一說,以此表達二人在文學史上的杰出成就。

◇ 司馬遷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題臥龍崗諸葛草廬》一詩中寫道:“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意思是說,文章寫得最好的要算西漢的司馬遷與司馬相如,而經邦濟世的人才就當首推南陽的諸葛亮了。再有,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列了“司馬相如與司馬遷”一篇,并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文學史上“建安風骨”有什么內涵?

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駿爽剛健風格。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其詩文以風骨遒勁而著稱,并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掀起一個詩歌高潮,被后人尊為典范。代表作有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美女篇》《贈白馬王彪》、王粲的《七哀詩》等。

◇ 建安七子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代,它一直是品評文學作品風格的主要標準。“風骨”一詞最早大量應用于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指骨骼形態。后引用到書畫理論和文學評論之中。“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骨”,指文章的語言應準確、簡練、明晰,從而使文章剛健有力。

建安風骨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文風清峻,給人一種利落大家之感;通達脫俗,不拘小節,沉雄激蕩;氣盛詞壯,暢所欲言;華靡。建安詩作的華靡之風自曹植始,七子濫觴于后,悲涼慷憤之中,亦有命運無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

為什么宮體詩常被稱為“亡國之音”?

所謂“宮體詩”,是指南朝梁后期、陳后主時期和隋煬帝時期所流行的一種詩歌流派。其肇始于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風格通常流于浮靡輕艷,大多以宮廷生活、閨閣情懷為題材,述女性之美,形式工巧,聲律嚴整。

宮體詩雖出現于南朝梁,卻源于晉宋以后的吳歌西曲。吳歌西曲頗多艷情之作,而由于播于管弦、流在人口,于是成為流行一時的歌曲。當時的上層貴族和文人耳濡目染,便競相模仿,竟蔚為風氣。輕艷的市井歌曲與浮華放浪的宮廷生活相結合,便產生了宮體詩。

宮體詩的主要作者為蕭綱、蕭繹以及聚集于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陳后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荒淫享樂的隋煬帝也可歸入此類。由于宮體詩流行于三個短暫的王朝,而陳后主和隋煬帝又是所謂的亡國之君,故宮體詩也常被稱為“亡國之音”。

古代哪三位作家被稱為“北地三才”?

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他們模仿南朝詩文進行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他們的創作卻標志著北朝文學開始復蘇,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其中的佼佼者是溫子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從“北地三才”的現存作品來看,三人的創作明顯表現出模仿南朝文風的共同特點,但其藝術成就遠不及南朝文人。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詩人的雅稱?

從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國詩壇上出現了四顆熠熠生輝的新星—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世稱“初唐四杰”。《舊唐書》中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四杰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杰出人物,是唐詩史上勇于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

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多為風花雪月之作,齊梁宮體詩色彩非常濃厚。大臣上官儀亦秉承陳、隋遺風,詩作風靡一時,致使士大夫們爭相效仿,世號“上官體”。在齊梁形式主義詩風在唐朝詩壇仍占據統治地位時,王勃首先挺身而出,反對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余三人也紛紛響應,并肩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試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改變齊梁時遺留下的不正詩風。四杰的詩文雖未能擺脫齊梁以來的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當時的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

王勃:代表詩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其渡海省親,因溺水受驚而死。

盧照鄰:代表詩作有《長安古意》《行路難》。其先后居太白山、龍門山、具茨山中學道服餌,終投潁水而死。

駱賓王:代表詩作有《在獄詠蟬》,駢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后人改題作《討武曌檄》)。檄文采用抑彼揚此手法,很有戰斗力和號召力。相傳武則天讀此文亦大加贊賞。

楊炯:代表詩作有《從軍行》。四杰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什么是古體詩?《蜀道難》是古體詩嗎?

古體詩是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的通稱。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從詩句字數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詩。

四言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潛的《停云》都屬于四言詩。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于漢朝。《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朝以后,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朝及其以后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到了唐朝,七古大量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六言詩。六言詩在《詩經》中已有萌芽,但都是散句,有單句,也有偶句。而《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為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直到建安時期,才出現了完整規范的六言詩,孔融、曹丕、曹植都曾寫過六言詩。

雜言詩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一,有一字也有十字以上,一般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雜,但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言、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言、六言、八言為主雜以五言、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 李白

◇ 杜甫

什么是近體詩?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嗎?

