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首要任務
- 爭漢
- 逍遙小卒
- 2311字
- 2023-02-27 17:30:00
公孫瓚并非優柔寡斷之人,前腳剛決定與袁紹和解,后腳便立馬讓關靖寫一封回信。
也許是被公孫續的那番‘易縣防守可輕易破解’的論斷說通了,竟破天荒的準許三人進入中央城堡中。
為什么說是破天荒呢,公孫瓚原來認為七歲以上的男子便具有了威脅,所以除了他以外,城堡中都是女人,只有這樣,才不會威脅到他的安全。
至于現在讓公孫續、田楷、關靖三人進入,可見他已經推翻了易縣牢不可破的觀念。
連整個易縣都不安全,他這個中央城堡再怎么防守,也無濟于事,倒不如對手下心腹之人放開,以此還可提高相互之間的信任度。
公孫續對于自己父親的行為看在眼里,樂在心中,看來父親也并非沒有心計之人。
雖然之前的一系列騷操作,讓身為兒子的他感到不恥,但也情有可原。
正如歷史中公孫瓚所說的‘袁氏之攻、狀若鬼神’,與袁紹相互對戰的七八年,估計是真被打出心理陰影了。
眼下自己要做的,就是要讓初平二年前的那個白馬將軍、北方一哥重拾信心,激發出他埋藏在心中的雄心壯志。
公孫續心中一番思量,一旁伏案疾書的關靖已經起身,只聽他說道:
“主公,公子,田將軍,我已將回信草擬好,請諸位指正。”
聞言,先是公孫瓚接過關靖所遞的竹簡,仔細看了一遍,然后將其遞給旁邊的公孫續。
接過竹簡,公孫續也快速瀏覽了一遍,信中將該表達的意思都寫的很清楚,找不出任何毛病,于是給田楷遞去。
不料田楷見狀,竟連忙擺手推脫,口中還說著“田某粗人一個,就不看了。”
確認無誤,給袁紹的回信就這樣寫好了,竹簡重新回到關靖手中,看著竹簡,公孫續眼神飄渺。
信一發出去,或許就改變了父親公孫瓚的命運,也改變了北方的格局,接下來的歷史進程也許不會按照自己記憶中的歷史那樣進行下去,所以,這是一封改變歷史的信。
有了這封信,未來便是不可預料的,亂世當中,危險也是不可測的,所以,他更加堅定了心中的想法:做大做強。
至于有多大有多強,只能說囊括天下十三州才叫大,打遍天下無敵手方為強。
當然,這個想法,暫時只能先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至于何時發芽、成長,他心中清楚,眼下時機未到。
隨后,關靖便去尋人送信了,公孫續和田楷見事情已了,也紛紛告退離去。
……
出了城堡后,公孫續快步追上田楷,說道:
“田將軍,請留步!”
聞言,田楷駐足回首,疑惑的望向他。
“田將軍,續有一事請教,還請告之。”
“公子請說,楷定知無不言。”
“不知將軍可否聽說過常山趙子龍?”
田楷聞言一愣,隨即說道:
“當然,此人當年與我一起在主公手下共事,只是后來因其兄長亡故,便請辭料理其兄長后事去了。”
“喔,那他是何時離去的?”
公孫續之前想了一下,與袁紹達成和解后,首要任務便是處理他們的內部問題,這就涉及到幽州境內的士族、百姓。
百姓還好說,這年頭,易子而食的事時有發生,糧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巧,眼下易縣就有三億斤糧食(史料記載是三百萬斛,一斛在漢代是一百斤),所以,有了糧食,百姓自然會跟隨你。
至于士族,這就很麻煩了,幽州士族對他們公孫家的好感度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一個人,前幽州牧劉虞。
此人在幽州頗得人心,因為他漢室宗族的身份,以及他的政治能力,使得幽州士族紛紛投向他,還有就是對北方外族的懷柔政策,北方外族也親近與他。
這樣一來,那時自己的父親公孫瓚與北方外族打得火熱,結果自己的頂頭上司劉虞卻持相反的態度,主張懷柔政策。
于是,一個地方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就有了矛盾,那時二把手公孫瓚有人、有威名、還有雄心,當然忍不了,恨不得將劉虞殺死,自己來做一把手。
而公孫瓚也不負眾望,最后也是這么干的。將劉虞殺死后,索性自己做老大,從此北方由他說了算。
這樣的結果士族就不干了,讓你做老大,還有我們的好果子吃嗎。于是士族在劉虞的兒子劉和及其舊部鮮于輔等人的帶領下,聯合起來反擊公孫瓚,一直持續到現在。
如此來看,他們公孫家與幽州士族幾乎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那就只有一個辦法:打,將他們打到害怕或是消滅掉。
但是此時的劉和、鮮于輔等人又與北方外族烏桓、鮮卑等形成了聯盟。所以要打劉和、鮮于輔,就要順帶著打烏桓、鮮卑等外族,這看起來就非常困難。
不過,據他了解,眼下他們總共的兵力僅有八千騎兵、2萬步卒,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但又不得不打。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奪回以前被劉和、鮮于輔等人占領的地方,從而掌控整個幽州,然后以此為大本營,發展力量,等待時機,以爭天下。
于是公孫續總結了一下,眼下的情況就是:開局只有一座城和三萬人馬。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決定要打,那就需要財、糧、人。財、糧倒是不缺,主要是缺人。
首先是士兵,士兵所需之數過于龐大,非是朝夕能解決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然后是將軍、謀士,他縱觀整個易縣,能領兵打仗的,父親公孫瓚算一個,田楷勉強算一個。而謀士,關靖之前便是擔任這種角色,但在他看來,關靖并沒有做謀士的才能,倒是可以做做后勤。
因此,他們眼下急需的便是將軍和謀士,但據他所知道的,天下間有名的謀士大多早已有主,除了諸葛亮和龐統。
龐統行蹤不知,諸葛亮在南陽,離幽州較遠,他并沒有時間去請,何況,以公孫瓚早年的作為,就算請了也不一定來。所以,謀士,他暫時無從下手,實在不行,只能由他自己頂替一段時間。
眼下最重要的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所以,他便想到了趙云,據他了解,趙云的老家就在常山真定,離易縣不遠。
若是去找趙云,不需要費多少時間,而且以他‘七進七出’的能力,若是帶領著白馬義從沖鋒陷陣,完全沒有問題。
“應該是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離去的。”
田楷回憶了一下,說道。
聞言,公孫續臉色一變,果然,自己猜的沒錯。
趙云一生耿直,想要效力的是實施仁政的君主。恐怕就是因為在興平元年,父親殺了劉虞,使得他心中失望所效之人并非明主,故而離去,料理兄長后事只是借口而已。
這樣的話,想要將趙云請回來,怕是有些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