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陪寫作業的正確姿勢

孩子學習出問題,不僅在于知識點沒掌握

家長朋友們,當你打開這本書開始閱讀時,我想要么您是未雨綢繆,想提前為可能到來的挑戰做好準備,要么是孩子的學習已經出了一些問題,那么我們就先來談談,孩子學習出問題,到底有哪些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在開始之前,先說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上高中時,我的學習成績一度下滑得很厲害,我媽媽當時就做了一件事,她找來了我們學校各科口碑最好的老師,從語數外到文綜,每科都有,讓這些老師分別給我補課。

我媽可真的是將“補課”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因為她“相信”——孩子學習不好,就是知識點沒掌握。可即使這樣補課,我高考也并沒有考出特別好的成績。

難道是我不夠聰明,學習能力有問題?

好像不是。

語文,我曾經連續獲得全校作文比賽第一名;數學,高中時我還取得過全校第一的好成績;大學時,我的英語六級考試成績位列全系前幾名。

可見我的腦子并不笨,那么為什么高中時學習成績不理想呢?

我自己當然知道原因:高中時,我和媽媽關系緊張,每天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父母的對抗上;對于學習,我沒有內驅力,所以行動力偏弱;在交友方面,我也有很多困擾,這也分散了一部分精力。現在我發現,當時我是非常缺乏學習方法的。

我的故事并不是個例,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學習這件事上,眼光都容易被局限住。孩子學習不好,就拼命給孩子報輔導班補課。

其實,現在的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很少是因為學不會課堂上的知識點。

那么,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這就需要先了解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論文《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的。該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見圖1-1)。

圖1-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五個需求層次呈金字塔式,馬斯洛認為,當人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人所有的能量都會集中在生理層面,從而無法向更高級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發展。

孩子的學習,就像大人的工作一樣,是需要孩子有自覺性、主動性的,通過學習,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等不斷提升,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所以,想要學習好,這屬于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位于“金字塔”塔尖兒位置的需求。

如果“金字塔”下端的那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就不會太強,也就無法把自己所有的精力與能量集中在學習上。

跟隨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一層層探索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

一、生理需求

當一個孩子沒有休息好、睡眠不足、非常累的時候,他的狀態會影響學習效能。

我的女兒心心從小就喜歡玩水,在浴缸洗澡時,都喜歡帶著泳鏡“潛水”。心心上幼兒園大班時,我給她報了游泳課。

看了心心在游泳試課上的表現,教練對我說,這孩子大概上三節課就能學會!但是為了讓心心學會四種泳姿,我還是給她報了20節游泳課。結果,你們猜怎樣?心心學游泳,整整學了17節課,才學會一種泳姿。

教練總向我反饋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說的話好像沒聽見,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但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聽幼兒園老師跟我反饋過。我問心心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她也說不出為什么。后來我自己找到了原因:我給她報的游泳課在周一,周一她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了一整天后,放學后還有一節舞蹈課,舞蹈課結束,又緊接著上游泳課。孩子累呀!

《動機心理學》一書中談到有限資源模型時指出,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基于有限的通用資源的。

之所以說是有限資源,是因為人們擁有的自我控制總能量是固定的,一旦用完(即耗盡)就不再擁有。

之所以說是通用資源,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反應都會使用它,包括行為、思想和情緒抑制。

把這兩點結合起來就會發現,不管是行為約束,還是情緒抑制,都要使用自我控制能量;在某個領域使用自我控制時,可用于另一個領域的自我控制力就會受損。

現代研究者使用“自我損耗”一詞來指代先前使用某個領域的自我控制會損害隨后其他領域自我控制力這一傾向。

這一點對于孩子也同樣適用,孩子白天在學校要跟緊課堂節奏,聽從指令,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都要消耗很多自制力,有的孩子放學后還去上興趣班,晚上寫作業時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降低,這是因為在寫作業之間有太多的活動消耗了孩子的自控能量,導致了孩子的自控力下降。

在我的線上“自主學習力年度營”課程中,遇到學員說孩子寫作業狀態不好,總是鬧情緒、注意力不集中,我都會關心一下孩子的興趣班是否安排得太滿,詢問一下孩子的睡眠時間是否充足。

我驚訝地得知,很多小學生會寫作業寫到晚上10點,甚至11點多才睡。這會導致孩子睡眠嚴重不足。

很多家長都熟知“食物搭配金字塔”,盡力照此均衡孩子的營養攝入,卻往往忽略了“生命金字塔”的基座是睡眠。

有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的人,大腦中的杏仁核會對讓人情緒波動的事件更敏感,會更容易關注消極信息,情緒控制能力也更弱。所以,睡眠不足的孩子畏難情緒會更嚴重。精力充沛時,孩子會更有信心與動力面對困難;而精力不足時,可能一個小小的難題就足以讓孩子感到極大的壓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對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也至關重要。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學習時間長、挑燈夜讀是勤奮的表現,一分耕耘必定會有一分收獲。殊不知,這種“低水平勤奮”不僅無效,還會對知識吸收起到反作用。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分享了一個研究輕微睡眠限制的實驗。