近體詩,是在唐朝時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詩之名。律詩和絕句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近體詩規定,律詩是八句,絕句是四句。還有一種“長律”(又稱“排律”),以五言為常見,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不過也有超出此數的。

近體詩除在字數和句數方面有限制外,在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方面也都有嚴格的規定。

律詩的八句可分為四聯。首句與次句合稱為首聯,三四句合稱為頷聯,五六句合稱為頸聯,七八句合稱為尾聯。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要對仗。對仗細分的話,有工對(詞性、詞類和句型都相對)、借對(借音、借義相對)、扇面對、流水對等。唐詩中,以杜詩最工。

除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外,稱號帶“詩”的還有誰?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因此李白有“詩仙”之稱;杜甫的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世人稱杜甫為“詩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詩人被譽為“詩骨”“詩杰”“詩狂”……

陳子昂的詩句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之風骨,因此他被譽為“詩骨”。

王勃的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世人稱其為“詩杰”。

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王昌齡七絕寫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因而被時人推舉為“詩家夫子”,又稱“七絕圣手”。

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元好問(金末元初人)曾稱其為“詩囚”。

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們稱其為“詩奴”。

劉禹錫的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其“詩豪”的美譽。

王維的詩中有佛教意味,加之王維在唐朝詩壇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因此人們稱他為“詩佛”。

白居易寫詩刻苦至極,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由于過分地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肘成胝的地步,所以人們稱他為“詩魔”。

李賀的詩詞采詭麗,馳騁想象,善于運用神話傳說創造鮮明形象,人們稱他為“詩鬼”。

蘇軾的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獨樹一幟,人們稱其為“詩神”。

此外,還有些詩人因作詩別具特色亦贏得一些有趣的雅稱。比如,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們稱其為“杜紫薇”;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溫八叉”;崔玨曾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 賀知章

◇ 白居易

唐朝有“五言長城”稱號的是哪位詩人?

唐朝詩人劉長卿擅長寫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占其全部詩作的十之七八,號稱“五言長城”,意思是說別人難以勝過他。

劉長卿的五言詩中最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文字省凈優美,意境幽遠,彌漫著一層難以言說的冷清、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濃重的衰颯、索寞之氣。

當時有位年長的隱居之人秦系與劉長卿關系極好,兩人常常以詩相贈答。

有一天,一位朋友讀了秦系應答劉長卿的五言詩之后,感到他們的詩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說:“長卿自以為是‘五言長城’,堅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隊從側面發起了進攻。雖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減壯年,還真夠長卿抵擋一陣的。”

除高適和岑參外,唐朝哪些人還擅長寫邊塞詩?

唐朝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前者代表詩作有《別韋參軍》《別董大》《燕行歌》等;后者代表詩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除高適和岑參外,王昌齡、王之渙、盧綸、王翰、崔顥、李頎的邊塞詩也比較有代表性。

王昌齡被后人稱為“七絕圣手”,其邊塞詩有《從軍行》《出塞》等。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自《芙蓉樓送辛漸》,為傳誦名句。

王之渙的《涼州詞》,流露出征人久戍思鄉的哀怨;《登鸛雀樓》則暗含人生哲理。他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詩句給人以無限的啟示。

唐朝哪八位學者名人被譽為“飲中八仙”?

“飲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書·李白傳》記載,賀知章、李琎、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為“飲中八仙”。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李琎):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白居易、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主將嗎?

樂府自西漢設置始,就具有多種功能:以詩合樂,以詩觀風。“風”通過聲詩的樂音感染,達到諷喻目的。古樂府(唐朝把南北朝以前的樂府詩統稱為“古樂府”)確實都是些諷喻色彩強烈的作品,但自六朝以后逐漸消亡。唐朝貞元、元和之際,白居易、元稹等詩人或“寓意古題”,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樂府古詩之體,改進當時民間流行的歌謠,發起新樂府運動。

