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拜訪過關靖,公孫續回到自己的城堡后,就一直閉門不出。
他花了幾日時間將自己的記憶梳理了一遍,對于父親公孫瓚落到如今這個地步,也是唏噓不已。
在初平二年之前,勢力遍布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四州,擁有天下最強的騎兵,可以說是北方當之無愧的最強諸侯,但就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被袁紹打得只剩下幽州的易縣。
究其原因,一是他自大,看不起天下英雄,小瞧了袁紹的實力,在界橋被袁紹以少勝多,也是他隕落的開端。
二是沒有處理好與士族的關系,在與袁紹大戰的時候,遭到士族和北方外族的背刺,內外夾擊下,丟失了大量地盤。
每每思及此處,公孫續無不扼腕嘆息、痛心疾首,這些將來可都是自己的家業啊,沒想到快要被父親敗光了,要是自己能夠早幾年來到這個世界,何至于此。
……
……
三月十三,早晨。
公孫續一如既往的到庭院中進行晨練,他練的是家傳功法,用的是一桿長槊。陪他一起晨練的還有田休,平時田休也是住在他的城堡中,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看到田休雙戟耍的虎虎生威,頗具勇武,不由得想到了一個人,他姓典,要是自己像丞相一樣在做事的時候,由元武在外面守著,應該很穩當吧。
呸,曹賊此舉非人哉,斷不可取。
就在此時,田楷派人傳話,說是袁紹派來的信使到了。
聞言,公孫續眉頭舒展,果然還是來了。
這是他與田楷約定好的,田楷做為負責易縣守衛的大將,對于外來的風吹草動,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當日,他與田楷打賭,說袁紹必定會來信,以求盡釋前嫌,雙方和好,互不侵犯。
而且,若是自己判斷對了,田楷就要幫忙勸父親同意和解,以此緩解外部壓力,留給他時間肅清內部的叛亂。
歷史上記載,父親公孫瓚并沒有答應和解,于是袁紹派出全部兵力攻打易縣,最終攻破易縣成功奪取幽州。
知道父親不會輕易答應和解,田楷一個人不保險,于是又去找了關靖,算是加一層保險。
帶著田休匆忙來到最中央的土丘,看到田楷與關靖已在此等候,他連忙上前,拱手道:
“續見過將軍,見過長史。”
聞言,二人也向他回了禮,田楷說道:
“公子竟然能猜到袁紹會派人來和解,屬實厲害,不知公子是如何判斷出來的。”
哪是我厲害,只是歷史學的好而已,心中這樣想,嘴上還是謙虛道:
“將軍過獎,續之所以能夠如此判斷,主要還是基于以下兩點:
一是我易縣牢固,并非短時間內可以攻破的,袁紹若是要攻打易縣,必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加上其大本營在冀州,如此一來,未免太大動干戈了。
二是中原其他勢力崛起,相互爭奪,袁紹想坐山觀虎斗,趁機奪取地盤,擴張勢力。
基于這兩點,續料定,袁紹必會派人來試探,若是我們同意,則可免了這一戰。”
聞言,二人皆是點頭,關靖卻在此時說道:
“能不打當然最好,只是主公那兒……”
說著,露出一絲猶豫。
見此,公孫續連忙說道:“這就是續今日叫二位來的原因,請二位務必說服父親同意和解,只有這樣,方能解易縣之危。”
公孫續當然知道他在擔心什么,無非就是怕自己父親一根筋走到底,勸不住。
畢竟雙方交戰多年,結下了無數梁子,豈是輕易能夠解開的。加上長期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你說停手就停手,憑什么,就算是為了臉面,也是輕易不能答應的。
但是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此刻若是不答應,一旦引來袁紹大軍,僅靠易縣一個據點,獨木難支,終有被攻破的時候。那時,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三人各有心思,佇立良久,均未開口說話。
終于,關靖開口了,只聽他說道:
“我愿聽從公子安排,竭盡所能進行勸說。”
聞言,公孫續給了他一個贊賞的眼神,不愧是文人,腦袋轉得就是快一點。
見此,田楷也急忙表態,愿意勸說公孫瓚同意和解。
不久后,鐵門開了,公孫瓚從里面走了出來,只聽得他大笑著說道:
“哈哈,我就說嘛,憑我易縣這數千城堡,豈是他袁本初說攻就能攻下的,簡直不自量力。這不,派人來和解了。”
聞言,公孫續腦門一黑,不是別人攻不下,只是覺得暫時沒必要。
小心翼翼的開口道:“父親的意思是……”
“哼,他說不打就不打,當我公孫瓚好欺負不成,勢必與他戰斗到底。”
公孫瓚突然收起笑臉,憤憤然的說道。
公孫續看了田楷、關靖二人一眼,見他們沒有開口的意思,只好硬著頭皮繼續說道:
“父親可否考慮暫時停止與袁紹的戰斗,爭取到時間處理幽州內部的問題,尤其是劉虞殘部與北方外族,他們終將是大患啊。”
豈料公孫瓚聞言,想都沒想就說道:“子勝(公孫續字)多慮了,易縣牢不可破,隨便來多少人,為父也不怕。”
見此,公孫續沒辦法了,只好看向田楷與關靖,示意該他們二人出力了。
“咳咳,主公,我倒是認為公子說的有些道理,既然袁紹主動寫信要求和解,我們不如趁勢接受了吧。正如公子說的那樣,眼下劉虞殘部與北方外族聯合,倘若任其發展壯大,將來恐對我們不利。
若是我們能夠將他們徹底消滅,那時,幽州內部將是鐵板一塊,就算袁紹再打過來,我們也沒有后顧之憂,可傾盡全力與之交戰。”
見公孫續望向自己,關靖也明白是時候表明立場了,于是對著公孫瓚說道。
他話說的還是挺漂亮,不是我們要求和解,是袁紹主動的。
見此情形,田楷也不甘人后,進一步勸說道:
“主公,公子與長史方才所言有理,如果不答應,就算我們要打,如果袁紹不應戰,也拿他沒辦法。”
得,又是一個,不是我們怕了,而是擔心袁紹不應戰,所以和解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二人話里話外要表達的意思就一個:和解吧,不丟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