實驗要求一些六年級的學生比平常早睡或晚睡1小時,并堅持3個晚上。實驗結果表明,那些睡眠時間比其他同學少35分鐘的學生在后續的認知測試中表現出了四年級學生的水平,他們實際上喪失了2年的認知能力水平!

睡覺時,我們大腦區域中一塊叫海馬體的地方會進行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動——整合我們一天所學的知識,將新知識進行“審查”并儲存,“過審”的知識會被大腦所記憶。海馬體只有在我們睡著的時候才工作,如果我們不好好睡覺,它就沒有工作的機會。如果孩子勤奮地學習到很晚,卻沒有得到充足的睡眠,就相當于我們辛辛苦苦寫了一篇論文,卻忘記按保存鍵。辛苦學來的知識卻沒有被大腦記住,是不是很可惜?

《考試腦科學》這本書中這樣寫道:

學習的基本要求是“記住自己能記住的所有知識,切實掌握自己能理解的全部內容。”做到這點后,就果斷地去睡覺吧!剩下的工作都交給海馬體??傊?,此時的鐵則是“好好睡覺,期待海馬體大顯身手”。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直接對應一個人的安全感。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擔心自己不被老師、同學喜歡?

你的情緒穩定嗎?會不會在孩子寫作業時突然發脾氣,讓孩子心驚膽戰?

你和伴侶的關系如何?你們是否會當著孩子面吵架,以致讓孩子擔心爸爸媽媽會分開?

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會相信關系是滋養的、堅固的,家是安全可依靠的,周圍的人是可以信賴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只有內心安定,孩子才會放心地走向更高一級的需求——社交需求。反之,他就會封閉自己,陷入反復的情緒內耗。如果孩子內心有太多的不確定、缺失與擔心,他就沒法集中精力去學習、成長,有一些孩子還會因為內心過度焦慮緊張而出現一些外顯癥狀,比如咬指甲、頻繁眨眼睛等。這些都是家長需要關注與重視的。

那么怎樣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我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列舉了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見的一些表現。

要么非常黏人,要么太過獨立;

過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

特別乖巧,很小就會察言觀色、討好大人;

在社交過程中膽小退縮,對朋友多是防備的態度;

非常在乎他人的認可與評價,一旦失去外界反饋,就會變得悲觀消極;

攻擊性很強,愛打人,外表看起來很“強悍”,內心卻很脆弱。

到了小學階段,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還會表現為不積極主動參加班級活動、不愛在課堂上發言,被老師反映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相處有困難等。

當然,以上這些行為,如果你的孩子“中招”了1~2條,也并不是說他一定就缺乏安全感,有些行為表現也許只是階段性的。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還要結合孩子的童年經歷、日常表現等進行綜合判斷。

如果孩子確實缺乏安全感,那么家長就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養育方式及家庭養育環境,平時是否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到關系不穩定。

同時,家長也要學會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更加敏銳地識別孩子的需求,并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需求,是一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需要,比如孩子需要被積極關注;需要在傷心委屈時被傾聽,在危險時被保護;需要在日常感受到自己被愛,在關系中體會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等等。

當然,父母要想修復孩子缺失的安全感并不容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參加培訓,或者找老師咨詢,以更全面的視角發現問題,發現自己在養育中的盲點,更高效地改進自己的養育方法。

三、社交需求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小,而同伴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孩子的學習問題,很多都和他們的社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負面情緒直接相關。

比如:

孩子關系最好的小伙伴最近不和他玩了,孩子感到難過、不知所措;

新來的老師太嚴厲了,孩子不喜歡,因此抗拒這門課;

孩子紀律感欠缺,總被老師批評,自己也覺得“丟面子”;

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被同學貼上了“差生”的標簽;

班里有同學發展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孤立甚至欺負孩子;

…………

以上這些,都屬于孩子在社交方面出了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那么,家長此時該怎么辦呢?

1.親子溝通順暢,孩子才愿意說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將這些社交困擾與你分享時,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什么?

很多父母可能認為要尋找問題的原因,并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的思路,父母很可能會在溝通中忍不住否定孩子,或者對孩子進行過多說教。比如:

小伙伴為什么不和你玩呢?你要反思自己??!