所謂“新樂府運動”,指的是唐朝元和年間(806—820)發生的用通俗化的樂府體寫時事和社會生活的詩歌運動。樂府詩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紳、張籍、王建等。白居易的代表作為《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代表作為《田家詞》《織婦詞》《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白居易和元稹二人世稱“元白”。李紳的代表作為《憫農》詩二首,張籍的代表作為《野老歌》《筑城詞》《賈客樂》,王建的代表作為《水夫謠》《田家行》《簇蠶辭》。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新樂府序》中,白居易全面提出了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文辭質樸易懂,便于讀者理解;說的話要直截了當,切中時弊,使聞者深誡;敘事要有根據,令人信服;詞句通順,合于聲律,可以入樂。他宣稱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洛陽人,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在詩歌形式上,他還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元稹的詩中最有特色的是悼亡詩。此外,元稹還寫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其敘述的是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致,成為唐人傳奇中的名篇。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新樂府運動因之受挫。不過,新樂府運動的精神,為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所繼承。皮日休的《正樂府十篇》和《三羞詩》,聶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深刻揭露了唐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和唐末農民戰爭前后的社會現實。

唐朝的“大歷十才子”都有誰?

“大歷十才子”指的是唐代宗大歷(766—779)年間的十位詩人,他們代表一個詩歌流派,其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的形式與寫作技巧。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記載,“十才子”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其中錢起、盧綸成就較高。

他們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層士大夫,也多半是權門清客,因而他們不像盛唐詩人那樣有著兼濟天下的宏圖大志,其詩作多為投獻應制之作(古代臣屬奉皇帝之命而作的應酬詩稱“應制詩”),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其詩歌的主旋律。但他們在仕途失意和戰亂宦旅的生活中也偶爾寫些反映現實的內容真實的詩作。他們都擅長寫五言近體詩,其詩作多描寫自然景物,抒發鄉情旅思,語詞優美,音律和諧,但題材風格比較單一。

“郊寒島瘦”中的“寒”和“瘦”怎么理解?

“郊寒島瘦”,是指唐朝兩位著名的詩人孟郊和賈島,二人以“苦吟”著稱,因其平生際遇大體相當,詩風相似,被后人并稱為“郊寒島瘦”,又作“島瘦郊寒”。

更明確地說,“郊寒島瘦”形容的是中唐詩人孟郊和賈島的詩風。“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兩者含義相似。孟郊、賈島的詩風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狹隘窄小,缺乏韓愈、李賀等人的詩作的氣勢,破碎急促,且注重苦吟推敲,錘字煉句,往往給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得此稱。

早在宋初,歐陽修就在《書梅圣俞稿后》中說道:“孟郊、賈島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氣。”蘇軾在《祭柳子玉文》中評價元稹、白居易、孟郊、賈島四人的詩風時指出:“元輕白俗,郊寒島瘦。”蘇軾之論一出,遂成郊、島詩風之定評,且往往加以疵病。

后來,朱熹則作詩《次韻謝劉仲行惠筍》,詩中有“君詩高處古無師,島瘦郊寒詎足差”二句,對孟郊、賈島二人的詩風作出了和蘇軾一樣的評價。

清人鄭板橋在《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中也說道:“郊寒島瘦,長吉鬼語,詩非不妙,吾不愿子孫學之也。”

◇ 孟郊

◇ 賈島

以“孤篇蓋全唐”的唐朝詩人是誰?

唐朝詩人張若虛,揚州(今屬江蘇)人,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他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辭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 春江花月夜景色

張若虛的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他的詩常顯露人生無常之感。其詩作大部分散佚,《全唐詩》僅錄有兩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孤篇蓋全唐”之譽。聞一多在評價該詩時說:“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俗文學“打油詩”的創始人是誰?

打油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即俳諧體詩,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不拘于平仄韻律。

打油詩相傳為唐朝人張打油所創。明朝楊慎的《升庵外集》中記載,唐朝張打油的《雪》詩中,有“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幾句。此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而出;遣詞用字,十分貼切、生動、傳神,所用的都是俚語,且頗為詼諧。

張打油的《雪》詩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打油詩體,后人遂將這類用語俚俗、本色拙樸、風致別然、格調詼諧幽默、輕松悅人的詩歌稱為“打油詩”。

“泰斗”最初稱頌的是哪位唐朝文人?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簡稱。“泰”指泰山,泰山為中國五岳名山之首,其主峰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斗”指北斗,即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因七顆星排列成斗形(斗,古人舀酒用的一種長柄的勺),且終年見于北天極,故稱為北斗。“泰山北斗”一般用來稱頌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杰出人物。《新唐書》中用“泰山北斗”稱頌韓愈:“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駢文是什么文體?它有哪些別稱?

