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jīng)
- (漢)劉向 劉歆編 鄭志玲譯注
- 6487字
- 2023-02-28 16:00:55
第二卷 西山經(jīng)
西山經(jīng)之首
【第一則】
西山華山①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②。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③,其脂可以已臘④。
【注釋】①華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今陜西華陰市南。②洗石:含有堿的石頭,洗澡時可用來搓去污垢。③羬(qián)羊:古時西方出產(chǎn)的一種大尾羊,其尾可食。④臘(xī):本義是風干的臘肉,這里指皮膚因風吹而干裂。
【譯文】西方第一列山系是華山山系,它的第一座山是錢來山,山上長著很多松樹,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上有一種野獸,它的身形像羊,卻長著馬尾巴,名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滋潤皴裂的皮膚。
【第二則】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①,濩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③,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渠④,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
⑤。
【注釋】①松果之山:即松果山。②濩(huò)水:一作“灌水”,現(xiàn)名潼河,在今陜西境內(nèi),流經(jīng)潼關,入黃河、渭河。③渭:黃河重要支流,位于今陜西關中地區(qū)。④(tónɡ)渠:鳥名。⑤
(báo):皮裂皺起。
【譯文】往西四十五里,是松果山。濩水從這里發(fā)源,然后向北流入渭水,水中蘊藏豐富的銅礦石。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渠,身形像野雞,有黑色的身體、紅色的爪子,可以治療皮膚皴裂。
【第三則】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①之山,削成而四方②,其高五千仞③,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④,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①太華:即西岳華山,在今陜西華陰西南。②削成而四方:今山形上大下小,峻峭。③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④肥遺(yí):傳說中的一種怪蛇。
【譯文】再往西六十里,是太華山,山勢如刀削般險峻陡峭,山高達五千仞,寬約十里,鳥獸無法在這里居住。山中有一種蛇,名叫肥遺,長著六只腳和四只翅膀,它一旦出現(xiàn),天下就會發(fā)生嚴重旱災。
【第四則】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①,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②,其陰多磬石③,其陽多
琈④之玉。鳥多赤
⑤,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⑥,狀如烏韭⑦,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釋】①小華之山:即小華山,山名,也叫少華山,在今陜西境內(nèi)。②(zuó)牛:一種體型碩大的牛。③磬(qìnɡ)石:適宜制磬的樂石。④
琈(tū fú):一種美玉。⑤赤
(bì):雉的一種,胸腹洞赤,冠金,背黃,頭綠,尾中有赤,毛色鮮明。⑥萆(bì)荔:傳說中的一種香草。《楚辭·離騷》作“薜荔”。⑦烏韭:一種苔蘚類植物,多生于潮濕的地方。
【譯文】再往西八十里,是小華山,山上長的樹木主要是牡荊和枸杞,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牛,山的北面盛產(chǎn)可以制作成樂器的磬石,山的南面盛產(chǎn)
琈玉。山上有許多叫赤
的鳥,把它養(yǎng)在身邊可以躲避火災。山上有一種萆荔草,形狀像烏韭,生長在石頭上面,也緣著樹干生長,人要是吃了它,可以治療心絞痛。
【第五則】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①,其狀如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②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③,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④,其狀如翠⑤而赤喙⑥,可以御火。
【注釋】①條:植物名,一說可能是蜀葵,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互生,卵圓形。②符禺之水:或為今潢河,淮河支流。③蔥聾:獸名,一種野羊。④(mín):傳說中的一種鳥。⑤翠:即翠鳥,羽毛青綠色,尾短。⑥喙(huì):鳥獸的嘴。
【譯文】再往西八十里,有座符禺山,山的南面有豐富的銅礦,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鐵礦。山上有一種樹木,叫文莖,它的果實很像棗子,可以用來醫(yī)治耳聾。山上長的草是一種條草,形狀像山葵,卻開出紅色的花朵,結出黃色的果實,像嬰兒的舌頭,人吃了它就可以不被迷惑。符禺水發(fā)源于此,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上的野獸大多是蔥聾,它身形似羊,但長著一把紅色的胡須。山上的鳥類主要是,這種鳥的外形像翠鳥,但有紅色的嘴巴,把它養(yǎng)在身邊可以防御火災。
