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樞紐:中西亞史地新考
- 何新
- 1155字
- 2023-03-06 16:38:14
亞歷山大:波斯地區傳說中之神王
亞歷山大,在波斯語中本來意義是“守護者”。
在波斯人的口傳史詩《列王記》中,亞歷山大是古波斯的一個傳奇王子,半人半神,能征善戰,驍勇非凡,關于他的詩句占據了5000行。
據《列王記》說,亞歷山大是著名的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30年在位)同父異母的兄弟。
關于亞歷山大的故事也流傳在阿拉伯地區,亞歷山大的阿拉伯名字是英雄伊斯坎達爾。
中世紀以后,亞歷山大的故事隨阿拉伯商人流傳到東南亞。在東南亞的口傳文學《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中,亞歷山大成為馬來人的英雄祖先。
《馬來紀年》記述了東南亞版的亞歷山大故事,即《亞歷山大·左勒蓋爾奈英傳》。
據說,亞歷山大大帝來自波斯,曾經進攻印度國(Negeri Hindi)。印度國吉達國王(Raja Kida)戰敗后,把女兒莎魯爾·巴莉亞公主(Putri Syahrul Bariah)獻給了亞歷山大國王(Raja Iskandar)。
《馬來紀年》說,亞歷山大的后代來到希坤塘山(Bukit Si Gun-tang),成為巨港(Palembang)的國王,而巨港國王便是后來的馬來國王的祖先。
至今,霹靂州(Perak)的國王還擁有一把據說是從亞歷山大的后裔桑·蘇巴爾帕(Sang Sapurba)王傳下來的劍和印章。
后來桑·蘇巴爾帕手下的戰士貝爾馬斯古·曼邦(Permasku Mambang)曾經手持此劍殺死了大蛇“沙克迪莫那(Saktimuna)”。
《伊斯坎達爾傳》在馬來地區有許多不同的文本。例如蘇門答臘文本和馬來亞文本,這兩個文本的講述有所不同。
蘇門答臘文本以“一切贊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開始。然后安拉向阿丹明示了他的后代,說阿丹的后代是以巴哈曼(Bahaman,源自波斯《列王記》中的一位國王)為祖先的家族。
馬來亞文本講述的則是巴哈曼與自己的女兒結婚,但是故事更長。蘇門答臘文本以亞歷山大與努拉尼(Nurani)結婚為結局。在馬來亞文本中還有其他故事。例如,亞歷山大與黑德爾國王的公主結婚;亞歷山大潛入大海的故事;亞歷山大尋求生命之水未果,而被黑德爾先知輕易獲得的故事等。
根據馬來亞文本,亞歷山大國王不斷發動遠征。在征服印度后,印度國王希迪(Khidi)把巴德魯爾·庫姆利雅(Badrul Qumriya)公主獻給了他。
此后的亞歷山大國王的故事越來越神奇,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亞歷山大來到環繞世界的大海邊,在這里,亞歷山大遇見了米卡伊勒(Mikail)和其他天使。
亞歷山大鉆進一個箱子潛入海底。大魚吞食了這個箱子,但后來又把箱子吐了出來,這樣,亞歷山大重回他的軍隊。
亞歷山大繼續前行,經過麥加來到一片漆黑的曠野。據說,那里有生命之泉,可以使飲用者長生不老。于是亞歷山大國王悄悄地尋找生命之泉,但是他未能如愿。
然而,原本沒想尋找生命之泉的黑德爾卻意外地發現了泉水,亞歷山大感到萬分遺憾。至此,亞歷山大故事才結束。
在另外一部馬來地區的民間史傳《馬來米薩》(Misa Melayu)中,亞歷山大則是從新加坡逃出來的王子,后來建立馬六甲王朝,成為新加坡國王。他的名字叫作羅阇·伊斯坎達(Raja Iskandar),由于繼承了祖先的名號,所以他以后的封號叫蘇丹伊斯坎達·左勒蓋爾奈英(雙角王)(Sultan Iskandar Dzulkarnain)。
(2019年10月18日原載何新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