駢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唐朝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為主的駢儷文是“駢四儷六,錦心繡口”,而李商隱則稱自己的駢文集為《樊南四六》,這樣駢文又有了“四六文”之稱。

駢文代表作家有徐陵(代表作《玉臺新詠序》)、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賦并序》)、謝伋(代表作《四六談麈》)、王勃(代表作《滕王閣序》)等。駢文出現在漢末,形成于南北朝;中唐古文運動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兩朝成為絕響;至清初,文人接踵而起,以晚清詩人王運為最后一個駢文作家。

駢文的主要特點有: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凡用駢體寫的賦、箴、銘、贊、頌、誄詞等,一般都是有韻的;在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駢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使文章典雅或彰顯自己知識淵博的目的,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因此人們讀起駢文來易產生如墜云霧之感。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作品的作者是誰?

詩話是評論詩人、詩作、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

南朝鐘嶸的《詩品》評阮籍的詩的特點道:“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評陸機古詩的特點時說:“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這些印象式的品評隨意即興,多真知灼見與真情實感。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說,北宋歐陽修的《詩話》才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實的詩話作品。

因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因此后人也稱《詩話》為《六一詩話》《六一居士詩話》《歐公詩話》《歐陽永叔詩話》《歐陽文忠公詩話》等。全書共二十八條,以漫談隨筆形式評論詩歌,記錄軼聞趣事和瞬間感想所得,有對詩歌規律、特性的探求,也有佳句賞析、掌故介紹、謬說更正等。

詞為何又被稱為“長短句”“詩余”?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詩余、近體樂府、樂章、琴趣等。詞起源于南梁,形成于隋唐,流行于宋,宋詞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詞是配音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稱為“長短句”。后來詞跟樂府一樣,逐漸與音樂分離,而成為詩的別體,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

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詞大致可分為三類:小令、中調和長調。一般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用韻一般較疏。

為什么溫庭筠被譽為花間派的鼻祖?

花間派是產生于中國晚唐五代時期的一個詞派,也是中國第一個詞派。五代后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十八家作品五百首編成《花間集》(十卷),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花間集》所收錄詞人的詞風大體相近,多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男女燕婉之私,格調不高,因而后人稱之為“花間派”。

溫庭筠作詞,以濃艷之色彩、華麗之辭藻構成其“香而軟”的寫作風格,因而他被譽為花間派的鼻祖。據說,溫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稱之為“溫八叉”“溫八吟”。其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大概溫庭筠長相較為丑怪,所以時人亦稱其為“溫鐘馗”。

蘇軾是發豪放詞之先聲的第一人嗎?

豪放派是宋詞兩大流派之一。因其詞作的題材、風格、用調及創作手法等與婉約派多不相同,故被視婉約派為正統的詞論家稱為“異軍”“別宗”“別派”。

范仲淹寫《漁家傲》,發豪放詞之先聲。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蘇軾、辛棄疾、岳飛、李綱、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元幹(干)、張孝祥、陸游、陳亮、劉過等。其代表作品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涼口北固亭懷古》等。

豪放派詞的特點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宏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典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豪放派雖以豪放為主體風格,卻也不乏清秀婉約之作。蘇詞《賀新郎·夏景》《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辛詞《粉蝶兒·和晉臣敷文賦落花》《青玉案·元夕》等,均是可與婉約詞相媲美的名篇。

◇ 蘇軾

◇ 陳亮

◇ 李綱

哪四位詞人被譽為“婉約派四大旗幟”?

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者,一般認為是明人張綖()。詞本為合樂而歌,娛賓遣興,內容不外離愁別緒、閨情綺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間集》和李煜詞為代表的香軟詞風。北宋詞家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承其余緒,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各具風韻、自成一家,但仍未脫離婉轉柔美之風。故明人以婉約派來形容這一類型的詞風。

婉約,顧名思義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李清照(其詞多抒寫閨情綺怨,又被稱為“易安體”)、晏殊(其詞多抒寫離愁別恨)、柳永(其詞多抒寫兒女情長)、李煜(其詞多抒寫亡國之悲)被譽為“婉約派四大旗幟”。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婉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詞的觀念。婉約派的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風疏風驟》《聲聲慢·尋尋覓覓》、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等。

“江西詩派”的成員全是江西人嗎?