【第六則】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①,其木多棕②枏,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③。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銅。灌水④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⑤。其中有流赭⑥,以涂牛馬無病。
【注釋】①石脆之山:即石脆山。②棕:指棕櫚,常綠喬木,莖呈圓柱形,葉子大。③疥:一種因為潮濕而發(fā)生的傳染性皮膚病。④灌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⑤禺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⑥赭(zhě):紅色的土。即今赤鐵礦。
【譯文】再往西六十里,是石脆山,山上生長著很多棕櫚樹和楠樹,還有隨處可見的條草,條草外形像韭菜,卻開著白花,結黑色的果實,人吃了果實可以治愈疥瘡。山的南面盛產(chǎn)琈玉,北面有豐富的銅礦。灌水從這里發(fā)源,然后向北流入禺水。水里有一種紅色的土,把它涂在牛馬身上,牛馬就不會生病。
【第七則】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①,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②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
③,其獸多
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④,可以殺蟲。
【注釋】①杻橿(jiānɡ):杻,杻樹,長得近似于棣樹,葉子細長。橿,橿樹,木質堅硬,古人常用來制作車子。②招(sháo)水:古水名。③箭(mèi):一種竹節(jié)長、皮厚、根深的竹子。④癘(lì):因為感受時氣導致的瘟疫。
【譯文】再向西七十里,有座英山,山上有很多杻樹和橿樹,山的北面盛產(chǎn)鐵礦,而山的南面盛產(chǎn)黃金。禺水從這里發(fā)源,向北流入招水,水中有很多魚,長得像鱉,它的叫聲卻像羊叫。山的南面長著很多箭竹和竹,山里的野獸大多是
牛、羬羊。山中有一種禽鳥,它的外形像鵪鶉,黃色的身子,紅色的嘴巴,名叫肥遺,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風病,還能殺死體內(nèi)的寄生蟲。
【第八則】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①,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②。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③而黑端,名曰豪彘④。
【注釋】①樗(chū):即臭椿樹,一種落葉喬木。②胕(fú):浮腫病。③笄(jī):簪子,古人用來插住綰起的頭發(fā)。④豪彘:豪豬。
【譯文】再向西五十二里,有座竹山,山上生長著很多高大的樹木,山的北面富有鐵礦。山上有一種草,叫黃雚,它的形狀像樗樹,葉子像麻葉,開白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果實的顏色為赭色,用它洗浴可以治療疥瘡,還可以治療浮腫病。竹水發(fā)源于此,然后向北流入渭水,竹水北岸生長著茂密的竹箭,水域中很多青玉。丹水也從此處發(fā)源,向東南方向流入洛水,水中出產(chǎn)豐富的水晶,還有很多人魚。山里有一種野獸,樣子像豬卻長著白毛,毛如簪子般粗細,但尖端呈黑色,它的名字叫豪彘。
【第九則】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①,多盼木②,枳③葉而無傷④,木蟲⑤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⑥,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⑦如蘼蕪⑧,佩之可以已癘。
【注釋】①浮山:山名,一說在今山西襄汾,一說在山西陽泉。②盼木:木名。③枳(zhǐ):也稱枸橘、臭橘,葉子上多硬刺。④無傷:不傷人,即葉上無刺。⑤木蟲:即木蠹蟲。⑥薰草:香草名,又叫蕙草、燕草、黃零草、佩蘭、零陵香,今產(chǎn)于湖南零陵。⑦臭(xiù):氣味。⑧蘼蕪(mí wú):一種香草。
【譯文】再往西一百二十里,是浮山,山上長的多是盼木,它的葉形似枳樹的葉,但沒有刺,以木為食的蟲子多在這里寄生。山里有一種草,名叫薰草,葉形像麻,草莖四四方方,開紅花結黑果。這種草散發(fā)出一種香氣,佩戴在身上,可以防治麻風病。
【第十則】
又西七十里,曰羭①次之山,漆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③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④。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⑤。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⑥,冬見夏蟄,服⑦之不畏雷。
【注釋】①羭(yú):黑色的母羊。②漆水:今發(fā)源于陜西岐山。③棫(yù):一種低矮有刺的小樹。④嬰垣之玉:一種玉石。一說應為“嬰脰(dòu)之玉”。⑤囂:獸名,猴屬。一說“囂”為“夔”之訛。⑥橐(tuó féi):傳說中的一種鳥。⑦服:一說指佩戴,一說指吃。
