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自我超越
  • (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2691字
  • 2023-03-14 17:01:17

前言
從自我實現(xiàn)到自我超越

1970年6月8日,正值加州門羅帕克市的一個溫暖夏日,亞伯拉罕·馬斯洛正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他滿腦子都在想著人性能達(dá)到的更高境界這一問題,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種種理論與觀點,其中一種理論已經(jīng)耗費了他數(shù)年光陰——Z理論。馬斯洛的妻子柏莎從他身邊走過,來到家中的游泳池邊。馬斯洛匆匆看了眼秒表,雖有不舍,但他知道自己每日運動的時間到了。醫(yī)生對他十分嚴(yán)格,要求他每天必須進(jìn)行少量運動來恢復(fù)心臟機(jī)能。自從1967年12月心臟病發(fā)作以來,馬斯洛就頻繁感到胸口疼痛,痛楚不斷提醒著他生命隨時可能終結(jié)。馬斯洛因此拒絕了一切演講,即使是在美國心理學(xué)會年會上做主席演講那樣令人備感榮耀的事,他也婉言拒絕了。

許多人都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很熟悉,在該理論的描述中,自我實現(xiàn)處于金字塔的頂端。你有可能在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導(dǎo)論課程中了解過該理論,也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過對該理論的圖解。

正如心理學(xué)教科書中呈現(xiàn)的那樣,人受不斷上升的不同層次的需要驅(qū)動:基本需要(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然后我們才能充分地實現(xiàn)自我,成為我們有能力成為的樣子。

一些當(dāng)代學(xué)者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闡釋為一種個體主義或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Brooks, D. (2017). When life asks for every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7/09/19/opinion/when-life-asks-for-everything.html; Brooks, D. (2019). 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NY: Random House.可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了馬斯洛那些已發(fā)表和未發(fā)表的作品,得出的結(jié)論則全然不同。1966年,在一篇題為《自我實現(xiàn)理論批判》的未發(fā)表文章中,馬斯洛寫道:“必須說明的是,只追求自我實現(xiàn)還不夠。我們不能孤立地理解個人救贖及對個人有益的方面……在談?wù)搶€人的益處時,也要談?wù)撍鼘λ说囊嫣帯:苊黠@,不考慮他人和社會條件、只關(guān)注純粹心靈自我的個人主義心理學(xué)是不完善的。”Maslow, A. H. (1966/1996). Critique of self-actualization theory. In E. Hoffman (Ed.), Future visions: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pp. 26–32).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馬斯洛晚年越來越相信,健康的自我實現(xiàn)是通往自我超越的橋梁。馬斯洛所關(guān)注的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人,大多頻繁地體驗過“超越時刻”——在這種體驗中,意識被拓展至自我之外,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由更高的價值觀驅(qū)動的。與此同時,馬斯洛還觀察到,這些人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想為世界做出的貢獻(xiàn)有著更深的領(lǐng)悟。

對于馬斯洛而言,這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悖論:為什么這么多自我實現(xiàn)的個體既能擁有強(qiáng)烈的同一性和實現(xiàn)自我潛能的能力,同時又能如此“無我”?在1961年的一篇文章中,馬斯洛觀察到,自我實現(xiàn)似乎是個“過渡性目標(biāo),是一次人生轉(zhuǎn)折,也是通向自我超越的必經(jīng)之路,這仿佛是在說自我實現(xiàn)的作用,即抹掉自我”。Maslow, A. H. (1961). Peak experiences as acute identity experienc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1, 254–262, p. 260.

馬斯洛相信,朝著自我實現(xiàn)的方向努力——培養(yǎng)強(qiáng)烈的自我意識并讓自身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是自我超越的關(guān)鍵一步。誠如他在1962年那本名為《存在心理學(xué)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的書中所寫:“自我實現(xiàn)……矛盾地使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意識以及超越自我中心變得更有可能。”Maslow, A. H. (1998;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Wiley, p. 231.馬斯洛注意到,自我實現(xiàn)能夠使一個人更易融入更大的整體之中并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馬斯洛的講座、未出版的論文和私密的個人日志都清楚地表明,在其人生最后幾年里,馬斯洛的全部心思都在關(guān)于“自我超越”的悖論上。

1967年9月14日,馬斯洛在舊金山一神教堂發(fā)表了題為《人性的更深層次》的精彩演講。Maslow, A. H. (1969).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 chology, 1(1), 1–9, p. 1. The entire lecture at the Unitarian church can be found on You- Tub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gvjnTEEvg.出席者說,當(dāng)馬斯洛從過道來到房間前方的講臺時,他看起來十分虛弱。可是,他一開始演講,整個房間都被點亮了。“一場哲學(xué)革命正在到來,這一點已變得越來越清楚。”他在開場時說道,“仿佛一棵樹的所有分枝都開始結(jié)果,一種全面的體系正在迅速形成。科學(xué)與人類致力的所有學(xué)科領(lǐng)域都在受到它的影響。”