我覺得你們老師不嚴厲呀!你要學會適應不同的人。

老師是嚴厲,但是嚴師出高徒,你好好遵守紀律就行!

他們為什么不和你玩呢?肯定你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呀!

……

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回復孩子,孩子可能就會在內心漸漸形成一種判斷:和爸媽說了也沒用,還讓我更生氣。這樣的經歷多了,孩子的傾訴欲就消失了,親子溝通之門也就此關閉。

孩子一旦將父母從他的“支持系統”移除,以后他們即使遇到了困難挫折,也不會再想尋求父母的幫助與支持。這才是最麻煩的問題。

2.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

正確回應孩子的方式是,我們要克制自己的“解救欲”,先傾聽孩子!要相信,只要我們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與空間,孩子是能自己想出解決辦法的。在傾聽時,我們只要保持專注與好奇,同時不斷地共情孩子就好。比如可以這樣回應孩子:

是嗎?那你一定很難過!

老師怎么嚴厲了?你繼續說,你上課是不是很緊張?

原來是被誤解了,你感到很不公平。

……

我們過多地給孩子提供建議,過多地說教孩子,甚至一味否定、糾正孩子,是阻礙親子順暢溝通的一個又一個關卡,而“積極傾聽”可以讓孩子有安全感、無障礙地表達自己所有的想法與感受。積極傾聽時,我們能體會孩子的情緒慢慢消散,漸漸地,又會驚喜地看到他自己的解決方案開始浮現。如果被支持、被傾聽的孩子開始主動尋求我們的觀點與建議,這時才是我們表達自己觀點和建議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是孩子最能聽得進去的時候。

有時,我們會覺得孩子的解決方案不夠好,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特別緊急或特別重要的事情,還是不要急于給孩子提供建議,要相信孩子實踐后會自己做出調整。

有時,孩子并沒有提出什么解決方案,只是抱怨、傾訴一下,只要被傾聽,他就會覺得好多了。畢竟,有些“問題”不能被解決,我們只能適應“問題”,學會與“問題”共處。

不急于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而是積極地傾聽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都是敢于將人生的體驗權、試錯權交還給孩子的父母,是從心底信任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耐心的父母,也是教育眼光更長遠的父母,他們始終堅信:比給出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可分為內部尊重需求和外部尊重需求。

內部尊重需求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感到自己是能勝任、能獨立自主的,對自己有信心;外部尊重需求是指一個人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積極正面的評價。

當孩子的尊重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就會在學習中更加自覺、主動、充滿內驅力。

判斷孩子的尊重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有類似這樣的表現:

經常有意無意地表達“我做不到”“我做不好”;

寫作業是否總依賴家長,不愿意獨立思考。

我們也需要觀察自己是否有類似這樣的表現:

是否總催著孩子做事情,批評孩子不自覺;

責怪孩子拖拉、磨蹭,學習效率低;

給孩子講題時經常說“怎么這個你都不會”?

如果孩子或父母經常有以上這些情況,那么孩子的尊重需求就很可能沒有得到滿足。

此外,還可以通過問孩子一個問題,了解孩子的自尊水平。

可以問孩子:“如果0分代表‘我認為自己沒有優點,什么都做不好’,10分代表‘我認為自己想做的事都能做好,我非常棒’,寶貝,你給自己打幾分呢?”

如果孩子給自己打7分,我們可以接著問孩子:“你覺得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你對自己哪些地方不滿意,所以給自己打了7分?”

通過這個小問題,就能知道孩子對自己的內在評價是怎樣的。

如果孩子的尊重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找原因。

1.孩子確實做事能力欠缺,導致他對自己沒有信心

比如:

他很想集中注意力,可就是不自覺地開小差;

讀書總是跳字漏行,自己也不想這樣,但就是無法避免;

閱讀文章覺得難以理解,寫文章總是沒思路;

孩子也想早點寫完作業好好玩,可是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了;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粗心大意,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

如果是上述問題,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和時間管理能力,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一味責備孩子,讓孩子對自己更沒有信心。本書后面的章節會詳述如何培養這些能力與習慣。

自信來源于實力,實實在在的成功經歷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我們可以用孩子過去的成功經歷鼓勵孩子,想一想,孩子是否有認真做好一件事的經歷。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開始,也可以從孩子當下的興趣開始,帶著孩子一起取得一些成績。

2.孩子主觀上缺乏自信,對自己有很多負面評價

如果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錯,但他就是覺得自己不行,很多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很可能是孩子主觀上自信心不足。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反思,日常與孩子溝通時是不是對孩子的批評、建議比較多,給孩子的鼓勵比較少;是否常常將自家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相比較?