【譯文】再向西七十里,是羭次山,漆水發(fā)源于此,向北注入渭水。山上長的樹多半是棫樹和橿樹,山下有許多小竹叢。山的北面有豐富的赤銅礦,山的南面有很多嬰垣玉。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猿猴,長著很長的手臂,擅長投擲,它的名字叫囂。山中還有一種鳥,外形像貓頭鷹,長著人一樣的臉,卻只有一只腳,它的名字叫橐,這種鳥常常冬天出現(xiàn)夏天蟄伏,人要是吃了它的肉,就能不怕打雷。
【第十一則】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山,無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譯文】再往西一百五十里,有座時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逐水就從這山發(fā)源,之后向北注入渭水,附近的水里有大量水晶。
【第十二則】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①,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鳥多尸鳩②。
【注釋】①南山:古人認為即終南山。②尸鳩:即布谷鳥。
【譯文】再往西一百七十里,有座南山,山上到處是粟米大小的丹砂。丹水就從這山發(fā)源,之后向北注入渭水。山里的野獸以猛豹為多,鳥類則以尸鳩為多。
【第十三則】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榖柞①,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③出焉,南流注于漢水。
【注釋】①柞(zuò):古人認為是櫟樹。②涔(qián)水:古水名。③清水:水名,一說在今河南修武。
【譯文】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有座大時山,山上主要生長著構樹和櫟樹,山下主要生長著杻樹和橿樹,山的北坡蘊藏著豐富的銀礦,南坡蘊藏有豐富的白色玉石。涔水發(fā)源于此,向北流入渭水。清水也從這里發(fā)源,向南流入漢水。
【第十四則】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①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②;囂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湯水④。其上多桃枝⑤鉤端⑥,獸多犀、兕、熊、羆⑦,鳥多白翰⑧、赤。有草焉,其葉如蕙⑨,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⑩蓉,食之使人無子。
【注釋】①嶓冢(bō zhǒnɡ):即嶓冢山,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古人認為是漢水的發(fā)源地。②沔(miǎn):漢水上游之別名。③囂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④湯水:水名,一作“陽水”。⑤桃枝:竹名,現(xiàn)名桃竹,實心多節(jié),可以做杖。⑥鉤端:竹名,桃枝屬。⑦羆(pí):即棕熊,哺乳動物,身體大,多為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⑧白翰:鳥名,即白雉。⑨蕙:一種香草。⑩蓇(ɡū):一種草名。
【譯文】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嶓冢山,漢水就是從這座山發(fā)源的,然后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發(fā)源于這座山,向北流入湯水。山上到處是蔥蘢的桃枝竹和鉤端竹,野獸主要有犀、兕、熊、羆,鳥主要有白翰和赤。山中有一種草,葉子像蕙草葉,莖像桔梗,開著黑色的花,不結果實,它的名字叫蓇蓉,如果人吃了這種草,便不會生育孩子。
【第十五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枏,下多菅①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邊②,席其皮者不蠱③。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④,名曰櫟⑤,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⑥,可以走馬,食之已癭⑦。
【注釋】①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②谿(xī)邊:或作“谷遺”,獸名。一說松鼠,又名樹狗,體型比一般的松鼠大。③蠱:毒熱的惡氣。④翁:鳥頸上的毛。⑤櫟(lì):傳說中的鳥名。⑥杜衡:一種香草名。⑦癭(yǐnɡ):長在頸上的大瘤子。
【譯文】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天帝山,山上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棕樹和楠樹,山下主要生長著菅草和蕙草。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狗,名叫谿邊,人坐臥時鋪墊上它的皮,就不會中妖邪毒氣。山上有一種鳥,外形像鵪鶉,長著黑色的花紋,頸項上的毛卻是紅色的,這種鳥名叫櫟,人若吃了它的肉,則可以治療痔瘡。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葵菜,散發(fā)出一種像蘼蕪那樣的香氣,這種草名叫杜衡,用這種草制成飼料喂給馬吃,可以使馬健跑,人吃這種草,可以治好頸瘤病。
