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
《左傳》—一部里程碑式的歷史文學巨著
作者:左丘明
文體:史傳
成書年代:先秦
一、作者介紹

◇ 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有史書記載,左丘明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相傳,二人回國后,孔子寫下了文字簡略的《春秋》,左丘明則寫下了內容浩繁的《左傳》。此外,相傳國別體史書《國語》也為左丘明所作。《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二、作品檔案
《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相傳,《左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經過孔子編定的《春秋》而作的。《左傳》實質上是一部個人獨立撰寫的史書,它以《春秋》為底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關于《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是左丘明,這是目前較為可信的說法。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左傳》為戰國初年的人所作,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左丘明的寫作風格不符,但這一說法令人懷疑,因為并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記述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悼公四年(前464)共二百五十八年間的歷史。它周密而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各領域重要人物的活動及言論,生動地描寫了奴隸社會處于崩潰時期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一部極為寶貴的歷史文獻。
公元前770年以后,周王室日益衰敗,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周王室統轄的疆域以及疆域內的人口數量劇烈縮減,各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天子,周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王,奴隸社會進入瓦解時期。封建勢力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社會進入重大的變革時期。到了春秋初期,竟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他們為了爭奪人口、土地,相互之間開始了兼并戰爭,先后起來爭霸的較為強大的諸侯王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兼并爭霸的戰爭雖然給百姓帶來了許多災難,但也加速了奴隸制的滅亡,使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加快了中華大地統一的步伐,各民族也在頻繁接觸中增強了對其他各族的了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左傳》就產生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春秋五霸”在爭霸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的行動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延續二百五十八年戰火的特殊時期的歷史畫卷。
三、內容概要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它取材于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過程和諸侯爭霸的歷史,內容涉及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等均有記述和評論,對后世史學、文學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鄭伯克段于鄢
當初,鄭武公娶申國國君的女兒武姜為妻,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武姜生莊公的時候難產,腳先出來,武姜受了驚嚇,所以給莊公取名為“寤生”,她也因此討厭莊公而偏愛共叔段,打算立共叔段為王位繼承人。為此她經常向鄭武公提出請求,鄭武公都沒有應允。
鄭莊公即位后,武姜再次提出請求,替共叔段向鄭莊公請封,要求將共叔段分封到制邑。鄭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會答應。”于是武姜又請求鄭莊公將共叔段分封到京邑,鄭莊公答應了,稱共叔段為“京城太叔”。大臣祭仲對鄭莊公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墻超過了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現在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違背了先王既定的制度,您將會控制不了。”鄭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我怎能避開這個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鄭莊公說:“她多做不仁不義的事情,必定自取滅亡,你等著瞧吧。”
不久,太叔段把原屬于鄭莊公管轄的西邊和北邊兩個邊邑占為己有。公子呂對鄭莊公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主,請您趁早除掉太叔段,以免鄭國百姓產生二心。”鄭莊公說:“用不著,他將會自作自受的。”太叔段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和武器,準備好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的都城新鄭,姜氏也準備替他打開城門做內應。鄭莊公知道了太叔段襲鄭作亂的日期,便說:“可以動手除掉他了!”于是派公子呂帶領戰車二百乘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反叛太叔段,太叔段逃到了鄢地,鄭莊公又帶兵攻打鄢地。魯隱公元年(前722)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去了。
鄭莊公趕走太叔段,除掉了一大禍害,為了懲罰武姜,他把武姜安置到城潁,并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和你相見。”那時,潁考叔正在潁谷做管理疆界的官,聽到這件事情就前去送禮物給鄭莊公。鄭莊公留他吃飯。吃飯時,潁考叔故意把肉放在旁邊不吃。鄭莊公問他什么緣故,潁考叔答道:“小人家中有老母,小人的食物她都嘗過,可是沒嘗過宮里廚師做的肉羹。請允許我把肉羹留給她。”鄭莊公說:“你有母親可孝敬,我卻沒有!”潁考叔說:“小人冒昧問一下,君王說的是什么意思?”鄭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并說自己心里很后悔。潁考叔說:“君王憂愁什么!若是掘地見水,在地道中相見,誰能說這樣做不是‘黃泉相見’呢?”鄭莊公就按他的話做了。鄭莊公進入地道時賦詩道:“隧道之中,快樂呀融和!”姜氏走出地道也賦詩道:“隧道之外,快樂呀舒暢!”從此母子間的關系便緩和了許多。