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如果能多多照見孩子的優點,或者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才會看得見,也會對自己更自信!

3.親子互動狀態是信號,覺察自己是否給了孩子尊重與信任

很多家長對我說,孩子總是跟父母對抗:盯著孩子寫作業,他偏不好好寫;越催孩子,孩子越慢;告訴孩子要自己思考,可他還是一遇到難題就叫“媽媽”!

我發現,這些家長有一個相同的模式:一邊指責干涉,一邊代替包辦。

一邊指責孩子不抓緊時間,一邊盯著孩子提高效率;

一邊責怪孩子不收拾書包,一邊替孩子整理分類;

一邊責怪孩子不思考,一邊急于給孩子講題做解答。

很多家長明顯比孩子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比孩子更緊張。家長替孩子背負著學習的任務,發泄著對孩子的不滿,卻忽略了對孩子的能力培養。

在家長的責備和否定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不被信任。這種不好的感覺讓孩子開始與家長對抗,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你說我不行,我就真不行;你說我磨蹭,那我就磨蹭給你看。同時,孩子在這種經常被“包辦”的氛圍中,受家長言語的影響,也會從內心覺得自己就是干不好,感到無力又無助。

也許有家長會說:“是因為孩子表現不好,我才不信任他的。如果他自覺又高效,我也會對他有信心啊!”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一樣,都想變好,但又自控力弱、沒有時間觀念、貪玩……而家長的教育方式,會決定親子互動最終是走向正循環還是走向負循環。

我有時也會忍不住催女兒心心趕緊去學習,言語中常不自覺地帶著不滿情緒。后來我發現,越這樣催她,她越不開心,越會在寫作業過程中磨蹭。我忍住不催她,也許她磨蹭10分鐘才想起寫作業,如果這時我送上一句鼓勵,“今天不錯啊,媽媽沒提醒,你就知道主動寫作業了”,孩子就會更有信心,寫作業時會更努力地做好;如果她發現自己寫作業時間太長,沒時間玩,也會請求我與她一起想辦法進行時間管理。

前者就是負循環——家長催促,孩子反抗,家長不再信任孩子,只能再次催促。

后者是正循環——家長等待孩子積極主動(或被簡單提醒一句)去做事,孩子邁出一小步,家長就進行鼓勵;受到鼓勵,孩子有動力做得更好;因為孩子做得好,家長更信任孩子!

親子互動模式是負循環還是正循環,差別就在于家長是否從內心相信“孩子也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是優秀的”,能否敏銳地發現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時予以鼓勵。

人性是復雜的,可以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更多地看見孩子“天使”的那一面,孩子就有動力做得更好,展現更多的美好;如果我們不斷激發孩子“魔鬼”的那一面,孩子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惡性循環。

以上,我們主要對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梳理,可以說是一種清晰的“診斷思路”。在孩子學習出問題時,我們可以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級級地進行篩查,判斷孩子是生理需求沒得到滿足,還是沒有安全感?是社交方面存在困擾,還是沒有感到被尊重,或者是不夠自信?通過篩查,找到自家孩子的“卡點”,進而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內容小結

孩子學習出問題,并不僅僅在于知識點沒掌握,我們可以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層層地分析、探索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

1.生理需求沒得到滿足?;顒?、課外班安排得太多,長期睡眠不足影響了孩子學習的狀態與效率。

2.安全需求沒得到滿足。孩子缺乏安全感,導致很多情緒內耗,父母要反思孩子的成長歷程并進行調整,注意識別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滿足。

3.社交需求沒得到滿足。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困擾不知如何應對,也會影響其學習。這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確保親子溝通的順暢。多傾聽,孩子才愿意說。

4.尊重需求沒得到滿足。父母需要分析,是孩子能力欠缺等客觀原因導致孩子不自信,還是親子溝通方式不當導致孩子因主觀原因缺乏自信,同時也要觀察,是不是自己“一邊指責一邊包辦”的教育方式最終損害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

實踐出真知

覺察:想一想你的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可能在哪里?

行動:針對自家孩子學習出問題的原因,想出至少1~2條行動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甘谷县| 寻乌县| 临泽县| 务川| 梧州市| 龙胜| 巴彦淖尔市| 宜君县| 合阳县| 宣汉县| 南乐县| 安新县| 通许县| 疏附县| 肇州县| 黄冈市| 镇宁| 金门县| 兴山县| 加查县| 安庆市| 通道| 新绛县| 寻甸| 宜兰市| 陇南市| 凤城市| 云安县| 宜兰县| 井研县| 冕宁县| 尼木县| 江安县| 衢州市| 门源| 乌鲁木齐县| 肇源县| 凉山| 郓城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