宋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自黃庭堅而下,列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洪炎、洪朋、饒節、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韓駒、李彭、晁沖之、江端本、楊符、謝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觀、何覬(劉克莊《江西待派總序》作何颙,今人或以為即何頡)、王直方、僧善權、高荷,共計二十五人。呂本中認為這些詩人與江西人黃庭堅是一脈相承的,但“江西詩派”的成員并非都是江西人,而是分屬江西、江蘇、湖北等地。后被人們歸入“江西詩派”的詩人還有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人。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補入“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師承前人之辭意,崇尚瘦硬奇拗之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該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黃庭堅(提倡“以俗為雅、以故為新”)、陳師道和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在“江西詩派”中,除了黃庭堅,就數陳師道的成就為最高了,因此,后人將二人并稱“黃陳”。

北宋初刮起的學“白體”之風是怎么回事?

“白體”是北宋人的說法,指宋初詩壇流行的學白居易的詩。宋代學“白體”之風,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來“西昆體”漸成詩壇主流,“白體”消失。仁宗朝西昆體詩人中,楊億、舒雅、刁衎、張詠、晁迥、李維、李宗諤、張秉等早年都曾學“白體”。

北宋人所謂學“白體”,其含義主要有三層:一是學白居易作唱和詩,切磋詩藝,休閑解頤;二是效仿白詩淺切隨意、不求典實的做法;三是效法白居易曠達隨性、樂天知足的生活態度,以及借詩談佛、道義理。白體詩的特征是“順熟”“容易”“淺切”,主要代表人為李昉、徐鉉、王禹偁。其中,李昉主編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與《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徐鉉與弟徐鍇專于篆書,時稱“二徐”,校訂《說文解字》;王禹偁初寫閑適唱和之作,后側重寫諷喻之作,寫現實詩篇。

為什么說丞相詩人寇準是“晚唐體”詩派的盟主?

“晚唐體”是宋初的一個詩歌流派的詩人模仿唐朝賈島、姚合詩風的一種詩體。由于宋人常常把賈島、姚合看作晚唐詩人,因此名為“晚唐體”。

“晚唐體”派詩人中最恪守賈島、姚合門徑的是“九僧”。司馬光的《溫公續詩話》記載,九僧即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宇昭、懷古和惠崇。當時西昆體盛行,九僧不滿西昆體的浮艷詩風,崇奉晚唐賈島、姚合的苦吟精神,互相唱和,作品多描繪清雋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其中惠崇不但能詩,畫亦有名,世稱“惠崇小景”。

另一個“晚唐體”派詩人群體是潘閬、林逋等人,他們并不囿于賈、姚一體,學習的對象還包括白居易、韋應物和晚唐諸家。其詩歌主要吟詠湖山勝景,抒寫隱居不仕、孤芳自賞的心情,比如林逋的《秋日西湖閑泛》《小隱自題》。長于五律的林逋,寫有八首詠西湖孤山梅花的七律,宋人稱之為“孤山八梅”,其中最有名的是《山園小梅》二首。

“晚唐體”派詩人中身份迥異的是官至丞相的寇準,他與上述兩個詩人群體都有交往,因此成了晚唐體的盟主。

師法李商隱詩風的“西昆體”為何曇花一現?

“西昆體”是中國北宋初年出現的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宋初,楊億、劉筠、錢惟演曾聚集于皇帝藏書的秘閣編纂《歷代君臣事跡》,他們把在編書之余所寫的酬唱詩結集為《西昆酬唱集》,“西昆體”由此得名。

《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詩人的250首近體詩,其中楊億、劉筠、錢惟演的詩作就有202首。因此,最能代表“西昆體”的是楊億、劉筠、錢惟演。“西昆體”詩人師法李商隱,兼學唐彥謙。“西昆體”詩的內容,有反映詩人們流連光景、優游歲月生活的,如《別墅》《夜燕》《直夜》;有詠前代帝王和宮廷故事的,如《始皇》《漢宣》《宣曲》;有詠男女愛情的,如《代意》《無題》;更多的是詠物詩,如《鶴》《梨》《柳絮》《螢》。

“西昆體”派詩人多善于在詩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詞妙語,以求意旨幽深。然而,由于他們大多社會地位較高,所寫之詩多為酬唱之作,且刻板搬用李商隱的詩題、典故、辭藻,在當時引來不少文人的攻擊。待歐陽修、梅堯臣等開創新詩風后,“西昆體”乃告衰歇。

“永嘉四靈”是指哪些人?其詩作有何特點?

