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報表解讀與分析(微課版)
- 李博 田芳主編
- 7618字
- 2023-03-02 15:04:44
任務二 熟悉會計核算基礎知識
一、任務引入
某公司2021—2022年發生了以下經濟業務。
① 2021年12月31日,公司實現利潤200 000元,經決定向投資者分配40 000元。
② 2021年12月31日,A公司將該公司前欠的貨款60 000元轉作對該公司的投資。
③ 2022年2月1日,將投資者投入的1 000 000元存入銀行。
④ 2022年3月1日,出于資金周轉的需要,取得6個月的短期借款500 000元,存入銀行。
⑤ 2022年3月30日,由于公司經營成果顯著,實現了預期目標,用銀行存款200 000元向投資者分紅。
⑥ 2022年4月21日,公司上年借入的短期借款300 000元到期,使用銀行存款歸還。
⑦ 2022年4月30日,用現金購買一臺筆記本電腦,價值3 000元。
⑧ 2022年5月22日,從銀行取得短期借款歸還前欠A公司的貨款120 000元。
⑨ 2022年5月31日,將盈余公積30 000元轉增資本。
試分析該公司上述業務分別會對會計等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二、相關知識
為了全面、系統、詳細地對各項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及其增減變化情況進行核算和監督,需要對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進行細化,即設置會計科目。
(一)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簡稱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項目,是進行會計核算和提供會計信息的基礎,是對資金運動進行的第三層次的劃分。會計科目之間既有嚴格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為了進一步掌握會計科目的設置與運用,可對會計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反映的經濟內容(即所屬會計要素)進行分類。
會計科目按其反映的經濟內容不同,通常可分為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收入類科目、費用類科目和利潤類科目。
1.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既可以表現為實物形態,如機器設備、房屋及建筑物等;也可以表現為非實物形態,如應收的欠款、專利權等。
根據流動性不同,資產可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其中,流動資產是指將在一年(含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正常營業周期內變現、出售或耗用的資產;非流動資產是指不能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正常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常見的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如圖1-3所示。

圖1-3 常見的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
2.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根據流動性不同,負債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流動負債是指將在一年(含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正常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非流動負債是指償還期在一年(含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常見的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如圖1-4所示。

圖1-4 常見的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
3.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由于資產扣除負債后將表現為企業的凈資產,所以所有者權益也稱為凈資產。按照穩定程度不同,所有者權益可分為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4.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根據企業經營業務的主次不同,收入可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5.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根據用途的不同,費用可分為生產費用和期間費用。生產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費用;期間費用是指企業本期發生但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營業成本,而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各項費用。生產費用與期間費用的構成如圖1-5所示。

圖1-5 生產費用與期間費用的構成
6.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它表現為收入與費用的差額以及直接計入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利潤可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二)報表項目與會計科目
報表項目與會計科目是描述企業經營業務采取的不同工具,二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1.報表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區分
報表項目以財務報表為支撐,是構成財務報表的基本元素,即財務報表的組成部分。會計科目是企業按照經濟內容對各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做進一步分類核算的項目,可以根據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設置。
2.報表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
報表項目的列示以會計科目為基礎。例如,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資金”項目是通過“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這3個會計科目核算得到的,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項目是通過“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科目核算得到的。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中主要項目所對應的會計科目分別如表1-1和表1-2所示。
表1-1 資產負債表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