【第十六則】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①,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茇②,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③。有鳥焉,其狀如鴟④而人足,名曰數(shù)斯,食之已癭。
【注釋】①礜(yù):一種礦物,有毒。②藁茇(ɡǎo bá):一種香草,根莖可以入藥。③玃如(jué rú):傳說中的獸名。④鴟(chī):鷂鷹。
【譯文】往西南三百八十里,有座皋涂山,薔水發(fā)源于此,向西流入諸資水;涂水也發(fā)源于此,向南流入集獲水。山的南面到處是粟粒大小的丹沙,山的北面則盛產(chǎn)銀、黃金,山上到處是桂樹。山中有一種白色的石頭,名叫礜,可以用來毒死老鼠。山中還有一種草,形狀像藁茇,葉子像葵菜的葉子,但背面是紅色的,名叫無條,也可以用來毒死老鼠。山中有一種野獸,它外形像鹿,卻長著白色的尾巴、馬一樣的蹄、人一樣的手,還有四只角,名叫玃如。山中有一種禽鳥,它外形像鷂鷹,卻長著人一樣的腳,名叫數(shù)斯,人若是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脖子上的贅瘤。
【第十七則】
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①。有鳥焉,其狀如鸮②,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
③。
【注釋】①(mǐn):傳說中的一種似牛的野獸。②鸮(xiāo):鷹一類的猛禽。③鸚
:即鸚鵡。
【譯文】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是黃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郁郁蔥蔥的矮竹叢。盼水從這座山發(fā)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盛產(chǎn)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牛,長著青黑色的皮毛,大大的眼睛,名叫。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貓頭鷹,長著青色的羽毛和紅色的嘴,它那像人一樣的舌頭能學人說話,名字叫鸚鵡。
【第十八則】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①、麢②、麝③。其鳥多④,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注釋】①旄(máo)牛:即牦牛,牛的一種,全身長滿毛,腿短。②麢(línɡ):外形像羊,有大角。③麝(shè):哺乳動物,外形像鹿,前腿短,后腿長,善于跳躍,也叫香獐子。④(lěi):傳說中的異鳥。
【譯文】再往西二百里,有座翠山,山上生長有茂密的棕樹和楠樹,山下長著很多箭竹,山南有豐富的黃金和玉石,山北有很多牦牛、羚羊和香獐子。山上的鳥主要是鳥,這種鳥外形似喜鵲,羽毛的顏色有紅有黑,長著兩個腦袋、四只腳,人要是飼養(yǎng)它可以用來辟火。
【第十九則】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山①,是
②于西海,無草木,多玉。淒③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黃金,多丹粟。
【注釋】①(ɡuī)山:山名。②
:同“蹲”,蹲踞的意思。③淒:或作“浽”。
【譯文】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它坐落在西海邊上,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遍地都是玉石。淒水從這里發(fā)源,然后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彩色的石頭和黃金,還有很多的細丹沙。
【第二十則】
凡西山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①也,其祠之禮:太牢②。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③,瘞用百瑜④,湯其酒百樽⑤,嬰⑥以百珪⑦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牷⑧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純之。
【注釋】①冢(zhǒnɡ):大,這里當指大的山神。②太牢: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三牲齊備。③犧:古代指供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④瑜:美玉。⑤樽(zūn):酒杯。⑥嬰:繞,圍。一說嬰為以玉祭神的專稱。⑦珪(ɡuī):古代祭祀、朝聘時用的瑞玉。⑧牷(quán):色純完整的牲畜。
【譯文】西方第一列山系,從錢來山到山,一共十九座,綿延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是諸山神的宗主,祭祀華山山神的禮儀為:用牛、羊、豬三牲齊全的太牢。羭山神是神奇威靈的,祭祀時,要用燭火,齋戒一百天后將一百只毛色純正的牲畜與一百塊美玉一起埋葬,還要燙上一百杯美酒,環(huán)繞陳列一百塊珪玉、一百塊璧玉。其余十七座山的祭祀禮儀相同,都是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祀。所謂燭,就是百草制作成的火把但沒有燒成灰。祭祀神的席是用各種顏色的花紋參差有序地將邊沿裝飾起來的白茅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