“永嘉四靈”,指的是南宋四位浙江永嘉籍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號靈秀)。由于四人字或號中都帶有一“靈”字,故得“永嘉四靈”之名。這一詩派又稱“四靈派”,代表南宋后期詩歌創作上的一種傾向。該派寫詩專攻近體詩,尤其是五律,并以晚唐姚合和賈島的苦吟創作為依據來反對江西詩派“資書以為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派“以學問為詩,專在書本上找材料”的風氣。

趙師秀在四靈中聲望、地位最高,被推為四靈之冠。趙師秀與其他三人一樣,在煉句煉字上頗下功夫。“獨、寒、苦、孤、冷、病”是四靈詩歌中最常用的字。四靈的得意之作為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不過,四靈類似這樣的佳作不多,大都平淡無奇,但詩中的警句卻有不少,從而出現“有句無篇”的現象。

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回文詩有哪些形式?

回文詩,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回環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篇。它是中國文人墨客賣弄自己文采的文字游戲,并無重大的藝術價值,但也不失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

回文詩有很多種形式,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等。“通體回文”是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開始逐字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新詩;“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內完成回復的過程,每句的前半句與后半句互為回文;“雙句回文”是指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復,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復;“環復回文”是指一首詩的詞語先從開頭連續至尾,再從尾連續至開頭。

中國第一個作回文詩的是誰?

朱存孝在《回文類聚·序》中指出:“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盤中詩》是否就是回文詩人肇端,說法尚且不一,但如果說回文詩因《璇璣圖》而“大備”,卻是古今文人公認的事實。《璇璣圖》摘錄如下,從首至尾正讀,從尾返首倒讀,皆可成詩。

開篷一棹遠溪流,走上煙花踏徑游。

來客仙亭閑伴鶴,泛舟漁浦滿飛鷗。

臺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觀落日,偎林傍水綠悠悠。

詞牌名有哪些來源?

關于詞牌名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源于人名。例如:“念奴嬌”,“念奴”是唐天寶年間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她的歌音調高亢悅耳,這個詞牌為紀念她而創;“虞美人”,為歌詠西楚霸王項羽寵愛的虞姬而創制。

(2)源于地名。例如:據說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有座園林,曲徑通幽,亭臺軒榭,名為“沁園”,后來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去,有人作詞詠此事,詞牌“沁園春”也就產生了。

(3)源于故事。例如:“浣溪沙”,亦作“浣溪紗”,以春秋時西施浣紗的故事為背景而得名。

(4)源于詩詞。例如:李白的《蘇臺覽古》詩中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的句子,因而產生了“西江月”這個詞牌;“滿庭芳”出自晚唐吳融的詩句“滿庭芳草易黃昏”;“如夢令”出自后唐莊宗所寫的“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句子。

(5)源于樂曲名。例如:漢朝樂府有《采桑曲》,唐朝教坊有《采桑》,于是后來有“采桑子”的詞牌;在“安史之亂”中,唐明皇顛沛流離,曾在蜀地棧道中遇雨聞鈴聲,悼念起楊貴妃,不由悲從心來,作《雨霖鈴》曲,后來“雨霖鈴”成了詞牌名。

(6)直接用詞的字數來命名。例如:“念奴嬌”共有一百個字,因而又名“百字令”;“蒼梧謠”共有十六個字,故又名“十六字令”。

(7)原來就是詞的題目。例如:“浪淘沙”是詠淘金人的勞動生活的;“踏歌詞”是一種合著腳步歌唱的曲調;“漁歌子”本來就是吟唱漁夫生活的詞。它們后來都成了詞牌名。

“元曲四大家”中包括王實甫嗎?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這四位元朝雜劇作家,他們代表了元朝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明朝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實甫、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說。清朝李調元的《雨村曲話》中則有“馬、王、關、喬(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指出:“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 元曲四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元曲四大家”與元曲四大悲劇和四大愛情劇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是: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明朝的七子派倡言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嗎?

