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推動力:京津冀高技術產業集群人才流動及配置策略
- 邊婷婷
- 1220字
- 2023-02-28 20:22:42
1.3.7 人才流動的研究成果
李峰、徐付娟和郭江江(2022)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這三個地區的高層次人才的出生地、教育地和成功地的地域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對人才流動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結果表明:這三個地區的人才流動存在著單核吸引、自產自銷、創新吸引等特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這三個地區在推動人才合作方面存在著類似問題,這三個地區的主要城市和省份(如北京市、上海市和廣東省)的人才流出都比較嚴重,除了河北省、安徽省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其他省份均有超過30%的人才來自北上廣地區。人才的本土流動是把雙刃劍,對于科教(科技與教育)資源較為充足的地區,利用本土人才流動的傾向,可以有效吸引本土人才,降低引進人才的成本;但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人才的地區流動導致了人才的不平衡、流動不暢通,部分科教資源較缺乏的地區在人才流動方面甚至“入不敷出”,出現人才外流現象;同時,在科教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間,人才流動呈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并形成了明顯的障礙。
徐倪妮和郭俊華(2019)研究了人才合理流動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影響,提出了相關建議。
第一,繼續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和技術改造方面,推動農業和工業的技術改造;利用外資拉動經濟,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提高技術水平是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創新驅動,促進區域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第二,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對人才的需求和能級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人才所掌握的技術和知識在行業間的遷移則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之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的流動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加速科技創新、科技擴散和應用,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的流動。
第三,持續利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來推動人才的流動。通過擴大R&D經費的規模、擴大R&D項目的投資范圍、提高R&D項目的質量,可以持續增強我國對人才的吸引力。鑒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重點領域的研發力度,以彌補中西部地區R&D經費的短缺;同時,還要加強對科技中介機構的扶持,加快建立科技孵化中心,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第四,加大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力度。要優化高技術領域的投資結構,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加大對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建設資金的投入,尤其要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區的財政科技投入效率,以提升財政科技投入對人才流動的推動作用。
第五,為人才的流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前提下,對高校的生師比進行適當的調控和調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加強對教育資源的整合,促進教育資源供給結構的調整;鼓勵各高校建立多元化的研究院,加強產學研合作,實現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的對接,集聚大批高層次的科研人才和團隊,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