續表

表1-2 利潤表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

(三)報表中的會計等式
會計等式又稱會計恒等式、會計方程式或會計平衡公式,是表明會計要素之間基本關系的等式。會計等式主要分為財務狀況等式和經營成果等式,它們可以反映會計對象間的數量恒等關系,是復式記賬、試算平衡和編制財務報表的理論依據。
1.財務狀況等式
任何企業若想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即資產。這些資產要么是所有者的投入資本,要么是債權人的借入資金。因此,每一項資產都有其來源,都代表著相應的權益。也就是說,所有者的投入不是無償的,而是對所提供的資產存在相應的要求權,這在會計上被稱為“權益”。
(1)財務狀況等式的表現形式
資產表明了企業的資金占用情況,即企業擁有怎樣的經濟資源和多少經濟資源。資金來源即權益,誰提供了這些經濟資源,誰就對這些經濟資源擁有要求權。由此可見,資產與權益實際上是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在同一時點上所表現的不同形式。企業有多少數額的資產就必有與其等量的權益,即資產與權益在任何一個時點上都必然保持著恒等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式如下。
資產=權益
企業的資產來源于企業的所有者和債權人,所以權益又分為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在會計領域,債權人權益也被稱為負債。因此,上述會計恒等式也可以進行以下變形。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這一會計等式反映了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這3個會計要素間的數量關系,它既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又是會計等式中最基本、最通用的表達,所以又被稱為會計基本等式。該會計等式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如圖1-6所示。

圖1-6 會計等式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
(2)經濟業務的發生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經濟業務的發生會十分頻繁,如資產的購建、材料的采購、收入的獲取、工資的發放等,這必然會引起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化,但會計基本等式的平衡關系卻不會因此被破壞。
① 等式兩邊同向變化
等式兩邊同向變化是指資產與負債或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同時增加或減少,具體包括以下4種情況。
● 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同時等額增加。
● 資產與負債同時等額增加。
● 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同時等額減少。
● 資產與負債同時等額減少。
② 等式一邊有增有減
等式一邊有增有減有3種變化情形: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減少;負債與所有者權益中一項增加,另一項減少;負債或所有者權益有增有減。具體包括以下5種情況。
● 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等額減少。
● 一項負債增加,另一項負債等額減少。
● 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
● 一項負債增加,另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
● 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項負債等額減少。
2.經營成果等式
企業在一定時間段內經營的目的就是獲取收入,實現盈利。企業在取得收入的同時,必定會產生相應的費用,在不考慮利得和損失的情況下,企業獲取收入后扣除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得到的余額,即表現為利潤。利潤的計算公式如下。
收入-費用=利潤
這一會計等式被稱為經營成果等式或動態會計等式,它反映了一定時期收入、費用和利潤這3個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是編制利潤表的依據。該會計等式在利潤表中的體現如圖1-7所示。

圖1-7 會計等式在利潤表中的體現
專家點撥
將財務狀況等式和經營成果等式組合可得到一個新的公式: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該公式被稱為擴展會計恒等式。財務狀況等式僅涉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3項會計要素,無法直觀反映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對會計恒等式的影響;而擴展會計恒等式則通過一個等式完整地將各主要會計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使其能夠反映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從而可以更加詳細地描述各項經濟業務。
(四)會計記賬方法
會計記賬方法就是在賬簿中登記經濟業務的方法,即根據一定的原理、記賬符號,采用一定的計量單位,利用文字和數字將經濟業務所引起的各個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在有關賬戶中進行記錄的方法。使用記賬方法,企業可以將抽象的經濟活動轉化為具體的財務數字,并最終將其體現到財務報表中。
1.借貸記賬法

單式記賬法
根據記錄經濟業務方式的不同,記賬方法可以分為單式記賬法和復式記賬法,在現代會計中一般采用復式記賬法。復式記賬法是指以資產與權益平衡關系作為記賬基礎,對發生的每一筆經濟業務,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的賬戶中進行登記,是系統反映資金運動結果的一種記賬方法。簡而言之,在復式記賬法下,每一筆經濟業務的發生,都至少引起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的變化,且變動金額是相等的。
復式記賬法根據記賬符號、賬戶分類、記賬規則和試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借貸記賬法、增減記賬法和收付記賬法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借貸記賬法記賬。借貸記賬法是指以“借”和“貸”為記賬符號的一種復式記賬方法。借貸記賬法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作為依據,以“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作為記賬規則,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的一種復式記賬方法。
2.借貸記賬法的會計賬戶結構
會計賬戶簡稱賬戶,設置賬戶是會計核算的常規方法。賬戶是指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結構的、用于分類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
賬戶可以反映會計科目的本期發生額和余額。賬戶的期初余額、期末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和本期減少發生額被統稱為賬戶的4個金額要素,它們之間的基本關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賬戶的基本結構在實務中被形象地稱為“丁”字賬戶或“T”型賬戶。在借貸記賬法下,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具體借方記增加還是貸方記增加取決于賬戶的性質。“T”型賬戶的具體形式如圖1-8所示。