明朝七子派,又稱“前后七子”。“前七子”是指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中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夢陽、何景明最為著名。明嘉靖、萬歷年間(1522—1620),外患日益深重,社會矛盾進一步復雜激化,明王朝的統治更是腐敗不堪,于是,在文學上又出現了以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為代表的“后七子”。

七子派為掃蕩臺閣文風,振興散文詩歌,標榜所謂的“復古”,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認為寫文章要模仿秦漢時期文章的風格,作詩歌則要遵照盛唐時代詩歌的氣象。不過,他們的目的并未達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們以模仿為創作法門,因此作品缺乏獨創的精神與風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標榜,或互相排擠,把持文壇,目空一切。潔身自好的人士對他們感到不滿,甚至厭惡,又因前后七子的作品與古人雷同,缺乏新意,故在公安派、竟陵派的攻擊下,漸漸失去駕馭當時文壇的能力。

明朝公安派提出了哪些文學主張?

公安派,是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興起的以袁宏道(字中郎)及其兄袁宗道(字伯修)、弟袁中道(字小修)三人為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三袁”中,以袁宏道最為著名。這一派文人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

公安派所持的文學主張與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針鋒相對,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因此,他們反對貴古賤今,反對模仿古人。他們提出“世道既變,文亦因之”的文學發展觀,又提出“性靈說”,要求作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們的散文以清新活潑的筆觸開拓了中國小品文的新領域。在晚明的詩歌、散文領域,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對清朝文學如鄭燮的散文、袁枚的詩和詩論均有一定的影響。

明朝竟陵派有著怎樣的創作風格?

竟陵派是明朝后期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因主要人物鐘惺、譚元春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故被稱為“竟陵派”,又稱“竟陵體”或“鐘譚體”。

明朝中葉后,前后七子擬古之風甚烈,“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他們評判詩文的準則。“竟陵”“公安”“唐宋”三派均對其給予抵制和抨擊,反對擬古之風。此外,竟陵派又認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淺,因此他們倡導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加以匡救。他們宣揚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但他們主張的“性靈”和公安派的不同。

竟陵派所謂的“抒寫性靈”,指的是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這種“古人精神”,不過是“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他們所倡導的“幽深孤峭”風格,指文風求新求奇、不同凡響、刻意追求字意深奧。由此形成竟陵派的創作特點——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這也導致竟陵派的文章語言佶屈聱牙,內容艱澀隱晦。

清朝詩壇上的“江左三大家”有什么來歷?

詩人錢謙益(號牧齋)、吳偉業(號梅村)、龔鼎孳(號芝麓)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貫都屬舊江左地區,他們詩名并著,故時人稱他們為“江左三大家”。所謂的“江左”,便是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東又名江左。

錢謙益極口贊譽吳偉業的詩才,曾用“以錦繡為肝腸,以珠玉為咳唾”(《梅村詩集》錢謙益序)來形容吳偉業詩歌的風華綺麗。錢謙益、吳偉業當時在文壇上影響很大,龔鼎孳的成就和影響都不如他們。

錢謙益是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俗稱“探花”。吳偉業是明崇禎四年(1631)一甲二名進士,俗稱“榜眼”,又是該科會試的第一名貢士,俗稱“會元”。龔鼎孳則是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輩分較后,但官運卻最亨通,入清后仕至左都御史、尚書,謚號“端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江城| 北宁市| 卓尼县| 玛纳斯县| 崇明县| 凤冈县| 甘孜县| 文安县| 栾川县| 太保市| 抚顺市| 阿巴嘎旗| 永川市| 秭归县| 隆昌县| 延长县| 盐亭县| 湘阴县| 武城县| 资溪县| 洞口县| 界首市| 广平县| 定安县| 连江县| 塔河县| 香港| 隆子县| 元朗区| 靖安县| 饶河县| 汝南县| 和顺县| 会东县| 宜兰县| 汉川市| 会同县| 乌什县| 同江市|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