曹劌論戰
魯莊公十年(前684)春,齊國軍隊攻入魯國,魯莊公準備出兵應戰。曹劌要去求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做大官的人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在大臣施伯的推薦下,曹劌拜見了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靠什么和齊國對陣?”魯莊公說:“衣食這些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小恩小惠并沒有遍及眾人,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牲畜、玉器和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小信小義不會取得神的信任,神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不能一一查清,但總會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高興地說:“這是盡心替老百姓辦實事,可以憑這點去打一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塊去。”于是,魯莊公和曹劌同坐在一輛兵車里,在長勺這個地方和齊軍作戰。
魯莊公正要擂鼓進軍,曹劌說:“不可。”等到齊國軍隊三次擂鼓之后,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而逃。魯莊公正要下令追擊齊軍,曹劌又阻止說:“不可。”他從車上下來仔細察看了齊軍的車轍,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國軍隊,然后說:“可以了。”于是魯莊公就下令開始追擊齊軍。
戰斗結束后,魯莊公問曹劌為什么要那樣指揮。曹劌說:“打仗,全憑戰士們的一股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都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衰退了,第三次擊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全部消失了。敵軍已經泄氣了,而我軍士氣正旺,所以能打敗他們。齊國是個大國,它的實力和動態難以推測,恐有埋伏。后來,我觀察到他們的車轍一片混亂,看見他們的軍旗也倒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
四、主要人物形象
齊桓公
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曾因躲避國內動亂而流亡國外。齊襄公被殺后,小白急忙奔回齊國以爭奪王位。這個時候同小白爭奪王位的公子糾也正急速行走在回國的途中。
公子糾的謀士管仲攔截小白,并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乘勢倒地裝死。公子糾以為沒有了對手,便放慢了回齊國的行程。而小白則日夜兼程趕回齊國搶先登上王位,史稱齊桓公。即位后的小白心胸坦蕩,不計前嫌,重用管仲,于公元前651年戰勝其他幾個諸侯國之后,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
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齊桓公奪取王位后,管仲因自己以前射了齊桓公一箭,擔心罪禍上身而逃亡國外。后經好友鮑叔牙的舉薦,齊桓公隆重歡迎管仲回到齊國,并對其委以重任。管仲感恩不盡,忠心耿耿地輔佐齊桓公,幫助其登上了霸主之位。
晉文公
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是當時與齊桓公齊名的又一霸主。重耳在即位之前曾因晉國內亂而流亡國外十九年。當他流亡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曾問重耳:“公子如果有朝一日成為晉國的國君,將怎樣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如有回歸晉國為君之日,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大王今日的恩德。”后來重耳真的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楚兩國也果然兵交中原。當時楚軍的兵力超過了晉國兵力的一倍還要多。決戰之前,重耳下令晉軍后撤三十里,駐軍城濮,以報答楚王的昔日之恩,然而楚軍不知是計,孤軍誤入城濮,被晉軍打敗。城濮之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城濮之戰后,晉文公大會諸侯,成為一代霸主。
夫差
春秋時期位于南方的吳國的國君,公元前495年到公元前473年在位。他打敗越國之后,拒絕接受伍子胥滅掉越國的主張。約二十年之后,吳國被越國打敗,夫差被勾踐流放后自殺。
勾踐
春秋時期位于南方的越國的國君,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65年在位。在被吳國打敗后,勾踐和夫人一起被擄到吳國,在忍受了許多屈辱的奴役之后,被夫差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發奮圖強,準備洗雪國恥。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勾踐終于滅掉了吳國,后又率軍北上,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五、文學成就
《左傳》由于其行文辭令優美,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是我國古代的一份頗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它對敘事散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它的“不虛美,不隱惡”的敘事態度,對后世史學家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左傳》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有著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繪聲繪色的戰爭場面,作者還對每一場戰爭勝敗的原因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
《左傳》還體現了“民為邦本”的進步思想觀點,主張重視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正因為有著上述的種種成就,所以《左傳》無可厚非地成為我國先秦時期的文學名著之一。
六、名家點評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司馬遷(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