圖1-8 “T”型賬戶
一般而言,資產、成本和費用類賬戶,其借方表示增加數,貸方表示減少數;而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類賬戶則正好相反,即貸方表示增加數,借方表示減少數。借貸記賬法下,各賬戶的賬戶結構如表1-3所示。
表1-3 借貸記賬法下各賬戶的結構

3.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
所謂記賬規則,是指采用某種記賬方法記錄經濟業務時所應遵循的規則。不同的記賬方法有不同的記賬規則。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為: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即對于每一筆經濟業務而言,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的會計科目中以借方和貸方的金額進行登記。具體而言,在發生每一筆經濟交易或事項時,如果在一個會計科目中登記了借方,那么就必須同時在另一個或多個會計科目中登記貸方;或者在一個會計科目中登記了貸方,那么就必須同時在另一個或多個會計科目中登記借方,并且登記在借方的金額合計數與貸方的金額合計數必須相等。
4.借貸記賬法下的會計分錄
會計分錄簡稱分錄,是指對每項交易或事項標明其應借、應貸的賬戶名稱及其金額的記錄。因此,會計分錄有三要素,即應借應貸方向、相互對應的科目、金額。會計分錄記載于記賬憑證中,按所涉及的賬戶個數劃分,會計分錄可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復合會計分錄。
簡單會計分錄是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這種分錄下的賬戶對應關系一目了然,且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復合會計分錄是指由3個或3個以上對應科目所組成的會計分錄。復合會計分錄中有3種對應關系,即“一借多貸”“多借一貸”“多借多貸”。
5.借貸記賬法下的試算平衡
正是由于借貸記賬法有“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樣的記賬規則,所以可以用這個記賬規則檢查企業記錄的經濟業務,這種檢查方法就稱為試算平衡。
具體來講,試算平衡就是根據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以及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通過對所有賬戶的發生額和余額進行匯總計算與比較,以此來檢查記錄是否正確的一種方法。試算平衡可以分為發生額試算平衡和余額試算平衡兩種。
(1)發生額試算平衡
在借貸記賬法下,每筆經濟業務都是按照“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記賬規則加以記錄的,因此每筆經濟業務都會以相等的金額分別在不同賬戶的借方和貸方加以記載。由于一定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都是按照此方法登記的,所以所有涉及賬戶的借方發生額合計數與貸方發生額合計數必定相等。發生額試算平衡的公式如下。
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
(2)余額試算平衡
余額試算平衡是指利用全部賬戶借方期末(初)余額合計與全部賬戶貸方期末(初)余額合計的恒等關系,來檢驗本期賬戶記錄是否正確的一種方法。余額試算平衡的公式如下。
全部賬戶的借方期初余額合計=全部賬戶的貸方期初余額合計
全部賬戶的借方期末余額合計=全部賬戶的貸方期末余額合計
(五)賬務處理程序
賬務處理程序又稱為會計核算組織程序或會計核算形式,企業常用的賬務處理程序主要包括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和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3種。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登記總分類賬的依據和方法不同。
1.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
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是指對發生的經濟業務,先根據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再直接根據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的一種賬務處理程序。
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如下。
① 根據原始憑證編制匯總原始憑證。
② 根據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填制收款憑證、付款憑證和轉賬憑證,也可以填制通用記賬憑證。
③ 根據收款憑證和付款憑證逐筆登記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
④ 根據原始憑證、匯總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分類賬。
⑤ 根據記賬憑證逐筆登記總分類賬。
⑥ 期末,將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和明細分類賬的余額同有關總分類賬的余額進行核對。
⑦ 期末,根據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的記錄編制財務報表。
總的來說,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步驟從原始憑證開始,到財務報表終止,一般步驟如圖1-9所示。

