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推動力:京津冀高技術產業集群人才流動及配置策略
- 邊婷婷
- 1205字
- 2023-02-28 20:22:35
1.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機制
1)市場機制
覃成林(2005)認為,從宏觀層面來看,一體化通過更為暢通的市場調節和組織的內部協調,能夠促進區域之間更有效地開展專業化分工,降低區域之間的無效競爭。因此,協調機制的基本內容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首要條件是區域之間在分工的基礎上建立合作。
王瑛(2005)從區域之間的經濟關系出發,提出了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市場機制:一是商業流動的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二是“多贏”的產業轉移協作;三是區域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生產;四是自由市場的貿易一體化。
2)政策機制
李建勇(2006)認為,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必須建立政府協調機制,首先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職責;其次,政府職能應規范化和法律化,并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最后,要建立跨區域的協作組織。
周國華等人(2001)認為,政策機制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政策、戶籍政策及行政區劃調整。
3)投資、規劃機制
周國華等人(2001)運用關聯分析的方法對區域經濟的投資機制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國有經濟仍在區域經濟增長和城鎮化進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民間投資正日益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城鎮化進程重要動力的結論。
孫大斌(2003)從產業規劃的視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產業集群化必然會導致區域間存在分工;產業梯度轉移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共贏的合作動力;產業融合化發展趨勢可以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可以解決工業化發展帶來的負外部性,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夏麗萍(2005)對長三角經濟圈進行了分析,認為新經濟產業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支撐。新經濟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金融、保險、咨詢等高等級服務業,以及基礎產業。
4)政府績效考核機制
段志強和王雅林(2006)認為,在目前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制下,地方政府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難以形成地方保護主義制度化的合作機制。
李建勇(2006)認為,利用行政手段來治理利益沖突,最主要的方法是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學的地方政府及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并對政績考評制度的評價方式和程序進行了總結歸納。
5)利益補償機制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對部分區域的利益產生一定的影響。李瑞林、駱華松(2007)指出,站在政府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帶來的問題是利益分配,當雙方合作后的利益大于合作前的利益,但一方利益的提高小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將會采用政治抵制的方式,只有共同提高合作雙方的利益,雙方才可能主動地進行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并不是平均所有的區域,對于利益受損的區域或暫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施而延緩了經濟增長的區域,應采用多種形式來補償利益。
6)立法機制
李建勇(2006)就如何運用立法機制來平衡利益沖突、預防利益沖突,以及利用司法制度來解決區域間利益沖突的方法進行了探索。首先是要建立規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關系的法律體系;其次是利用法律約束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經濟活動。