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平等與社會結構
正如人們有時主張的那樣,對不平等的批判與對平等的渴望并不是懷有如下浪漫主義的幻想,即所有人在特征和智力上都是平等的。批判不平等與渴望平等這一理念認為,雖然人們的自然稟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致力于消除基于社會組織之上的不平等(而不是消除基于個人差異之上的不平等),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標志;同時,個人差異是社會活力的根源,如果社會不平等在實踐上能夠盡可能地被削減,那么個人差異更有可能變得豐富多彩、更能表現自己。實現平等所面臨的障礙,是某些更加簡單和更加強有力的東西,它們以如下老生常談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人們在精神、道德以及生理特征上是有所差別的;雖然這種老生常談在提醒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類型的需求”這一點上是重要的和有價值的。有一種思維習慣認為,如下事實并不是令人遺憾的,而是自然的和令人滿意的:社會的不同組成部分應該通過經濟地位、環境、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異來區分開。這種思維習慣認同能夠強調和擴大個人差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安排,并對所有試圖消滅個人差異的努力感到不信任和憂慮。
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中,用以表達上述思維習慣的制度和政策是難以計數的。有時它歪曲了兩性之間的關系;有時它歪曲了宗教關系;有時它歪曲了不同種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然而,在一個不再按照宗教或種族對人們進行區別對待的共同體中,在一個男人和女人都被視為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共同體中,仍然存在的其他區分絕非無足輕重。這些區分最為通常采取的實踐形式——經濟社會地位的差異的最明顯的外部體現形式——當然是一種等級分明的社會階級體系。力圖消除不平等的歷史運動在爭取其目標時,并不想削弱或毀滅個人差異,而是想削弱或毀滅階級分野。因此,對不平等問題的闡明,至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階級體系。平等主義的特性和哲學與其對立面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對待階級關系的態度上。
一個重視平等的社會將較為重視不同個人之間特征和智力差異的重要性,而不怎么重視不同群體之間經濟社會差異的重要性。在制定政策和建立組織的過程中,該社會將盡力強調不同個人之間特征和智力差異的重要性,并中立化和抑制不同群體之間經濟社會差異的重要性。該社會將認為,雖然后一種差異仍將令人遺憾地存在,但強調這些差異是庸俗的和幼稚的。一個偏愛不平等的社會則會認真對待不同群體的經濟社會差異,并允許這種差異從發源的經濟生活領域中產生出來并擴散。那些領域中的差異很難從總體上消滅,最終會成為一種不正常的東西,并歪曲所有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