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廢衛所,興募兵!
- 大明:開局簽到大雪龍騎!
- 絕云江皇
- 2015字
- 2023-02-21 15:24:21
朱杭一怔,旋即大明朝的各種體系制度,包括各類的兵役,民生等資料浮現于他的腦海。
他一看就知道這是什么,于是立刻按照系統的指點開始查閱各項資料。
一列列資料在他的面前展示著,他一一瀏覽,心中漸漸地了解這個時代,了解大明朝。
“難怪?!笨串?,朱杭眉頭微微皺起,“招兵令是按衛所制發布的?!?
“衛所,即大明'軍營'。衛所的設置,一是衛戍皇城、巡邏邊疆,二是負責維護邊疆安寧?!?
“三是監督百姓的耕種和勞作?!?
“從明朝建初開始,衛所一直是國家最主要的兵部力量。士兵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地方不說,還要在這里種地,給軍官做苦力,漸漸的就淪為了種田的農戶?!?
“難怪戰力尚未可知...”
朱杭看完,不由搖了搖頭。這些兵丁長期屯田勞作,戰斗力低下,面對驍勇善戰的瓦剌,必定不堪一擊。
“明朝有嚴格的階級劃分,從最高的士變成底層的農,這巨大的落差,使得那些軍戶產生了逃避的情緒,甚至還有不少人逃離了這里。
但衛所是世襲制的,一旦當了兵,子孫后代都是兵?!?
這也就是為什么招不到兵的主要原因。
想通了這一點,朱杭開始查看歷史上各個期間的軍制,很快,“募兵制”的字條出現他在眼前。
“募兵制相當于現代的雇傭兵,只要給他們裝備軍餉,待遇優渥,就算是窮兇極惡的歹徒也愿意為其賣命。
是古代長期存在的制度,明朝后期著名的戚家軍就是募兵制?!?
朱杭心中了然,他目光一凝看向群臣?!翱磥硪氲挚棺⊥哓莸墓?,只能廢衛所,興募兵!”
想罷,他站起身來,走下了御座,負手而立,目光環視了一圈在場的文武大臣。
群臣面色一驚,不約而同地抬頭看向他。
只見他緩緩開口,擲地有聲地宣布道:“擬詔:以國庫余錢,以征民壯。自愿報效者,每人賜銀一兩,布兩匹。
丁糧優免,免徭役三載。若在戰場上立功,一律按頒發賞賜。若戰死沙場,尸骨歸鄉,以國葬之禮厚葬。
家眷免除賦稅,孩子由朝廷撫恤,成為生員后可入國子監讀書,考取功名。”
一段話,不疾不徐,不徐不疾。
朱杭宣讀完畢之后,群臣面色俱都一愣。
他們心中雖然早有準備,但卻依舊被朱杭的舉措嚇住了。
他竟然將國庫里面的錢財全數拿去招兵買馬,為的是要抵擋瓦剌的進犯!
于兼心中亦震驚,這是要大力推行募兵制嗎?
他了然于心,募兵制大多時候是面對叛軍和流民所用,他們都是些亡命之徒,對朝廷沒有概念,也無獻身精神,純屬為生存而戰。
可以大幅度提高軍隊戰力,但是不穩定,很難控制。
不過朱杭提出的募兵制,更像是一個有人情味的新兵制。
它面對的對象是普通百姓,朝廷給了他們充裕的軍餉和沒有后顧之憂的生活,甚至連身后事都安排妥當了。
自然也對朝廷產生歸屬感,這樣一來,就能激勵他們的士氣和忠誠,讓他們拼盡全力保衛家園。
想到這里,于兼忍不住心生敬佩,暗道:“一旦推廣開來,必定能夠吸引大量的百姓。”
這種新兵制,對于目前的大明朝來說,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釜底抽薪之舉啊?!庇诩嫘闹兴妓髌蹋B忙出列,拱手對著朱杭說道,“陛下圣明!”
眾臣亦是紛紛附和,齊齊拜倒,“陛下圣明!”
朱杭看著群臣,眸光微閃。
不多時,內閣官員呈上詔書。他們在詔書上蓋上印章,隨即呈上給朱杭。
朱杭接過詔書,翻看一遍,確認無誤,蓋上玉璽。
隨即,又沉聲喝道:“傳朕旨意,即日起,各洲各地,均開始募兵。同時趕制盔甲、兵、火器一佰萬,籌措齊全后,送往京都,以供抗敵!”
瓦剌大軍俘虜了皇帝,士氣大振,此時驕兵自傲,一路途中大肆燒殺搶掠,已然造成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
但這也給了他們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能組織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
“百萬軍械!”
于兼和群臣聽到朱杭的命令,俱都露出震驚的表情。自古招募士兵就是耗時費力,且不易控制,更何況一次性招募如此多的民壯!
”陛下,您這是.......“于兼面帶震驚之色,開口詢問道。
朱杭目光灼灼:“城在朕在,國在吾身,國亡朕亡!”
群臣心中一顫,看著朱杭臉上的決絕,皆被他震懾住了,忍不住信服。
于兼心中一震,跪倒在朱杭面前,道,“大明,必能轉危而安!”
百官聞言,亦是紛紛跪倒在地。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朝堂上一片山呼萬歲之聲,主戰派的官員更是激動萬分,一個個雙目放光。而南遷派則悻悻地看著群臣的歡呼,再不敢吭聲。
朱杭將手中的圣旨交給于兼,“即刻回去準備募兵一事,不得有誤?!?
于兼聞言一震,隨即拱手行了一禮,恭敬應道,“謹遵圣命!”
隨即急忙領命而去,不敢怠慢,帶著皇榜快馬加鞭出宮。
米鋪老板正坐在店中,聽著遠處城門口喧嘩之聲,心中有些疑惑。
上午還無人問津的招募,怎么突然變得如此熱鬧起來了?他心下好奇,叫來伙計吩咐其去打探清楚。
伙計應聲而去,來到城墻下。他看著黑壓壓的人群,好奇地湊了過去,只見人頭攢動中,那明黃色的詔書熠熠發亮。
普通百姓多不識字,這時就由大臣來宣讀詔書。于兼身為兵部尚書,自然擔起宣讀詔書之責。
他立于城墻下,高聲宣旨:”自愿報效者,每人賜銀一兩,布兩匹。丁糧優免,免徭役三載。若在戰場上立功,一律按頒發賞賜。
若戰死沙場,尸骨歸鄉,以國葬之禮厚葬。家眷免除賦稅,孩子由朝廷撫恤,成為生員后可入國子監讀書,考取功名!”
“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