提到“人本主義革命”,馬斯洛解釋道,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正在解開那些“真正的人類體驗、需要、目標(biāo)和價值”上的謎題。其中就包括我們的“高級需要”,它們也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包括對愛、友誼、尊嚴(yán)、自尊、個性和自我成就的需要。停頓片刻,他大膽地做出下一步論斷:

然而,這些需要若得到滿足,一幅不同的圖景將會顯現(xiàn)……在最好的條件下工作的得到充分發(fā)展的人(他們是非常幸運的)將為那些超越了自我的價值所驅(qū)動。依照“自私”的舊有意義衡量,這些人已經(jīng)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美并不僅存于個人肌體之中,正義和秩序也是如此。人們很難將此類欲望歸入自私之列,它們不能像我對食物的渴求那樣被貼上自私的標(biāo)簽。實現(xiàn)正義或者讓正義發(fā)生帶給我的滿足感并不在我的皮肉里,也不在我的血脈中。它既是外在表征,也是內(nèi)在思想,因此,它已超越了自我的空間局限。Maslow,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pp. 3–4.

馬斯洛非常迫切地研究著這種觀點。可是,在發(fā)表上述演講幾個月后,他得了冠心病,這就是他演講時看起來很虛弱的原因。馬斯洛活了下來,但他說自己突然感到不那么迫切了。這場大病讓他陷入困惑,因為這與他原先的理論構(gòu)想(生存下來才是人類最大的需要)恰好相悖。在1970年3月28日的一篇日記中,他寫道:

奇怪的是,僅僅因為我意識到了人難免一死,我竟然就能夠感知、接受和享受非我世界的永恒與珍貴了。“能夠享受”這一點令人費解。Lowry, R. (1979). The journals of A. H. Maslow — two volumes (The A. H. Maslow series). Monterey,CA: Brooks/Cole, p. 1261.

可見,意識到死亡的威脅不但沒有令馬斯洛跌落至他層次理論的最底層,反而強(qiáng)化了他自我超越的體驗。對自己價值觀的這一重大轉(zhuǎn)變,馬斯洛評論道:“支配層次、競爭與榮耀無疑變得荒謬起來。在什么是基本需要、什么不是,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等方面,我的價值觀顯然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我認(rèn)為,如果我們有可能死而復(fù)生,那么更多人會選擇這種死后的人生。”Krippner, S. (1972). The plateau experience: A. H. Maslow and others. Journal of Trans- personal Psychology, 4(2), 107–120, p. 119.

就在他去世前幾個月,馬斯洛參加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公開專題研討,會上他詳細(xì)闡釋道:“顯然,我們一直都會遭受頭頂這塊陰云——對死亡的恐懼所帶來的痛苦。如果你能超越對死亡的恐懼(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可以馬上向你保證,你會體面地、優(yōu)雅地、不糾結(jié)地、達(dá)觀地死去)……那么你的人生,在今天、在此時此刻就會發(fā)生變化。我認(rèn)為我們可以把這種對自我的超越教給人們。”International Study Project, Inc. (1972). Abraham H. Maslow: A memorial volume. Monte- rey, CA:Brooks/Cole, p. 53.

馬斯洛從來沒有使用過金字塔來呈現(xiàn)他的需要層次理論。

在人生的最后幾年里,馬斯洛一直堅持做一系列練習(xí)來超越自我并在“B領(lǐng)域”——“純粹存在”領(lǐng)域更為規(guī)律地生活。他也一直致力于有關(guān)人性和社會的廣義心理學(xué)與哲學(xué)的研究。1967年12月26日,馬斯洛出院后在日記中寫道:

日記給我?guī)砹诵聼馈N乙趺刺幚磉@些日記?此刻我覺得,我已有心無力,無法將世界所需的、我應(yīng)擔(dān)負(fù)的責(zé)任付諸筆端。若是真能將這些想法完整地寫出來,我就算累死也無所謂,但我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想用這些日記將自己的想法以小型備忘錄的形式保存下來,將來會有人理解我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理解我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Lowry, The journals of A. H. Maslow, p. 869.

1970年6月8日,陽光溫暖又明媚。馬斯洛放下筆記本,幾番掙扎才站了起來,他打算做每天規(guī)定的鍛煉。他是那么不想離開自己的工作,哪怕僅僅片刻。當(dāng)他緩緩開始慢跑時,妻子柏莎心想,丈夫的動作怎么如此奇怪。Michael Murphy, personal correspondence, May 10, 2018.正當(dāng)她要開口詢問丈夫是否沒事時,馬斯洛癱倒在地。等柏莎沖到馬斯洛身邊,他已經(jīng)死去,享年62歲,身后留下了大量的未竟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临西县| 海城市| 江都市| 焉耆| 洪湖市| 清徐县| 繁昌县| 衡东县| 永德县| 巴林左旗| 田阳县| 嘉峪关市| 平陆县| 孟州市| 信阳市| 璧山县| 延安市| 额敏县| 博湖县| 容城县| 通江县| 三台县| 隆回县| 万宁市| 亳州市| 柳林县| 福泉市| 德庆县| 武汉市| 阿尔山市| 台中县| 佛坪县| 上饶县| 泽州县| 离岛区| 东乌| 灌云县| 额敏县| 长泰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