圖1-9 記賬憑證財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
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優點是可以直接根據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因此,總分類賬可以較為詳細地反映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缺點是登記總分類賬的工作量較大。因此,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適用于規模較小、經濟業務量較少的單位。
2.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是指先根據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然后定期根據記賬憑證分類編制匯總收款憑證、匯總付款憑證和匯總轉賬憑證,最后根據匯總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的一種賬務處理程序。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如下。
① 根據原始憑證編制匯總原始憑證。
② 根據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填制收款憑證、付款憑證和轉賬憑證,也可以填制通用記賬憑證。
③ 根據收款憑證和付款憑證逐筆登記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
④ 根據原始憑證、匯總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分類賬。
⑤ 根據各種記賬憑證編制有關匯總記賬憑證。
⑥ 整理總分類賬。
⑦ 期末,將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和明細分類賬的余額同有關總分類賬的余額進行核對。
⑧ 期末,根據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的記錄編制財務報表。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如圖1-10所示。

圖1-10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
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優點是減輕了登記總分類賬的工作量;缺點是若轉賬憑證較多,則編制匯總轉賬憑證的工作量較大,按每一貸方賬戶編制匯總轉賬憑證,將不利于會計核算的日常分工。
3.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又稱為記賬憑證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是指先根據記賬憑證定期編制科目匯總表,再根據科目匯總表登記總分類賬的一種賬務處理程序。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如下。
① 根據原始憑證編制匯總原始憑證。
② 根據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
③ 根據收款憑證和付款憑證逐筆登記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
④ 根據原始憑證、匯總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分類賬。
⑤ 根據各種記賬憑證編制科目匯總表。
⑥ 根據科目匯總表登記總分類賬。
⑦ 期末,將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和明細分類賬的余額同有關總分類賬的余額進行核對。
⑧ 期末,根據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的記錄,編制財務報表。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的優點是減輕了登記總分類賬的工作量,便于理解和學習,同時,通過科目匯總表還可以進行試算平衡,從而更能保證總賬登記的正確性;缺點是不能反映各個賬戶之間的對應關系,不便于根據賬簿記錄檢查、分析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不便于查對賬目。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如圖1-11所示。

圖1-11 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的一般步驟
三、任務實訓——分析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本任務中各項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業務①的發生使該公司應付股利增加40 000元,同時使未分配利潤減少40 000元,即一項負債增加,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由于等式一邊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相等,而另一邊沒有變動,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②的發生使該公司實收資本增加60 000元,同時使應付賬款減少60 000元,即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一項負債等額減少。由于等式一邊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相等,而另一邊沒有變動,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③的發生使該公司銀行存款增加1 000 000元,同時使實收資本增加1 000 000元,即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同時增加1 000 000元。由于等式兩邊同時增加相同的金額,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④的發生使該公司銀行存款增加500 000元,同時使短期借款增加500 000元,即資產和負債同時增加500 000元。由于等式兩邊同時增加相同的金額,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⑤的發生使該公司銀行存款減少200 000元,同時使利潤分配減少200 000元,即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同時減少200 000元。由于等式兩邊同時減少相同的金額,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⑥的發生使該公司銀行存款減少300 000元,同時使短期借款減少300 000元,即資產與負債同時減少300 000元。由于等式兩邊同時減少相同的金額,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⑦的發生使該公司固定資產增加3 000元,同時使庫存現金減少3 000元,即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等額減少。由于等式一邊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相等,而另一邊沒有變動,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⑧的發生使該公司短期借款增加120 000元,同時使應付賬款減少120 000元,即一項負債增加,另一項負債等額減少。由于等式一邊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相等,而另一邊沒有變動,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業務⑨的發生使該公司實收資本增加30 000元,同時使盈余公積減少30 000元,即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由于等式一邊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相等,而另一邊沒有變動,因此會計等式依然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